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检测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价

2022-01-08杨婉婧YangWanjing

北京汽车 2021年6期
关键词:不合格率系车乙醛

杨婉婧Yang Wanjing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检测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价

杨婉婧
Yang Wanjing

(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汽车检测中心,北京 101300)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受到大众广泛关注。将35辆典型试验车的普测数据作为样本,经过分析可知,车内挥发性有机物不合格率最高的控制物质为乙醛,车内挥发性有机物不合格率最高的车系为欧系车;模拟阳光暴晒模式下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最高,暴晒后开空调可有效降低大部分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抽样中检测出3项含量不合格的控制物质,分别是甲醛、乙醛、二甲苯。甲醛为基本对人致癌物质,乙醛为可能对人致癌物质,二甲苯为未确定是否致癌物质。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车内空气质量;健康风险;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

0 引 言

为清楚掌握市场上所售乘用车内空气质量状况,抽样了35辆车进行3种试验状态检测。检测数据为修订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1]中车内控制物质乙醛的浓度限值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检测结果也为消费者提供购车参考,同时为驾乘人员提供了降低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对人体危害的方法。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容易引起身体不适和疾病,严重时会致癌或引发基因突变。依据IARC(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挥发性有机物致癌程度的划分和EPA(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美国环境保护署)建立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针对抽样中不合格的3项控制物质进行综合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1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检测现状

1.1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不合格项分布

国家环保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据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来源和车辆主要内饰材料的挥发特性,确定了需要控制的8种主要物质: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

共抽样了35辆车,涉及24个品牌,汽车制造企业分布在中国、德国、日本、美国、法国、瑞典以及韩国。依据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对抽样车辆进行检测和数据分析。35辆试验车中,有17辆不满足限值要求,不合格率为48.6%,其中,乙醛单项不合格的试验车有15辆,甲醛、乙醛均不合格的试验车有1辆,甲醛、二甲苯均不合格的试验车有1辆。本次抽样中,甲醛项(限值≤0.10 mg/m3)不合格率为5.7%,乙醛项(限值≤0.05 mg/m3)不合格率为45.7%,二甲苯项(限值≤1.50 mg/m3)不合格率为2.9%,甲醛、乙醛、二甲苯这3项为主要不合格控制物质,其他5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均合格。

1.2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不合格车系对比

根据惯用的车系划分方法,将35辆抽样车划分为4类:美系车、欧系车、日系车和其他,其中,美系车4辆、欧系车13辆、日系车5辆、其他为13辆。依照GB/T 27630—2011限值判定,不合格车辆中,美系车1辆、欧系车8辆、日系车1辆、其他7辆。以各车系为样本单体,不合格率分别是美系25%、欧系62%、日系20%、其他37%。由于各车系的样本单体数量不完全一致,所以采用条件概率中的乘法定理(式(1))计算各车系在总样本中的不合格率。

式中:()为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为在事件发生的条件下事件发生的概率,()为事件发生的概率。

假设为美系车,为存在不合格控制物质,则()为美系车存在不合格控制物质在总样本中的概率,(∣)为美系车存在不合格控制物质在美系车中的占比,()为美系车在总样本中的占比,则(∣)值为1/4,()值为4/35,代入式(1)得()值为3%。

同理计算可得各样本单体在总样本中的不合格率,美系3%、欧系23%、日系3%、其他20%。

1.3 真实用车状态下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变化

通常,高温下停车后驾驶员再次上车会启动空调,则人们暴露在高温暴晒车辆内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处在驾驶模式下。GB/T 27630—2011和ISO 12219-1:2012(E)《道路车辆内空气第1部分:车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整车测试环境舱法》[2]提出3种试验状态来真实模拟车辆的使用状况:(1)通过红外灯照射各门窗关闭的车辆试验4 h,模拟阳光暴晒一段时间的车辆;(2)常温状态封闭试验16 h,模拟常温长时间停放车辆;(3)高温封闭试验后,迅速启动发动机将车内空调温度设置最低,循环风量设置最大,模拟高温停放后启动驾驶模式的车辆。将35辆样车分别在3种试验状态下进行试验,8种控制物质的变化趋势如图1~8所示。

将3种试验状态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进行比较发现,试验状态(1)的浓度普遍高于试验状态(2)和(3),试验状态(3)的浓度大部分低于试验状态(1)。

试验结果说明,阳光暴晒模式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含量最高,暴晒后开空调可有效降低大部分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

图1 3种试验状态下车内苯的浓度

图2 3种试验状态下车内甲苯的浓度

图3 3种试验状态下车内乙苯的浓度

图4 3种试验状态下车内二甲苯的浓度

图5 3种试验状态下车内苯乙烯的浓度

图6 3种试验状态下车内甲醛的浓度

图7 3种试验状态下车内乙醛的浓度

图8 3种试验状态下车内丙烯醛的浓度

2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健康风险分析

2.1 国际组织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致癌程度划分

根据IARC的划分,本次抽样中不合格挥发性有机物甲醛、乙醛、二甲苯的致癌程度见表1。

表1 不合格控制物质致癌程度

2.2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致癌及非致癌风险分析

EPA[3]为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行政机构,主要负责维护自然环境和保护人类健康不受环境危害影响。该组织基于数据调查及广泛实验,发布了致癌风险公式(式(2)、式(3))和非致癌风险公式(式(4)),即

式中:为致癌风险;ADD为平均日暴露量,mg/(kg·d);F为致癌斜率因子, (kg·d) /mg。

式中:A为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mg/m3;R为呼吸速率,m3/h;T为暴露时间,h/d;F为暴露频率,d/a;D为暴露持续时间,a;W为人的体重,kg;T为人的平均寿命,a。

计算平均日暴露量时,EPA给出了相关量的估测平均值[4],见表2。

表2 计算日暴露量所需估测平均值

EPA建议,致癌风险低于百万分之一(10-6)时,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致癌风险[5]。假设为临界值1×10-6,甲醛致癌斜率因子F为0.046 (kg·d) /mg,则由式(2)、式(3)计算得到,甲醛浓度临界值为4μg/m3。对比抽样数据可知,35辆试验车内甲醛浓度全部高于临界值,均存在可接受范围内致癌风险。

式中:I为危险系数;C为空气中污染物浓度,mg/m3;fC为吸入参考浓度,mg/m3。

EPA建议,当I<1时,表示无非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指可能引发不适或非癌症类等疾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风险)。将存在非致癌风险的乙醛(fC=0.009 mg/m3)和二甲苯(fC= 0.1 mg/m3)参数代入式(4),计算得当I=1时,空气中乙醛浓度临界值为0.009mg/m3、二甲苯浓度临界值为0.1mg/m3。对比抽样数据可知,35辆试验车内乙醛浓度全部高于临界值,均存在对人体健康造成非致癌危害的风险;35辆试验车内二甲苯浓度低于临界值的数量占94%,这些车不存在对人体健康造成非致癌危害的风险。

3 结 论

对35辆试验车依据GB/T 27630—2011进行检测并判定,结果表明,车内挥发性有机物中乙醛不合格率最高,为主要不合格控制物质,并且存在控制物质不合格现象占比最高的车系为欧系车。依据GB/T 27630—2011和ISO 12219-1:2012(E)中3种试验状态,对35辆试验车进行分析发现,暴晒模式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最高,暴晒后开空调可有效降低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

根据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计算可知,35辆抽样试验车中不合格控制物质对人体危害的风险由高到低为甲醛、乙醛、二甲苯,其中全部试验车内的甲醛浓度均高于可接受的致癌风险临界值,全部试验车内的乙醛浓度均高于存在非致癌风险的临界值,仅6%试验车内的二甲苯浓度高于存在非致癌风险的临界值。

[1]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1.

[2]ISO. Interior air of road vehicles—Part 1:Whole vehicle test chamber—Specification and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cabin interiors:ISO 12219-1:2012(E)[S].2012.

[3] SCHOENY R , PATTERSON J , SWARTOUT J , et al.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 Integrated Risk Information System (IRIS)[J]. Progress in Clinical & Biological Research, 1990, 340E:257.

[4]徐立恒, 张明, 徐茜. 家用车内空气苯系物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分析[J].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10(1):4.

[5]刘琳琳,葛蕴珊,李兰,等.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健康风险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2016,29(4):5.

2021-07-23

1002-4581(2021)06-0037-04

X51

A

10.14175/j.issn.1002-4581.2021.06.011

猜你喜欢

不合格率系车乙醛
皮革中乙醛与化学品材料相关性研究
食品安全抽检超223万批次
贸易摩擦令美系车在华销量锐减
60%网上商城成为服装质量问题的重灾区
领动的对手是谁
基于数字实验探究乙醛的还原性
轮回:日系车增速反超德系车
纸质包装材料中甲醛、乙醛向食品模拟物改性聚苯醚的迁移行为
上海工商抽检 京东天猫1号店等集体“沦陷”
对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