APP下载

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

2022-01-08姚添兴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23期
关键词:依帕司大拇指传导

姚添兴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药学部,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及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发病率呈现明显升高趋势,随之而来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数量亦不断增加,作为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被认为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主要因素[2]。故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建议早期干预早治疗。以往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以调控血糖、稳定血压、神经营养促进修复为主[3]。甲钴胺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用药物,具有神经修复功能,但用药时间长、临床效果欠佳[4]。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以加快神经传导,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联合甲钴胺治疗,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5]。该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探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纳入标准:年龄50~65岁;2型糖尿病、精神状况正常;入组前签署入组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中枢和(或)外周神经相关疾病者;确诊格林巴利综合征者;确诊周期性麻痹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明确血管相关疾病者;妊娠和(或)哺乳期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针对2型糖尿病均以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为基础,实施心理、饮食和运动干预,同时使用平稳降糖药物,如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针对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内科疾病者,注意调节患者血压、血脂稳定。对照组口服甲钴胺胶囊(国药准字H20051440),3次/d,0.5 mg/次;观察组饭前口服依帕司他片(国药准字H20143229),3次/d,50 mg/次,两组均以连续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后神经缺陷评分(NDS)及两组正中神经和腓神经运动觉传导速度变化,统计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后的整体临床效果。

1.4 评定标准

NDS评分通过双侧大拇指振动觉、针刺觉及温度觉变化,结合双踝反射进行评定,共计4大项目9个条目,总分最高90分,最低0分,得分越高说明神经缺陷越大。神经传导功能通过24℃时肌电图中正中神经与腓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进行描记。神经营养因子主要观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成年人正常值<12.5μg/L)的变化情况。两组整体临床效果统计:显效为临床症状消失、无肌肉萎缩,肌电图指标和神经电生理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为两组症状缓解、轻度或无明显肌肉萎缩,肌电图指标和神经电生理指标较治疗前改善50%以上;无效为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存在显著的肌肉萎缩现象,肌电图指标和神经电生理指标虽有改善,但改善水平在治疗前的50%以内,或者指标加重。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NDS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NDS评分中,大拇指振动觉、大拇指针刺觉、大拇指温度觉及双踝反射等各单项评分,以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ND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NDS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大拇指振动觉3.0±0.2 4.6±0.3 28.066<0.001大拇指针刺觉3.8±0.4 5.3±0.6 13.156<0.001大拇指温度觉3.2±0.3 5.4±0.4 27.828<0.001双踝反射 总分3.2±0.3 5.9±0.8 19.986<0.001 12.1±0.3 25.3±0.5 143.174<0.001

2.2 两组患者神经运动觉传导速度比较

观察组正中神经和腓神经运动觉传导速度均显著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运动觉传导速度比较[(±s),m/s]

表3 两组患者神经运动觉传导速度比较[(±s),m/s]

组别正中神经 腓神经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53.3±2.5 42.1±2.1 21.695<0.001 46.5±3.1 33.8±2.1 21.452<0.001

2.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肢体麻木、肢端疼痛、感觉异常及感觉减退恢复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s),d]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s),d]

组别 肢体麻木 肢端疼痛 感觉异常 感觉减退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6.5±1.1 8.5±2.3 4.961<0.001 6.3±1.4 9.5±2.7 6.654<0.001 7.8±1.3 9.9±2.1 5.378<0.001 8.1±1.5 9.8±2.0 4.301<0.001

2.4 两组患者整体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整体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其发病率明显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被认为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关键慢性杀手之一,其血糖升高本身对机体危害相对较小,然而其并发症则对人类生存健康产生极大危害,故针对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需要及时有效控制[6]。以往研究提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导致患者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将导致患者肌力下降,肌肉萎缩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将增加糖尿病其他相关并发症的风险[7-8]。目前临床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则以常见神经功能修复药物为主,其中甲钴胺在临床治疗中最为常用,作为一种内源性B族维生素,规律使用后具有良好的促进神经纤维修复,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9]。但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单纯使用甲钴胺其疗效有限,且治疗周围长。

依帕司他可避免山梨醇在体内蓄积而影响神经功能,同时还可促进神经细胞修复[10-11]。近年随着依帕司他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经验的增加,部分学者认为其联合甲钴胺治疗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神经纤维修复效应[12]。

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进行基础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对照组联合使用甲钴胺,观察组则加用依帕司他,比较两组干预后NDS评分发现,干预后观察组NDS评分中,大拇指振动觉、大拇指针刺觉、大拇指温度觉及双踝反射等各单项评分,以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证明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神经缺陷。且观察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说明使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对提高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尤其是运动神经传导功能有积极意义。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说明使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使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其临床治疗效果可靠。

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该研究观察组使用的依帕司他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13],可高选择性的且可逆性的作用于葡萄糖代谢途径,降低体内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水平[14],进而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山梨醇水平,对减轻神经细胞损伤[15],改善神经元轴突流,改善神经血流灌注,提升肌醇含量等均有积极意义,同时其还可增加神经纤维密度以及神经细胞髓鞘厚度,以便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传导速度[16],提高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改善组织微循环[17],调节机体能量代谢,以便更好地提高神经纤维修复,改善神经功能[18]。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神经传导恢复,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依帕司大拇指传导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神奇的骨传导
大拇指的作用
我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普罗布考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肾病的疗效观察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西地那非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