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源县农村空闲宅基地有效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2022-01-06256100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委党校赵爱华

农家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空闲宅基地村庄

256100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委党校 赵爱华

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之一,搞好农村宅基地管理,对于节约集体用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山东省17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之一的淄博市沂源县,在改革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以当地实际情况和村民真实意愿为基础,按照规划,采用多种模式对空闲宅基地进行了有效盘活,使村民收益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其中的诸多探索与实践值得借鉴。

一、沂源县空闲宅基地基本状况

沂源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山区,人口57.6万人,耕地面积45.67万亩,人均可耕地面积仅有0.79亩,大大低于全国1.38亩的人均水平。而沂源县633个行政村,村庄占地面积高达18.27万亩,而且村庄布局分散,空闲宅基地多,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土地资源。

目前沂源县农村村庄总体上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多,村内结构疏松、布局混乱,占用耕地较多。因为集体经济不发达,村庄建设中难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不能形成集聚效应。多数村庄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村庄的数量、规模、平面布局、空间结构、功能组合都缺乏科学性,村庄建设难以合理控制和正确引导,更不具有任何约束力和内控力。

从全县范围看,空闲宅基地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富裕了,扩建了大量新房,却还保留了旧房,存在很多一户多宅现象。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中心城区,还有一部分农村人口外出打工,造成偏远山区村庄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而且土地建设利用粗放、规划不合理,并有蔓延趋势。

从村庄个体看,空闲宅基地主要集中在村庄内部的老村内,大多破败不堪,而且分布零散,拆旧复垦的可行性不大。

从村民思想看,传统观念仍然很强。有村民认为老宅是老辈人遗留下来的,老砖瓦、老物件不能动,否则影响家族的运道和兴旺,新宅是自己辛苦盖起来的,都是自己的。有村民认为落叶总要归根,所以即使到城镇购买新房居住,也不愿处置乡下老宅子。这些就导致大量的一户多宅和房屋闲置现象出现。

二、宅基地空闲带来的问题

1.土地资源被浪费。农村很多宅基地空闲,以及一些新建住宅缺乏规划,选址随意,乱占耕地,部分土地资源被浪费。在调查的多个村庄中,东里镇的龙王峪村,闲置一年以上的宅基地109套,按照每套宅基地面积200平方米计算,就浪费了30多亩土地。

2.村容村貌凌乱。空闲宅基地的废弃房屋由于无人居住,缺乏修缮,有些已经倒塌。不少村民将老房院用于圈养禽畜或堆放柴草,致使村内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杂草丛生、蝇蚊乱飞、粪便成堆,“脏、乱、差”的环境严重影响村民的居住和健康。

3.对农村安全构成隐患。旧房子大多为土木砖石结构,火灾隐患大。老宅长期空闲,大都年久失修,多数成了危房,极易发生墙体倒塌事故。

4.影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空闲宅基地多,村民居住点分散杂乱,村落分布面积过大,村庄外延拉得过长,基本公共服务、水电路配套设施、村庄面貌改观等项目实施难度大、成本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5.引发村民间的矛盾纠纷。农村宅基地涉及的遗产继承、买卖转让、界址不清、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是导致农村邻里亲朋间发生矛盾的重要根源,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沂源县空闲宅基地有效利用的典型

为系统地、逐步地解决沂源县农村空闲宅基地问题,几年来,沂源县积极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城中村改造等工作,完成了东里镇梅家坡、下柳沟几处土地综合整治,鲁村镇刘家坡田园综合体、西高庄等项目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出现了几处空闲宅基地有效利用的典型。

1.东里镇梅家坡,实施整村搬迁,建设新型社区。东里镇梅家坡村原址在唐山半山腰,全村95户、310人。村庄交通不便,村民和村集体经济较贫弱,有近30户村民搬离村宅,宅基地长期空闲。2011年,梅加坡村党支部紧抓新农村建设机遇,实施旧村改造工程,于2012年6月完成整村搬迁,是全县第一个整村搬迁村。新村搬到山脚下,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占地23亩,全村95户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整洁的两层小楼,彻底解决了群众行路难、老人看病难、孩子入托上学难等问题。旧村整治后,成了一片林果良田,增加耕地80亩。

梅家坡村的整村搬迁、拆旧返耕,宅基地占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用地保障。整村搬迁后,农民的居住环境显著改善,住房宽敞了,配套设施齐全了,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邻里、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因宅基地引发的矛盾纠纷从根本上得到化解,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前搬离旧宅的农民又回来了,村民老张说:“现在村里条件好了,住的是楼房,用光伏发电,家家都有太阳能热水器和沼气池,我们就回来了。”

2.鲁村镇刘家坡,有偿回收空闲宅基地,打造乡村民宿。鲁村镇刘家坡村位于沂源县最西部的山区,全村96户,人口267人,耕地面积530亩。村后是山,村前是石头,自然条件匮乏,很难发展高效种植产业。村民大多常年外出打工,部分村民迁出村子,村内空闲庭院30多套,闲置石头房子50多间。2018年,村两委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契机,利用有偿收回村集体的部分空闲宅基地,并鼓励村民以空闲庭院、闲置石屋等形式入股,依托投资和专业设计公司,对旧宅修葺整治,用艺术活化乡村,发展民宿经济,开展沂河源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让艺术与原生态乡村融合,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融合。现已收回空闲宅基地31套,修复改造民宿7处。

刘家坡村通过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发,农村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乡土文化得到保护,空闲宅基地得到整治和利用,村民居住环境改善,充分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很好地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前,村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的“双增收”,原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得到大大提高。村庄对山水林田路的改造正在进行,所需的大量劳动力,优先录用本村村民,吸引了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村。在进村调研时,笔者和干活的村民聊起来,他们高兴地说:“现在可以在家门口打工了,还能为村里发展尽一份力,以后村子越来越好,就不用出去打工了。”

3.南鲁山镇,空闲农房建设“小微扶贫站”。南鲁山镇凭借桔梗产业优势,利用村庄的闲置农房、闲置仓库、庭院闲场,脱贫攻坚期间建起了65个桔梗加工“小微扶贫站”,覆盖全镇41个村,就近吸纳1100多名贫困户进站务工。把闲置的房屋改造成“小微扶贫站”,既解决了扶贫站占地多、建设投资大的问题,又等于把“企业”建在了群众家门口,实现了贫困村民务工挣钱与照顾家人“两不误”的愿望,尤其是解决了60周岁以上贫困老人、贫困残疾人增收的难题。更重要的是,盘活了闲置的民房,让闲置资源成了助力脱贫攻坚的资本。

四、空闲宅基地有效利用的思考

1.科学搞好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科学规划是解决空闲宅基地问题的关键。在充分研究农村城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找准沂源县城镇化发展的平衡点,以发展的眼光和超前性思维精细谋划、精心设点、合理布局。综合考虑以下要素: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污水垃圾场影响范围、全县受地质灾害影响的村庄名单、已在名录的历史文化名村、沂源县美丽乡村名单和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以及各村近5年来人口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各村空闲宅基地和新增宅基地具体情况,确定哪些村该留,哪些村是独立发展村,哪些村将作为新的中心村,制定详细的沂源县村庄布局规划,根据规划选择不同的空闲宅基地利用方式。

2.强化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和法规宣传。坚决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宅基地空闲严重的村庄可以实行宅基地新增指标“冻结”政策,限制村庄外延扩张。村民申请新宅基地必须把旧宅基地交回村集体,鼓励村民新修房屋后拆除旧房或利用旧房翻建新房,健全合理补偿机制,对旧宅适当补偿。针对已经出现的“一户多宅”和超标准占地问题,建立住宅退出机制,利用经济手段逐步促使农户自愿交还多余住宅。以每户不超过200平方米为标准,超出此标准的,征收宅基地有偿使用费,多占多交;低于此标准的,给予奖励。坚决杜绝户口外迁村民回村盖房,如已经建有房屋,鼓励有偿交回村集体或多缴纳宅基地有偿使用费。分户或户口外迁子女不能继承老人遗留宅基地,也没有房屋重建权,可以保留5年的房屋居住权。通过这些有偿转让、有偿调剂、有偿收回等方式,使农村空闲宅基地能够更好地得到利用,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并自愿退出宅基地进城居住的村民,原有农村待遇不变,享受政府住房、教育等优惠政策,允许其15年内自愿选择是否回村建房。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村民的利益诉求,加大对《土地管理法》《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让村民知道土地是集体所有的公共财产,而非私有、祖传财产,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沂源县宅基地面积最多不超过200平方米,建房还应符合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使土地法规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节约用地、依法用地的良好氛围。

3.制定明确的改造空闲宅基地的措施和标准。在空闲宅基地的有效利用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宅基地面积和超出面积的有偿使用费标准,鼓励村民流转和退出多余宅基地,制定宅基地的评估、补偿等标准,做到家喻户晓、意见统一,同时确保操作程序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4.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改造方式。

①合村并居。打破“村多、村小、村散”的格局,将几个临近自然村整合起来,建立农村社区,采用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引导村民搬至新社区,拆除原有房屋。

②局部或整村迁建。对村内集中连片空闲宅基地,拆除整理成本低,利于整体开发规划,应优选复垦方案,因地制宜,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菜则菜,有效提升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为解决迁建资金问题,可以与经济发达地区结对子,用好增减挂钩政策,做好土地占补平衡,共享土地增值收益。

③转让、置换方式,化零为整。在经济补偿和相互协商的基础上,通过转让或置换的方式,使宅基地在本村集体组织成员中流转,引导村民向中心区集聚,让零散的空闲宅基地集中连片,便于规划改造。

严格落实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在宅基地所有权属于村集体、资格权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基础上,适度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鼓励偏远村庄的村民摆脱本村的耕地和宅基地的束缚,逐步向条件好的中心村集聚。原村庄逐渐空闲,可因地制宜,可耕则耕、可林则林。

④保留特色。富有历史传统、特色风貌的村庄和建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引入团队挖掘历史背景,集中设计打造,发展乡村旅游、历史展览和乡村民宿、农家乐等,组建吃、住、游乡村休闲游合作社。

⑤提升改造。结合新农村建设,对空闲宅基地进行重新规划,合理利用,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养老中心、村图书室等,为提升农村精神文化水平提供配套设施,从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鼓励危房改造户选择居住空闲宅基地,既能解决贫困户的住房问题,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又能使村内的空闲宅基地得到充分利用。修缮空闲宅基地,在院内植草种花、安装休闲桌椅或健身器材,把空闲庭院整修为村民休憩娱乐场所,为打造美丽乡村添一处景致。

⑥盘活空闲宅基地。在区位好的地方,比如城乡、镇村结合部、风景区或交通便利的几条国道省道附近村庄,空闲宅基地可用于发展二、三产业,改造成企业生产加工车间、农产品冷链加工仓储、特色乡村酒店等,从而实现较大收益。山水相间、风景秀丽的乡村适合休闲养老,可以对空闲宅基地重新装修改造,建设养老宅院。

对空闲宅基地进行全面整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必须要根据各村的特点制定符合本村的整治办法,不能照搬照抄,将其他村成功改造的案例原封不动地嫁接到自己村。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把近期建设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防止简单化和“一刀切”,既要遏制农村空闲宅基地不断扩大的趋势,更要通过多种途径让空闲宅基地合理利用起来,减少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

猜你喜欢

空闲宅基地村庄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鸟”字谜
西湾村采风
这些情况下,不得流转农村宅基地
农村宅基地改革“春雷乍响”
彪悍的“宠”生,不需要解释
村庄在哪里
WLAN和LTE交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