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视域下高中生家国情怀现状及培育路径探析

2022-01-06尚清华王茹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命题

尚清华 王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12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高中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将高中历史的核心素养总结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民日报》曾發表评论称:“‘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通过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熏陶和培育,使得学生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进步,这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也正是历史学科的价值旨归。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现实境遇

(一)教育工作者重视程度不足

高中面临的最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便是高考,作为一次重要的选拔性考试,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倍感压力。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使学生考取更好的大学,教师和家长过分看重甚至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具体到历史学科上,教师以应试为导向,以考点为准绳,注重学生史实的记忆和史料的解读,对于学生精神、价值观方面的关注则有所欠缺。

(二)高中学生稳定的历史价值观尚未形成

高中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决定了他们尚未形成稳定的历史价值观,部分学生更是有可能出现功利化、颠倒化的倾向。周刘波老师依托本校学生的调查问卷,认为“一些青少年对国情现状漠不关心,不关注和不参与公共事务;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够;缺乏对家庭、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感;缺乏人生规划和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国家、民族概念模糊;把爱国曲解为狭隘的抵制外货等”。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实施路径

(一)加强命题导向性

加强命题导向,转变历史学科的考察方式,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前提。现行的考试模式决定了家国情怀这类精神层面的内容很难做到深入考察,考试命题中对学生价值观、历史观的考核也较为缺乏,学生无法进行透彻的表达。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历史高考试题中对价值观、历史观考核的命题已有所的体现,但总体上比重仍然较小。因此,高考在命题上要更加注重学生精神内核的考察,学校也应该在自命题的期中、期末、月考等考试中加大这部分试题的比重。在各级各类历史考试的命题中,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形成的引导。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本人要具备崇高的家国情怀,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接触最为频繁的群体,很多学生将教师作为自己崇拜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本人具备崇高的家国情怀,才能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成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合格的引路人。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拘泥于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比如今年春节新型冠状肺炎病毒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在大部分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刻,仍然有无数“逆行者”们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这一事例可以与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相联系,每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总会有人挺身而出。这种历史史实与现实事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容易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更具备感染力。

(三)开展家国情怀主题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认知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情感和观念的形成需要依靠学生主体”[3]74。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历史课程和教师只能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要将其真正落实,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形成。在这一方面,教师要转变思路,在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思考如果他是某段历史中的当事人,会作何选择,采取怎样的措施。比如在讲解文景之治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他们是汉文帝、汉景帝面对“经济萧条、百废待兴”的局面应该怎样做,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理解汉初统治阶级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实施“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等各项措施的正确性。此外,还可以分角色扮演历史剧、举办歌咏比赛等,比如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这样特殊的日子里,举办班级为单位的小型朗读比赛、红歌合唱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对某位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清晰,更能感受到爱国精神、担当精神、奉献精神的巨大力量。这样,在无形中就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家国意识。

(四)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仅仅依靠课本教材会存在一定局限性,一些年代久远、耳熟能详的历史素材往往起不到触动、激发学生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结合地方、学校的历史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地方县志、历史遗迹、民间传说,编订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历史课程。地方上的英雄人物事迹和历史遗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身边”的历史,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更直接的作用,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详细论述。具有地方特色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乡土历史资源的集结,可以将乡土历史资源清晰、完整的向学生展现,使其作用最大化。

个人简介:

尚清华(1995—),男,山东济南,汉,中国史硕士,常州市第五中学,中学二级。

王茹(1995—),女,河南濮阳,汉,中国史硕士,常州市第五中学,中学二级。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命题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