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工程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2022-01-01李宛飞杨晓刚李丹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工匠化学思政

李 昂 李宛飞 胡 敬 程 淼 杨晓刚 李丹霞

(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0 引言

在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以及国家教育号召,高校应当切实审时度势,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想建设指导纲要》为蓝本,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想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做好综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课程思政工作的融入与创新,满足未来国家建设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工程化学课程而言,同样也需要契合于时代需求,注重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入,将其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目标,构建出独具魅力的工程化学课程,确保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向而行。

1 课程思政视角下工程化学教学总体思路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育已经将人才道德培养列入重要议程,以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结合现代教育“大思政”的背景,在工程化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将对于高校教育具有积极作用,为人才培养品质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工程化学作为一门为非化学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其课程的目标群体较为广泛,且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点较多,与各学科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更需要依赖于课程思政的支持,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工程化学课程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和提炼思政教育资源,打造全纬度的课程思政融合模式,利用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搭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知识功底与科学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科学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另外,在工程化学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依托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提升工程化学学科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与文明意识。从课程教学创新的纬度看,尤其需要注重在工程化学中把握各个环节,充分展现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及工匠精神等核心价值元素,并将其作为人才培育的“触点”和“融点”,构建课程思政视角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全课程育人格局。

2 课程思政视角下工程化学教学实践

2.1 塑造灵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高校是培育现代化专业人才的摇篮,高校学子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建设者。因此,在工程化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要理清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特别是突出学生的灵魂塑造,培养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拓展高校学生的政治视野,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施深度的理论探索,最终从工程化学课程中渗透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强化人才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关于化学键、分子间力、高分子材料等内容时,可以从其深刻的历史演变背景入手,探究化学成果本源。1916年美国化学家Lewis率先提出价键理论,其认为成键原子间可依托共享一对或几对电子,以构成稳定的分子。1927年海特勒等研究认为,假定是原子构成了分子,若原子在未化合前的形态中,并非包含成对的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则可以使电子两两偶合,从而组成新的电子对,且每一对电子的偶合会构成一个共价键。虽然价键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共价键的形成,但仍然不能严谨的解释分子空间构型。而随着鲍林在1931年提出的杂化轨道理论,以及1932年由洪特所提出的分子轨道理论,逐步使共价键理论得到了解决,也由此使学生获得启发,即保持严谨的辩证思维,保持对事物的质疑,才能够有所成就。

2.2 筑牢责任,强化学生使命担当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重要论述,从民族振兴的高度明确了青年人的角色定位,因此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青年一代必须要明确责任,牢记使命,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目标,实现国家由站起来向强起来、富起来转变。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青年一代,单独用一段进行地位和作用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人的期盼与厚望。而对于当代高校学子而言,即将踏上社会为之奋斗,更应深刻认识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清晰地认识到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毋庸置疑,高校学子与党、国家、民族的使命紧密相连,是不久的将来社会事业的中流砥柱,需要高校学生能够筑牢事业之树、生活之树和人生之树。因此,工程化学的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责任意识及使命担当的培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以原子核外电子自旋讲解为例,可以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研究历史,即两名荷兰青年学生,在1925年首创了电子自旋的假设,他们将薛定谔方程的定态解转化为与时间有关的解,并以此对银原子射线实验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再利用当代有志青年进行引领,包括大容量城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的潘建伟、分子信号机理的饶毅等,通过这种启发式、感染式的教育,让学生了解青年人更具创新思维,更富创造力。

2.3 关注和谐,强化学生环保意识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享受着丰富的发展成果,但它在带来惬意之感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烦恼,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环境污染问题。众所周知,面对全球化演变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应当成为环保的重要个体,依托人类共同的力量改善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便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人权故事,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且再次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针对于此,在工程化学的课程学习中,同样应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性,通过育人方式的改变,逐步培养和确立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国家未来环境的发展积蓄人才力量。比如,在有关高分子化合物、固体废弃物、水体保护等章节教学中,重点突出了与环保相关的内容。如由1907年首次人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后,高分子化合物具备了应用的广泛性,其以塑料制品为主要形态,大幅地为社会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其后续的使用处理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其漫长的降解周期,使人类社会面临着“白色污染”。根据统计,我国每年所清理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足够污染数千亩土地,若再加上固体废弃物,其中破坏性将不堪设想。因此,在工程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借助学科优势,更深入地了解污染的化学特性和危害,从而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环保意识,真正在未来做好环保卫士,并利用刻苦钻研以寻求污染的解决之道。

2.4 与时俱进,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国家对新时代建设者的期许,并于2016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证明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李克强总理还旗帜鲜明的指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样需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适应企业柔性化生产及个性化定制需求。事实上,工匠精神也并非是时代的创新,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经典内涵,应当鼓励传承好工匠精神。对于工程化学的教学而言,作为应用型学科应注重工匠精神的强调,例如在陶瓷技艺的讲解中,同样涉及到以陶瓷为基础之上的工匠精神,因此可以从我国的陶瓷发展史开始学习,详述陶瓷工艺的历史、故事及制作流程,尤其是经历复杂的工艺后逐步制成。事实上,陶瓷技艺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历经漫长的技艺传承理应倍加珍惜。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要注重运用工匠精神,努力追求陶瓷艺术的极致创新和精雕细琢,使现代工匠精神得以呈现,在工程化学的课程培育中,应以其作为重要的培育载体,实现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保证民族传统文化及技艺的永续发展。再如,杨维慎研究员通过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陶瓷无机膜用于醇类与水的分离的系统,这完全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创造的科技成果,也是利用化学物理领域的创新,造福于社会的重大工程,这更是响应了新时代下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由此可见,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才,应当献身于国家发展事业,发挥好大国工匠精神,在不断的创新与创造中弘扬民族精神,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3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教学理论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与变革,通过与工程化学课程的融合教育,有效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和新要求,工程化学课程应当加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利用课程教学的完善促进思想革新,借助全新的教学方式助力学生综合发展,在推动课程思政理念的发展,并与常规知识之间实现契合,理清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度融合,合理搭配,为国家培育德学兼修的卓越人才。

猜你喜欢

工匠化学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