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扩招之困惑与反思

2022-01-01张灵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生源校企技能

张灵军

(淮南联合大学 安徽·淮南 232038)

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李鸿章书》中写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由此可见人才之重要。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拉开了高职扩招的序幕,为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新型农民进入大学再学习提供了机会。在2020年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高职院校扩张的政策得以延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对于补齐学员自身能力短板、突破企业技能人才短缺瓶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工作和实践中,笔者亦发现高职院校扩招背后存在着若干问题,藉此,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笔者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以期推进高职扩招工作不断完善,教学改革取得成效。

1 高职院校在社会扩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生源大战频发,招生宣传存在偏差

目前,高职学校财政拨款大多采取生均拨款体制。为了生存或者为了生存得更好,高职院校之间存在着争抢生源的实际问题,对一些生源较差的学校,社会扩招无疑是一次竞争的绝好机会。于是,在招生宣传上各学校可谓是各显神通,宣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一是招生宣传不广泛、不深入,社会知晓面不高,潜在生源认知与宣传不匹配。二是招生宣传夸张,政策解读不精准,甚至出现了“无须上课,到时即可拿毕业证”等不当言论,导致社会人员认知片面,学员为证而来,学校为钱而办,严重违背社会扩招的初衷。

1.2 学员基础薄弱、工学矛盾突出

社会扩招学员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工作与学业矛盾突出。一部分学员对学问没什么兴趣,读书、求学的目的非常明确,只等年限期满获得文凭,以便再就业、晋升等。学员经常借口单位忙,不来参加面授学习,即使是线上学习也大多流于形式,挂课、挂科、抄袭,甚至考试都要辅导员三请四邀,遑论工作之余静下心来读书。另一部分学员对自身技能提升需求较强,但由于工作单位不支持,多数学员又人到中年,子女的教育、父母的养老、工作的压力,使得学员不得不将学习放到次要地位,特别是碰到企业订单多、工作任务重时工学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加之学员学习基础薄弱,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学员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非常无奈。破解工学矛盾,是解决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关键。

1.3 体制机制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及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执行,拓展了高职教育招生渠道,促进了生源结构调整。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在学历、人生经历、技能水平以及继续教育需求方面均有所不同,这也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因人而异。面向社会扩招工作学校准备不足,人才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模式单一,只是在原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稍做改动,没有深入调研,进而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很难适应社会扩招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理顺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1.4 企业参与度不高,用人单位积极性不大

高职社会扩招对企业来讲,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利好之策,但不少企业在认知和行为层面均对扩招政策存在阻力。一是对国家政策认知不足,片面认为员工参与学习会影响工作,缺乏人才储备的长远规划,加之单位员工频繁跳槽,企业对员工报考缺乏支持,甚至阻挠。二是现实中单位需要的是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人才,而学员学习的目的之一则是一纸文凭,学校普遍存在产教融合浮于表面、合作不深入、人才供需“两张皮”的问题,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必然导致用人单位对社会扩招工作积极性不大、参与度不高。

1.5 “双师”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疲于应对日常教学

随着高职扩招的逐渐深入,生源数量和质量也不断发生变化,导致高职院校一要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二要解决教师教学能力如何与多元化、差异化的学生相匹配的问题,而目前各校“双师”型教师数量有限,真正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人数较少,招聘能工巧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一方面,虽然国家政策已经出台,但由于多方面限制,低学历的人才仍然难以进入高职院校;另一方面教师工资待遇偏低、编制有限,很难吸引到真正的能工巧匠进入学校,而兼职教师责任心较差,队伍管理难度较大,导致学校师资力量匮乏,现有教师只能增加课时工作量,疲于应对日常教学工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改革更是流于形式。

2 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对策略

2.1 规范招生宣传、避免生源大战

高职学院要认真学习和领会《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精神,规范招生宣传,避免采用招生奖励、片面化招生宣传,通过对接中职学校和企业、行业、村镇、社区,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的师资配备情况、教学环境、教学质量、专业特色和办学特点等进行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吸引学生积极报考。各级教育监督管理部门要监督到位,严控办学资质;各级招生资质审查机构要从源头抓起,堵塞报名漏洞,严禁买卖生源和以扩招名义违规或变相加收费用,对承诺只要交费不需要到校学习保证毕业,违规招生学生的学校取消其社会扩招资格并进行严厉打击,避免生源大战,真正实现质量型扩招。

2.2 校企携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生源在年龄、学历、学习能力、培养要求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特征,学校应依据高职扩招学员实际情况,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细化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高职院校要注重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吸纳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坚持将思政工作、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

2.3 量身定制,创新培养思路

社会扩招生源的特殊性使得学员不可能像全日制学生一样到校上课,因此,笔者建议把专业建在需求链上,管理上建立校企“双辅导员制”;教学上建立校企“固定+流动”的“双教学导师制”,以解决学员工学矛盾;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理论课时,以解决学员实际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薄弱问题,提升学员理论知识水平,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课程考核上,采用“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文化成绩考核+技能测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引入“1+X”证书制度,推进技能证书及课程成绩互认,对技能竞赛获奖、发明专利、创新创业、科技能力转化等给予学分认定,推进“学分银行”建设。考试方式可灵活多样,考核手段要有创造性,实现课证融通,畅通技能成才渠道;在校企合作上,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建设技术应用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实训基地,建立有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员等组成的教学科研团队,解决学员所在单位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提高企业参与社会扩招的积极性。

2.4 因类施教,改革教学模式

社会扩招学员来自不同行业、企业,招生对象学历层次的差异性及需求的多样性,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新课题。在教学形式上,倒逼着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学校可采取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集中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面授课堂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理论教学的内容要贴近实际,技能培训一方面要注重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注重学员信息化技能水平的掌握及提高,针对不同对象因类施教。学员可以跟班就读、半工半读,学校也可以送教上门,提倡工学交替,重心下移,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签订办学协议,打破传统学期制,学员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在不影响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和学校课程总要求的前提下,由用人单位同学校协商教学时间,按照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企业人员走进课堂、把课堂搬进企业,实现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融合体制。

2.5 广开教师进入渠道,吸引各层次人才

扩招之后,教学质量的保障需要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高职学校培养目的是培养技能性人才,社会扩招是为了提高社会人员的理论及操作技能。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要给予政策,高职院校自身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要抛弃唯学历论,要拿出当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勇气,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不拘一格吸纳各方优秀人才的决心,建立引进特殊人才的特殊渠道,将社会名流、能工巧匠、青年才俊通过不同渠道引入高校,从会做的当中选会讲的专业人员补充进入教师队伍,对业界优秀人才可采取试讲、技能操作、专家评议或直接考察的方式组织招聘,实行产业导师特聘岗,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解决师资队伍短缺的短板。

总之,在社会扩招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要瞄准现有痛点难点问题,深化教学改革,办出特色,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切实解决教学“两张皮”的问题,供给用人单位学以致用的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生源校企技能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画唇技能轻松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