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护理中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1-08张灿灿袁博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23期
关键词:依从性血糖满意度

张灿灿,袁博

1.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分院内分泌消化科,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市中心医院肝胆胰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且近年来发病率较高,居于肿瘤疾病与心血管疾病之后,在广大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而我国是糖尿病的高发病国家,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使得糖尿病的临床患病率明显上升,以及出现了年轻化的发病趋势。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对其重要脏器功能产生严重损伤,如若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将诱发各类并发症,导致患者的残疾率与病死率上升。糖尿病患者多数为中老年人,往往缺乏对相关健康知识的了解与认知,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血糖控制效果,所以做好糖尿病患者的科学护理来改善其疾病认知水平与用药依从性至关重要[1]。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水平与依从性,然而常规健康教育应用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的情况,健康宣教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该研究抽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对糖尿病患者护理中通过运用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该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38~76岁,平均(52.7±0.3)岁;发病时间1~16年,平均(5.8±0.3)年;受教育时间9~16年,平均(12.5±0.3)年;体质指数(BMI)19.3~31.6 kg/m2,平均(24.5±1.3)kg/m2。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37~78岁,平均(52.6±0.4)岁;BMI 19.6~31.5 kg/m2,平均(24.6±1.3)kg/m2。两组各项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18~80岁;③该次入组前并无系统化、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史;④患者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⑤各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属于1型糖尿病者;②存在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者;③合并精神疾病者;④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⑤患有免疫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护理中提供常规健康教育,即在护理间隙随机为患者提供口头健康宣教,讲解糖尿病的各项基础知识,并对患者的疑问做出解答,同时将糖尿病知识制作成健康宣教手册将其发放给患者。

观察组患者在护理中则采用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方法为:(1)健康教育护理路径设计:在循证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分析糖尿病患者在护理中的健康宣教需求,明确护理中的主要问题,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一步讨论及优化,充分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以及病程阶段性特征等,来制定符合实际的健康教育路径。(2)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实施:①时间安排:将患者的住院时间作为时间轴并分为两个阶段,即患者院内健康教育以及出院后健康教育。②健康宣教方式:在患者的健康教育中,主要采用面对面的口头沟通、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创建健康知识宣传栏、为患者发放糖尿病健康手册以及举办糖尿病健康知识竞赛等,通过多种方式有机结合,提升患者健康教育参与积极性,确保健康宣教效果。③健康宣教内容:在患者入院后的第1天,需要热情进行接待并迅速评估其基本状况,掌握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以及心理需求,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病因机制、症状表现、药物治疗和护理方法;在患者入院后第2天,继续对其病情状况以及心理状态进行观察与评估,并加强与患者家属的充分沟通,引导其共同参与到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糖尿病日常饮食、热量计算方法等;第3天,重点对药物知识进行讲解,包括常用药物名称、具体的用法、给药剂量以及作用效果等,并向患者讲解遵循医嘱坚持药物治疗的目的和重要性。第4天,向患者讲解适当运动对于血糖控制和改善身体机能的重要性,避免患者长期卧床;第5天,向患者讲解胰岛素的正确应用方法,通过现场演示结合口头宣教的方式,使患者和家属能够熟练掌握。定期举办病友交流会或者健康知识讲座,以糖尿病为主题,鼓励患者在病友交流会中互相分享家庭护理经验和疾病控制经验,并就糖尿病疾病知识和护理等知识集中向患者和家属进行讲解,通过现场互动、提问等多种形式提升患者的参与积极性,深入向患者介绍糖尿病、药物、饮食等相互关系和家庭自我护理方法。在随访中还需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存在负性情绪的患者需要加强语言疏导,并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持续性的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于血糖控制产生的不良影响,并向患者介绍深呼吸法、音乐疗法等手段,提升患者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并指导患者在院外通过培养兴趣爱好以及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等转移注意力,改善自我心理负性情绪。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和护理1个月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c)。②运用自拟“糖尿病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表”进行健康知识的调查,主要内容有糖尿病发病机制、药物治疗、日常饮食、生活习惯以及血糖控制等,调查表评分0~100分,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可(60~79分)、差(<60分)。③运用自拟“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于两组患者的该次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主要的调查内容有护士的健康教育效果、环境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技能、人文关怀、整体印象等维度,满分为100分,并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80~89分)和不满意(<80分),计算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即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④两组患者均于该次护理前后利用自护能力评分表对患者的自护能力情况进行评估,该量表中共4个维度,即自我概念、健康知识、自护技能、自护责任感,共有43个条目,均为0~4分,总分0~172分,得分越高即自护能力越好。⑤对比两组患者在糖尿病治疗期间的依从性情况,分为完全依从(即患者在饮食控制、坚持锻炼、药物治疗等方面的配合度良好,随访3个月中无不依从现象)、部分依从(即患者在饮食控制、坚持锻炼、药物治疗等方面的配合度尚可,在医护人员、家属等监督下可配合完成,随访3个月中不依从事件<3次)、不依从(即患者在饮食控制、坚持锻炼、药物治疗等方面的配合度较差,随访3个月中不依从事件发生≥3次),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的FPG、2 hPG、HbAlc水平较护理前降低,且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s)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FPG(mmol/L)护理前 护理后2 hPG(mmol/L)护理前 护理后9.26±2.01 9.31±2.02 0.111 0.539 6.01±0.03 7.59±0.39 25.547<0.001 12.69±2.18 12.81±2.16 0.247 0.816 8.02±0.16 9.95±0.53 22.048<0.001 HbA1c(%)护理前 护理后8.95±1.62 8.66±1.60 0.194 0.807 6.01±0.25 7.53±0.39 20.751<0.001

2.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对比

观察组经调查评估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为95.00%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2.4 两组患者ESCA自护能力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的自我概念、健康知识、自护技能、自护责任感以及自护能力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ESCA自护能力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者ESCA自护能力评分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自我概念护理前 护理后13.62±2.15 13.88±2.13 0.125 0.450 26.95±5.18 15.92±2.61 12.450<0.001健康知识护理前 护理后自护技能护理前 护理后自护责任感护理前 护理后23.06±2.18 22.95±2.20 0.234 0.408 46.53±5.19 32.26±3.18 14.827<0.001 17.15±2.06 17.21±2.05 0.131 0.448 29.62±5.95 21.06±4.03 7.533<0.001 12.02±3.06 12.45±3.05 0.629 0.266 19.95±6.28 13.15±2.63 6.317<0.001总得分护理前 护理后66.19±3.86 66.09±3.87 0.116 0.454 129.59±10.15 80.53±5.19 27.217<0.001

2.5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n(%)]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疾病的发生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而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效果直接影响其预后。糖尿病患者多数属于中老年人,其缺乏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使得用药依从性以及疾病控制效果不佳,所以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科学护理健康教育,是广大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有效干预措施[2-4]。通过进行规范化系统性的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掌握疾病知识,并逐步建立良好和规范的日常生活方式,使患者能够掌握糖尿病治疗期间相关的技能,例如自我血糖监测、血糖记录、病情观察和并发症预防等。然而常规健康教育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未能给予患者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健康宣教,因此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并不满意,影响健康教育效果[5-7]。采用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则能够充分评估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健康教育路径,在患者入院后直到出院前以及院外进行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健康宣教,满足患者的健康宣教需求[8-10]。通过分阶段进行健康知识讲解,有利于循序渐进地提升患者和家属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所以健康教育效果更为理想。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以及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情况都是对护理服务工作和健康宣教质量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11],该次研究中对于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治疗依从性情况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达到97.50%,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的80.00%(P<0.05),这表明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并改善护患间关系,分析原因在于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的实际应用充分结合患者的病情状态、心理状态给予全程个体化的健康宣教[12-15],满足患者健康知识需求,可更好地提升其疾病的认知水平,同时充分调动患者和家属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共同参与到自我护理和管理中,在此过程中也能够使护患双方达成良性沟通,建立和谐良好的护患间关系,进一步取得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赖、支持和认可,因此有利于提升护理服务总满意度[16]。该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和总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并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0.05),表明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对于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管理能力意义重大,主要原因在于该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依据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时间轴对于各项健康教育内容合理安排、妥善规划,运用多种不同的形式个体化地给予患者健康指导,全面提升患者的认知水平及依从性,使患者明确自我日常用药、饮食、运动管理对于血糖控制和疾病改善的重要性,所以患者能够自觉地配合各项医护工作,这对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意义重大[17-18]。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经评估治疗依从性达到100.00%,高于同期对照组的85.00%(P<0.05),提示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运用在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方面效果显著,原因在于该健康教育模式的运用可循序渐进的提升患者的认知水平,使其明确自我管理和预后改善地相互关系,因此能够使患者自觉遵循医嘱并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所以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通过应用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并可更好地控制其血糖水平。

猜你喜欢

依从性血糖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