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指引下的中国皮革行业绿色发展实践

2022-01-05张颖

皮革与化工 2021年6期
关键词:皮革绿水青山发展

张颖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 20141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简称“两山”理论),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05 年考察浙江安吉时首次提出。2013 年,他在访问哈萨克斯坦的演讲中重申:“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两山”理论基于对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深刻洞察,是对全球生态文明发展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归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我国皮革行业调整产业结构、革新生产方式、加快产业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基本遵循。

1 “两山”理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路明灯

中华民族历来有“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观念,将天地视为包括人类在内万事万物的本源,即《周易》所谓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且“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论语》中记载的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人们钓鱼打猎,但是孔子不用渔网捕鱼,也不射归巢的、歇宿的鸟,以免影响到动物的正常繁衍)的行迹表明,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古人就具有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思想。这种观念亘古绵延,成为贯穿中华文明的思想脉络。新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一度忽视绿水青山的自然承受力,一些地区和行业高度迷恋GDP,过度索取自然资源,损坏自然环境,试图用绿色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粗放的发展模式,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经济产业结构,造成了程度不同的生态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路线是“先污染、后治理”,曾经造成一系列严重污染损害。例如,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首都伦敦,因空气污染严重而以“雾都”闻名于世,比利时曾发生过1930 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发生过1943 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因工业废水排放污染而在水俣湾出现过1956 年轰动全球的“怪病”事件,等等。美国学者曾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在某一国家发展初期,污染物排放量会随经济增长而增加,达到拐点后,污染物排放量会逐步下降。这一理论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反映了西方国家环境与发展问题方面的共性特征,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承接西方转嫁的高污染行业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成本代价极大,教训极为惨重,“黑色GDP”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2]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有魄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党的十九大首次写进了党代会报告,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起,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也强化和凸显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的表述。由此巩固形成的“两山”理论,是党和国家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其基本内容与核心要义,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为全球生态文明进步贡献“中国版本”、“中国方案”,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

2 “两山”理论指引下的皮革行业绿色发展路径

我国是皮革制造大国,皮革、毛皮及其制品的产量和出口贸易额居世界前列,为我国轻工行业的出口创汇和解决就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皮革行业与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焦化、屠宰等并列,传统上属于高污染排放行业。由于皮革行业特别是制革工艺本身的加工技术特点,在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的生产条件下,极易产生大量成分复杂、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其中包含油脂、石灰、盐类、氨氮、铬盐、染料、蛋白质、硫化物以及毛类、皮渣、泥砂等有毒有害物质,CODCr、BOD5、硫化物、氨氮、悬浮物等排放量非常高,是一种较难治理的工业废水。“两山”理论提出以来,中国的各个制造行业都掀起了环境革命浪潮。皮革行业逐渐走上了完善技术标准、监管与自律相结合、加速技术升级的绿色发展新路。

2.1 制定完善技术标准

2009 年以来,我国的皮革行业环保技术标准制定工作走上了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独立制定或援引实施外国标准组织制定的与污染物测定相关的技术标准二十余项(见表1),制定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有关的国家标准七项(见表2)。这些标准对皮革和合成革产品中的pH 值及其稀释差、游离甲醛、可萃取的重金属、含氯苯酚、邻苯基苯酚、可分解出致癌芳香胺的染料、气味等指标提出了限制要求,还对合成革产品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机锡化合物、氯化苯和氯化甲苯提出了限制要求,对生产用化学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提出了禁用要求;设定了制革及毛皮加工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对重点区域规定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强了对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建设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定了适用于制革工业(羊革)、制革工业(牛轻革)生产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潜力与机会的判断,以及清洁生产绩效评定和清洁生产绩效公告制度,也适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证等环境管理制度;完善了排污许可技术支撑体系,指导和规范毛皮加工工业、制鞋工业排污单位和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企业的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工作。

表1 皮革行业污染物测定标准

表2 皮革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2.2 行政监管与自律协调相结合

行政监管方面,环保部自2010 年开始实施“符合环保规定制革企业名单制”,分批次公布合规企业名单,并采取限制不合规皮革企业进行项目环评、获得环保专项资金支持、提出上市申请等方式,通过行政指导督促皮革行业落实环保措施;生态环境部启动了“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即“清废行动2018”,抽调执法骨干力量组成150 个组,对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倾倒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核实,查处了湖南株洲茶陵县湘南皮革有限公司露天堆放大量污泥、收集池中存在疑似含铬废水等案件,全面公开问题清单和整改进展情况,直至全部整改完成[3]。

中国皮革行业践行“两山”理论的另一特点,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和组织发动职能。作为政府与会员间的桥梁和纽带,中国皮革协会以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完成政府委托的工作、反映企业的意愿呼声、推动全行业健康发展为宗旨,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皮革产业,以实现我国皮革工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己任;面对环保合规压力下部分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协会给予热情关心、积极呼吁和劝解疏导;为了提升全行业的绿色发展意识,落实绿色发展战略,协会制定实施了《“制革行业环保自律行动小组”工作条例》、《关于践行环境保护使用生态皮革的倡议书》、《中国皮革行业社会责任指南》、《中国皮革行业质量检查制度》、《中国皮革行业自律惩戒制度》等一系列自律监管制度[4]。协会组织制定的《制革行业节水减排技术路线图》2018 年正式公布,使业界对清洁化生产技术的重视提升到了新高度;协会还协助环保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开展规划、调研和建议等工作,积极参与相关行业标准的起草和意见征求工作,开展国内外皮革行业先进污染处理技术和清洁化生产技术的筛选和储备工作,协助开展“中国皮革行业节能减排环保创新奖”的推荐、评审、推广工作,在行业推广成熟的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新技术,对企业及业内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以及协助开展环保宣传工作。协会还对重点的制革企业治污工作进行监督、协调和帮助,为使企业水污染物的排放达到各地方排放标准,使节能减排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发挥了重要功能。

2.3 加速产业升级调整

随着环保高压的常态化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推行,皮革产业的技术转型升级任务日益迫切,皮革行业的市场竞争正在从增量客户的竞争转向存量客户的竞争,从产品和价格的竞争逐步转向技术和管理能力的竞争。

“十二五”时期,制革行业更加重视和广泛采用清洁化生产技术来实现节能减排的技术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革清洁生产技术,皮革化工和皮革机械的进步对制革清洁技术进步、新产品的研发起到了关键作用;二是污染治理技术,特别是氨氮、总氮的处理技术是重点;三是充分利用原料皮资源,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薄层皮、水洗皮、装饰皮等。此外,制鞋、皮衣、皮件、裘皮服装等皮革制品更加注重环保绿色化料的使用、高效节能机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更加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功能的研究和推广,同时开始探索产品舒适、功能研究及公共技术平台建设[5]。

皮革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资金投入,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企业自筹资金渠道,对技改项目的奖励性、补助性财政支持,以及资本市场的蓄水池功能正在发挥强大威力。例如,汽车革研发的某龙头企业2020 年11 月在A 股上市,IPO 募集资金聚焦主业,拟分别投向年产110 万张牛皮汽车革清洁化智能化提升改造项目、年产50 万张高档无铬鞣牛皮汽车革工业4.0 建设项目、公司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其中拟投资3.98 亿元的年产50 万张高档无铬鞣牛皮汽车革工业4.0 建设项目,产品为高档无铬鞣汽车革产品,立项及设计均瞩目于全球行业内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理念[6]。

3 中国皮革行业践行“两山”理论取得减排增效显著成就

“两山”理论指引下的中国皮革行业发展里程表明,中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绿色发展之路。行业统计数据表明,环保高压虽然给皮革行业带来了阵痛,但节能减排的高标准严要求并未导致皮革行业出现整体萎缩,反而促使全行业在更高的技术起点和社会责任程度上获得了发展。

从污染排放角度看,2007 年、2017 年,我国分别进行过全国污染源普查。受益于成效显著的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提升的污染治理能力,与第一次的同口径普查数据相比,我国2017 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 年分别下降了72%、46%和34%。部分重点污染行业企业数量减少、产品产量增加,行业集中度和规模化提高。其中,皮革鞣制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80%,单位产品排放强度下降81%。与此同时,皮革鞣制行业的普查对象数量减少了36%,这表明环保风暴发挥了大浪淘沙、劣者退场的挤出效应。但是,皮革产品产量仍然增加了7%,单个皮革企业的平均产量提高了67%[7]。这表明,皮革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产业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境准入等结构调整政策,在皮革行业取得积极成果,“强者恒强”的效应进一步凸显。

从行业统计数据来看,最新版的《中国轻工业年鉴2019》显示,中国皮革行业总体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内外销市场表现稳定,运行质效稳步提升,转型升级成效逐步显现。自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于2001 年在浙江省温州市培育出首个“中国鞋都”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以来,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截至2018 年底,中轻联与相关行业协(学)会、中心和地方政府共建产业集群272 个。其中,皮革行业的产业集群数量,高居各轻工业之首。2018 年全国销售收入2000 万元以上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企业达8007 家,完成销售收人11248.04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利润总额685.28 亿元,同比增长3.47%。在轻工业17 个行业当中,皮革行业的企业单位数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均位居前八名[8]。

总之,“两山理论”为持续推动皮革行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坚定开展产业机构调整、环保技术升级,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转化,是皮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以往时候,都更加接近从皮革大国跨越成为皮革强国的行业发展梦想。

猜你喜欢

皮革绿水青山发展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皮革回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足球上到底有多少块皮革
教师发展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