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化护理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2-01-08李绯邱建成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23期
关键词:肾病用药糖尿病

李绯,邱建成

1.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江苏 南通 222600;2.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 南通 222600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接受治疗的慢性、损耗性疾病,如果患者未能有效控制自身病情,则会导致患者血糖水平处于升高状态,使患者诱发多种并发症,这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2]。当前临床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血液透析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受各类并发症等因素影响,极易增加患者痛苦,使患者在心理与精神层面出现消极、负面情绪,这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极为不利[3-4]。出于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病情控制效果目的,对患者实施一定临床护理极为关键。系统化护理是基于现代护理理念,以患者为中心,向患者提供系统化护理措施,通过向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用药指导、合理膳食等措施,提升患者病情控制效果[5]。因此,该文将选自该院2018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72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系统化护理,现就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与生活质量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该院收治的72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数字表法实施临床分组,对照组(n=36)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n=36)接受系统化护理。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年龄52~67岁,平均(60.76±3.41)岁;病程2~7年,平均(4.87±1.04)年;透析时间2~23个月,平均透析时间(8.34±0.87)个月。观察组:3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1;年龄为58~79岁,平均(60.24±3.64)岁;病程1~8年,平均(4.24±1.23)年;透析时间4~25个月,平均透析时间(8.53±0.94)个月。两组透析时间、病程等指标经临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患者均自愿入组,且在知情同意下参与该研究。医院伦理委员会经深入探讨,审核、通过了该研究。

纳入标准:72例患者均为终末期肾衰竭疾病患者,均在该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透析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排除标准:患有免疫疾病、恶性肿瘤及其他器官器质性疾病患者;伴随感知障碍、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病历资料不全、难以配合临床护理患者。

1.2 方法

向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服务,指导对照组患者有效检测自身血糖、血压等指标,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立即上报医师,按医嘱用药,引导患者保持合理饮食。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提供环境护理 将病房温度、湿度调整为适宜度数,定时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打扫病房,保持室内整洁与干净,给患者营造一个光线柔和、噪音小的病房环境。为美化病房环境,可增设一些绿植或鲜花,促进患者改善自身消极情绪。为提升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肾病、透析知识的了解,可给患者提供一些这方面的医疗杂志或书刊,让患者通过阅读,提升患者对疾病与透析治疗的认知水平。

1.2.2 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接待患者时,应保持温柔态度,与患者进行主动且积极的交流,和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积极鼓励患者应对自身疾病,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对患者自身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以面对面、一对一方式,对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认真倾听患者疑虑,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鼓励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今后的治疗与护理。针对重度焦虑患者,邀请专业心理医师,配合药物对患者实施治疗,促使患者积极改善自身情绪。针对患者自身实际病情,结合患者自身体质特点,给患者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案,增强患者自身糖尿病肾病的认知与自我护理能力。按患者不同年龄与理解能力,向患者介绍护理方案,以面对面方式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包括疾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案与自我保健等方面,旨在给患者树立一个健康的保健意识,确保患者提升自我护理能力。定期组织患者参加健康知识讲座,向患者普及疾病知识、发病机制及危害,鼓励患者积极分享自身经验,从而提升疾病治疗信心。

1.2.3 做好用药指导、病情观察工作 给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患者体质量、血压、血糖等指标进行有效记录,每月随访患者1~2次,观察患者是否遵医嘱合理用药。为增加患者糖尿病肾病的重视程度,应通过发放糖尿病肾病相关资料、开展糖尿病专题讲座方式,向患者普及疾病知识与危害。由于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治疗,使患者难以提升自身护理依从性。为保障患者临床疗效,应向患者介绍临床用药重要性,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向患者提供胰岛素药物治疗时,将胰岛素类型、注射时间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嘱咐患者注射胰岛素后,切忌进行剧烈运动。同时,将低血糖等表现告知患者与家属,让其做好预防工作。针对记忆力差、年龄较大患者,需将用药事项告知家属,使家属督促患者正确用药。严密观察患者降糖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心慌、出汗、脉速、乏力等症状,提前告知患者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含糖量高的食物,避免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情况紧急时,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认真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情况,如果患者存在多尿、口渴、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等症状,需立即检测患者血糖水平,并将血糖监测结果上报给医师,由医师给患者制定良好的治疗方案。

1.2.4 引导患者合理膳食与运动 从患者喜好出发,建议患者保持均衡饮食,充分摄取营养,尽量增加低盐、低脂、低蛋白食物摄入量。选择主食时,应尽量选用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食物,如常见的燕麦、玉米及荞麦等复合糖类食物。增加虾、鱼肉、鸡肉、牛奶等富含蛋白食物,尽量减少绿豆、黄豆等蛋白摄入量。当患者肌酐清除率<25 mL/min,热量控制在100 kJ/kg,蛋白摄入量控制在0.6 g/kg;当患者肌酐清除率<55 mL/min,热量摄入应超过100 kJ/kg,蛋白摄入量应超过0.6 g/kg,此外,血浆蛋白应>40 g/L。为避免患者夜间出现低血糖情况,建议患者睡前进食少量点心。全面评估患者自身病情,并根据患者身体状态评估结果,指导患者开展太极拳、散步、慢跑等简单运动。运动过程中,嘱咐患者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切忌急功冒进,保持适宜运动量,增强自身体质,改善自身体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嘱咐患者保持规律作息,确保睡眠质量提升。

1.2.5 开展透析及并发症护理 为确保一次穿刺成功,护理人员应明确患者血管分布与走向,做好置管工作。整个穿刺与置管过程中,应处于无菌状态,要求护理人员按相关操作规范开展无菌操作步骤。穿刺开始前,应对患者穿刺皮肤进行清洁与消毒,为预防感染,穿刺完成后,应加以无菌敷料覆盖。由于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面临较高并发症风险,为有效提升患者预后效果,应密切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体征变化,做好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工作。

1.2.6 提供皮肤护理 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过程中极易出现皮肤感染,所以,应密切关注患者皮肤情况,嘱咐患者保持皮肤干燥,切忌抓挠皮肤,定时清洁患者皮肤,使其始终处于整洁、干净状态。

1.2.7 做好血管通路护理工作 为确保血液透析顺利进行,需开放患者血管通路。如果患者伴随高血压等疾病,为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与伤害,应尽早给患者建立静脉内瘘,整个操作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完成内瘘术后,为减少患者内瘘堵塞情况,应适当给患者提供抗凝剂。此外,为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自身静脉功能,应指导患者加强手部运动,同时,叮嘱患者选择宽松衣物。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估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情绪变化 运用焦虑自评(SAS)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绪进行评估,如果患者分值逐渐变小,表示患者焦虑情绪得到有效改善;运用抑郁自评(SDS)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后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如果患者分值逐渐变小,表示患者抑郁情绪得到有效改善。

1.3.2 统计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查看患者护理后是否出现低血糖、低血压、感染、发烧、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如有异常,需立即通知临床医师处理。

1.3.3 对比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GQOL-74)评分 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及总分5个方面,运用生活质量(GQOL-74)量表对患者护理后的生活水平进行评估,各维度满分均为100分,总分介于0~400分之间,分值如果有所提升,表示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情绪变化对比

两组护理前患者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较为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患者SAS焦虑评分(43.23±3.42)分、SDS抑郁评分(45.84±4.65)分,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27、3.925,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情绪变化对比[(±s),分]

组别SAS焦虑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SDS抑郁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36)观察组(n=36)t值P值55.23±4.35 54.81±4.28 0.413 0.681 48.67±2.76 43.23±3.42 7.427<0.001 55.95±2.87 55.46±2.68 0.749 0.457 50.24±4.86 45.84±4.65 3.925<0.00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经护理,发生低血压、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患者共5例,发生率13.89%,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1,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统计结果对比

2.3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GQOL-74)评分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GQOL-74)评分,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及总分得到有效改善,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GQOL-74)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GQOL-74)评分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n=36)观察组(n=36)t值P值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 总分64.03±1.87 75.05±4.18 14.439<0.001 69.06±3.72 78.11±3.78 10.239<0.001 63.22±2.53 75.34±5.86 11.393<0.001 63.54±3.68 72.86±6.34 7.628<0.001 256.34±3.87 299.34±4.63 42.755<0.00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对患者各系统、器官构成严重损害的疾病,受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其发病率近两年正持续升高[6]。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的一种合并症,通常是由高血压、高血糖、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异常及遗传等因素引起的,是导致患者出现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因素[7]。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主要以合理膳食、控制血糖、血压水平为治疗原则,待病情进展至终末期,通常选用器官移植与血液透析方式,延长患者生存期限[8-9]。血液透析是一种有利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具有充分性特点的治疗方法,有助于缓解糖尿病肾病患者当前临床症状,但受长时间血液透析治疗,极易影响患者心理情绪,限制患者治疗依从性,使患者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0-11]。所以,针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一定临床护理,对延长患者生命、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化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出发点的护理服务,其指导思想为现代护理理念,通过系统化管理临床护理工作与护理管理环节,向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环境护理、心理疏导、合理膳食等服务措施,既有助于改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又能有效舒缓患者消极、不良情绪[12-14]。和常规护理服务措施相比,系统化护理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思想,通过实施血管通路护理、皮肤护理及并发症预防等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确保患者透析治疗安全[15]。

该研究表明,观察组护理后,患者SAS焦虑评分(43.23±3.42)分、SDS抑郁评分(45.84±4.65)分,均少于对照组(P<0.05)。表明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接受系统化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内心负面情绪。这与吴德雪[16]“观察组干预后,患者SAS焦虑评分(38.19±1.85)分、SDS抑郁评分(39.28±2.25)分,均少于对照组(P<0.0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患者入院后,通过增加沟通机会方式,评估患者内心情绪状态,并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评估结果,向患者实施心理疏导,这对舒缓患者不良情绪、缓解患者内心压力具有重要作用[17]。护理人员服务于患者时,通常根据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程度不同,给患者提供不同的疏导措施,从而有效提升临床护理效果[18]。观察组经护理,发生低血压、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患者共5例,发生率13.89%,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提示患者经系统化护理,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给患者提供的用药护理,给患者树立了良好的用药意识,使患者能够主动遵医嘱用药,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用药效果[19]。此外,护理人员还向患者提供了透析护理与并发症预防护理,这对减少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积极作用[2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GQOL-74)评分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及总分得到有效改善,明显更优(P<0.05)。这与梁连卿等[21]人“观察组干预后,生理功能(80.01±5.99)分、心理功能(81.23±6.47)分、社会功能(79.68±5.69)分、总体生活质量(81.06±6.32)分,均强于对照组(P<0.05)”的研究结果相符合。系统化护理中实施的合理膳食,对帮助患者建立正确、健康的饮食计划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鼓励家属参与,使其在患者合理饮食方面、用药方面起到监督作用,这有助于改善患者自身营养状况,促进患者病情及早恢复[22]。

综上所述,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接受系统护理化护理,对患者不良反应具有降低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肾病用药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糖尿病知识问答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用药不当 反受其害
“重女轻男”的肾病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