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学干预在药学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2022-01-08杨顺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23期
关键词:药学依从性用药

杨顺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药学部,江苏 无锡 214023

在临床上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致病原因主要为胰岛素功能发生障碍或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血糖水平提升。2型糖尿病较为隐匿,发病初期表现并不明显,一般为病情发展或健康体检中发现[1]。糖尿病现阶段缺乏根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通过健康教育、运动干预、饮食干预等对血糖水平实施控制,一旦干预效果不佳,需实施药物治疗,以便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避免病情进展而导致并发症发生[2]。然而降糖药物种类繁多,临床治疗时,需与患者病情相结合,合理制订治疗方案,使得药学得以发挥作用。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以多药联合治疗为主,且需要长时间用药,影响患者依从性,同时会增加不良反应,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在患者用药治疗过程中实施药学干预极为必要。该研究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药学干预的实施价值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就诊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治疗方法相同,分组依据为药物干预差异性,予58例患者药学干预,纳入观察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45~75岁,平均(61.25±5.78)岁;病程1~10年,平均(8.30±1.30)年。予58例患者常规药物指导,纳入对照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45~76岁,平均(61.38±5.75)岁;病程1~11年,平均(8.26±1.3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者,对治疗药物无过敏者;患者对该研究知情,自愿参与;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哺乳期、妊娠期女性;神经、肾、肝、脑、心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患者;沟通障碍、精神疾病者;对研究无法全程配合,中途退出者;无法配合随访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多药联合治疗,每晚睡觉前在患者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注射部位包括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1.5 IU/(kg·d)为初始剂量,以患者血糖水平为依据对剂量进行适当调整;口服二甲双胍,0.5 g/次,2次/d;口服西格列汀,100 mg/次,1次/d,共进行为期1周的连续治疗。

对照组仅予以常规药物指导,即告知患者药物的应用剂量,并告知其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等。

观察组则予以药学干预,干预方法:①药学评估,在多药联合治疗之前,护理人员和专科医师实施药学评估,对患者基本资料实施收集,即过敏史、用药史、既往病史,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对用药方案进行科学制订。②药学教育,对合理用药进行指导,对相应的降糖治疗药物的频次、剂量、应用方法等向患者说明,讲解药物的作用和治疗效果,患者从中可对药物禁忌证提升认识,对用药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保持警惕态度。利用网络平台普及合理用药知识,患者可咨询药学知识,对患者疑问耐心解答,对患者用药强化指导,避免多服、漏服等不良用药事件发生,促进治疗依从性提升。向患者介绍低血糖发生的症状、应对措施;指导患者对血糖水平注意观察,保证及时处理;对饮食对糖尿病的影响告知患者,保证饮食清淡,高糖饮食要禁食;戒酒戒烟;对生冷、辛辣、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忌食;叮嘱患者适当运动,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③药学监护,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并与药物间互相作用、药学特点、不良反应相结合,对用药剂量实施合理调整,如果患者体质特殊,需强化药学监护,对患者具体用药情况详细记录。④在患者出院时,强化药学干预,对患者进行叮嘱,告知其坚持用药的重要性,留下患者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利用上门或电话的方式实施定期随访,对患者出院之后用药情况和治疗效果充分掌握,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实施用药合理指导,保证合理用药。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用药依从性,用药依从性利用调查问卷形式统计,评价依据为完全依从:完全遵医嘱用药,自觉性较好;部分依从:患者需督促或叮嘱才能遵医嘱用药;不依从:随意用药,不能按时用药、剂量、方法错误,严重者随意停药。②对比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③对比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胃肠道反应、水肿、低血糖、体质量增加,计算总发生率。④对比生活质量,利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包括4项,即精神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⑤对比干预满意度,利用该院自制调查问卷实施统计,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项,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基本满意度。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用药依从性对比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用药依从性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对比[n(%)]

2.2 两组血糖水平控制情况对比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情况对比(±s)

组别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观察组(n=58)对照组(n=58)t值P值5.10±0.55 6.65±1.25 8.644<0.05 8.05±0.48 9.25±1.15 7.334<0.05 5.08±0.85 7.15±0.68 14.482<0.05

2.3 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2.4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组别 精神功能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观察组(n=58)对照组(n=58)t值P值85.15±7.01 74.01±6.23 9.046<0.05 87.70±7.65 76.25±6.45 8.715<0.05 84.45±4.10 75.80±3.25 12.591<0.05 83.20±6.65 71.75±5.85 9.846<0.05

2.5 两组干预满意度对比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总满意度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干预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2型糖尿病在临床作为一种代谢性内分泌疾病极为常见,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该病在近些年来发病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主要与饮食结构的变化相关[3]。该病的治疗关键为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否则当患者血糖水平持续较高时,会导致脂代谢、糖代谢发生紊乱,会导致脑梗死发生,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糖尿病在临床上以多药联合治疗为主,并实施有效、合理的饮食、运动等干预,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控制,虽然多药联合治疗可将临床疗效提升,可将毒副作用减轻,但同时也会由于药物互相作用导致药效降低,增加不良反应[5]。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需长期坚持药物治疗,长此以往会导致药物治疗依从性降低。因此,需实施有效的药学干预,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用药指导相比,药学干预的实施,患者用药依从性显著提升(89.66% vs 72.41%)(P<0.05),可见药学干预可提升用药依从性,主要是因为药学干预的实施,让患者明确遵医嘱、坚持用药的重要性,了解降糖药物的知识,进而可提升用药依从性。在用药依从性提升的基础上,使患者规范化用药,进而对提升治疗效果意义重大。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药物指导相比,观察组空腹血糖(5.10±0.55)mmol/L、餐后2 h血糖(8.05±0.48)mmol/L、糖化血红蛋白(5.08±0.85)%显著降低(P<0.05),可见,药学干预的实施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主要与用药依从性、规范用药相关,药学干预重视药师配置,在治疗之前重视评估药代学和药效学特征,对患者既往病史和过敏史详细了解,防止失误发生,对药学干预方案科学制订,提升治疗效果,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6]。糖尿病患者由于患病使其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而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因此,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需促进生活质量提升[7]。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药物指导相比,药学干预的实施患者精神功能(85.15±7.01)分、社会功能(87.70±7.65)分、躯体功能(84.45±4.10)分、心理功能(83.20±6.65)分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显著提升(P<0.05),可见药学干预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主要是因为药学干预的实施,患者规范、合理用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使患者身心负担降低,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另外,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药物指导相比,药学干预的实施,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降低(6.90% vs 22.41%)(P<0.05),可见药学干预可提升用药安全性,主要是因为药学干预可促进联合药物治疗合理性提升,可减少不合理用药造成的安全问题。药学干预利用药学教育,对遵医嘱用药和坚持用药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重点说明,对用药过程中注意要点、频次、用药剂量细心讲解,促进用药认知程度提升,促进治疗依从性提升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8-9]。联合药物治疗需遵循的原则为不重复使用同类药物、小剂量、早期用药等,在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禁忌的基础上,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用药方案不建议调整,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对用药方案进行合理调整,以最近血糖谱为依据实施药物方案调整。用药方案需重视血糖水平,在方案调整之后,需强化监测,以患者反应为依据对剂量随时调整[10-12]。一旦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要将原因及时查明,对多药联合合理性进行检查,对方案进行调整或停药,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处理,避免发生危害[13-14]。除此之外,有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保健产品,有的保健产品也会存在药物成分,所以,在药物方案制订过程中,医生和药师也需询问对保健品是否服用,需对其进行劝说,放弃或停用保健品,防止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若患者不听,了解保健品类型,对其指导可与治疗药物分开应用[15-17]。临床药师可为患者讲解专业的药物知识,可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质量进行监察和指导,以便合理、规范用药[18-19]。该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常规药物指导相比,药学干预的实施,干预总满意度显著提升(94.83% vs 75.86%)(P<0.05),证实药学干预有利于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主要是因为药学干预比较全面和人性化,患者对药学干预表示满意。李松新[20]研究中对2型糖尿病患者多药联合治疗中实施药学干预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中显示,不良反应降低显著(6.12% vs 20.41%),与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共同证实药学干预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2型糖尿病药学联合治疗中实施药学干预可达到满意的干预效果,不但可提升药物依从性、生活质量、干预满意度,而且可降低不良反应,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建议推广。

猜你喜欢

药学依从性用药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用药不当 反受其害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药学进展》在国内66种药学类期刊中篇均下载量排名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