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研究

2022-01-08吴昌贵吴敏校黄建成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23期
关键词:参考值糖化脂蛋白

吴昌贵,吴敏校,黄建成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检验科,福建 福安 355000

糖尿病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病90%或以上。2型糖尿病多见于35~40岁人群,以生活方式不佳、压力过大、饮食不当、遗传等因素诱发,以血糖代谢遗传、多尿、多饮、多食、体质量下降等以临床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1-3]。近年随着生活结构、饮食习惯的变化、运动量的减少导致糖尿病患病率持续升高,为及早采取科学方案治疗临床需尽早实施检测,以便明确其病情变化展开针对性治疗[4]。血糖、血脂为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具有不可逆、缓慢、持续、稳定的特点,其可准确反映过去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血脂4项指标为监测血液脂类状态的代表性指标,为明确两项指标联合诊断价值,该文遴选2019年8月—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受检者进行研究,分析各个指标诊断2型糖尿病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为观察组,50名糖耐量正常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0~77岁,平均(60.66±9.93)岁;病程2~8年,平均(4.82±2.42)年;平均BMI(24.92±1.42)kg/m2。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0~78岁,平均(59.32±9.25)岁;平均BMI(24.87±1.36)kg/m2。两组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入院后经体格、病史、实验室检查确诊者;②空腹血糖≥6.1 mmol/L者;③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者;④研究对象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⑤体检无异常(对照组)者[5]。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合并严重慢性疾病者;③精神及认知性疾病者;④血液系统疾病者;⑤临床资料丢失者;⑥恶性肿瘤者;⑦自愿退出该次研究者;⑧感染性疾病者;⑨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6]。

1.3 方法

对纳入研究100例受检者实施血糖、血脂监测,具体方法如下:①健康教育:在实施检测前由医师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明确实施血糖、血脂检验重要性及注意事项;针对依从性不佳者需进行心理疏导,亦可邀请检查成功者现身说法,缓解其心理不适感,并指导其在检查前禁食8~12 h[7]。②分别用EDTA-K2抗凝管和分离胶管采集空腹静脉血,EDTA-K2抗凝管使用伯乐VARIANT2血红蛋白仪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分离胶管进行离心处理(转速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层清液后放置在4℃冰箱中保存,使用贝克曼生化免疫分析系统检测空腹血糖(氧化酶法测定)、总胆固醇(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三酰甘油(采用GPO-PAP测定)、低密度脂蛋白(采用H2O2清除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采用H2O2清除法测定)等血脂指标进行检测[8]。③抽血完成后指导其口服75 g无水葡萄糖,并于5~10 min内饮用完毕进行糖耐量测试。

1.4 观察指标

①检测两组空腹血糖(参考值3.9~6.1 mmol/L)、餐后2 h血糖(参考值7.78~11.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参考值4%~6%)水平[9]。

②检测两组总胆固醇(参考值2.10~5.17 mmol/L)、三酰甘油(参考值0.56~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参考值2.50~3.3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参考值1.01~1.6 mmol/L)水平[10]。

③分析血糖、血脂指标诊断2型糖尿病的诊断效能。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指标对比

与对照组空腹血糖(5.21±0.99)mmol/L、餐后2 h血糖(7.25±1.40)mmol/L、糖化血红蛋白(5.98±0.52)%相比,观察组空腹血糖(7.74±2.01)mmol/L、餐后2 h血糖(15.71±3.29)mmol/L、糖化血红蛋白(7.46±1.16)%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血糖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受检者血糖指标对比(±s)

组别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7.74±2.01 5.21±0.99 7.985<0.001 15.71±3.29 7.25±1.40 16.702<0.001 7.46±1.16 5.98±0.52 8.288<0.001

2.2 两组血脂指标对比

与对照组总胆固醇(4.73±0.85)mmol/L、三酰甘油(1.61±0.89)mmol/L、低密度脂蛋白(2.56±0.69)mmol/L、高密度脂蛋白(1.37±0.36)mmol/L相比,观察组总胆固醇(5.58±1.31)mmol/L、三酰甘油(2.18±1.04)mmol/L、低密度脂蛋白(3.42±1.01)mmol/L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1.21±0.22)mmol/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受检者血脂指标对比[(±s),mmol/L]

表2 两组受检者血脂指标对比[(±s),mmol/L]

组别 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 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5.58±1.31 4.73±0.85 3.816<0.001 2.18±1.04 1.61±0.89 2.938<0.05 3.42±1.01 2.56±0.69 4.937<0.001 1.21±0.22 1.37±0.36 2.637<0.05

2.3 血糖指标诊断2型糖尿病的诊断效能

基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结果,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1%时诊断糖尿病灵敏度、特异度较高,见表3。

表3 血糖指标诊断2型糖尿病的诊断效能(%)

2.4 血糖血脂诊断2型糖尿病的价值

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1%时,血糖与血脂联合诊断糖尿病灵敏度、特异度较高,见表4。

表4 血糖血脂诊断2型糖尿病的价值(%)

3 讨论

临床多通过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对2型糖尿病进行诊断,其虽具有一定价值,但在实际应用中检测结果易受饮食、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准确反映患者病情变化。糖化血红蛋白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参照指标,其作为人体血液红细胞中血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产物,在体内合成速度与血糖浓度成正相关,即血糖指数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越高;其次糖化血红蛋白为血红蛋白糖基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体内形成速度较为缓慢,且具有稳定、不可逆等特点。因此可准确反映患者近期血糖变化,不会出现漏诊、误诊等问题[11-12]。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该结果与周以华[13]研究中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8.27±1.04)%、空腹血糖(7.28±1.80)mmol/L、餐后2 h血糖(12.35±1.96)mmol/L高于对照组结果一致,可见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联合在糖尿病诊断中可行性较高。研究发现,一旦机体内血糖浓度增高,血红蛋白与长寿组织蛋白会出现糖基化、非酶糖化,并产生大量的糖化终产物,在损伤血管壁结构、功能的同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机体内胰岛素长期异常可激活体内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在增加游离脂肪酸生成量的同时导致胆固醇异常升高;其次血管壁中大量沉积的物质随着沉淀时间的延长可影响血液循环,因此认为血糖水平与血脂水平之间密切相关[14-15]。

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可见糖尿病患者与耐糖量正常者血脂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呈现异常状态,考虑是机体胰岛素分泌量相对较低,而机体血脂水平呈现紊乱状态;其次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下,体内糖分无法被分解、利用亦可导致机体内血脂出现过度合成情况,从而出现血脂水平异常情况。

基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结果,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0%时检测糖尿病灵敏度、特异度在80%以上,而糖化血红蛋白≥6.1%时灵敏度、特异度更高。因此可将其列为诊断糖化血红蛋白的对照标准;虽然该结果与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确定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但考虑结果是受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

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1%时,血糖与血脂联合诊断糖尿病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分析原因: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中缬氨酸与葡萄糖非酶化融合成的一种物质,其水平与时间、血糖浓度密切相关,可准确判定机体近2~3个月血糖波动情况,且该物质水平不仅受饮食、运动、用药等因素影响,在反映糖尿病患者病情中可行性较高。

综上所述,选择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对2型糖尿病进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师可根据血脂、血糖变化对病情进行评估,及时分析其病情从而制定最佳控糖方案。

猜你喜欢

参考值糖化脂蛋白
中国健康成年人甘油三酯参考值的空间变异特征
妊娠妇女甲状腺功能血清指标参考值的建立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亚高原地区大、小鼠血液指标正常参考值实验研究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
上海地区胃蛋白酶原参考值的建立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