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路径

2022-01-01廖茂林

企业经济 2021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文明人类

□廖茂林

一、引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进程的影响。“清洁美丽世界”提倡的是一种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为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国际交往方式。习近平主席在2019 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的“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理念,再次体现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文明治理方面的大国担当,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生态文明的“共同体”责任,无论是“清洁美丽世界”理念还是“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理念,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加强全球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历史探索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内涵及实现路径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后期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其理论渊源来看,主要可分为“一源论”“二源论”“三源论”和“四源论”等[1-10];就其内涵来看,主要可归纳为“三元论”“四元论”“五元论”等[11-15];就其实现路径来看,有学者从“五位一体”、“一带一路”建设、全球治理等角度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深度阐释。然而,作为习近平主席为全球生态文明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国内外对“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理念的研究相对欠缺,因此对其形成背景及具体实践进行梳理,对其后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6-20]。

(一)“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形成背景

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背景下,坚持绿色发展,共建美丽家园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发展共识。而作为“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核心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在世界各国的受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这既源于人类对以往环境破坏行为的反思,也是人类为谋求可持续发展作出的必然选择。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国的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基于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利用。这种掠夺式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冲击,并逐渐从一国蔓延至全球各国,成为全球性问题。人类违背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发展方式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2016 年,世界银行发布的《空气污染的成本:强化行动的经济依据》报告显示,全球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约有90%的人口暴露在达到危险水平的室外空气污染之下。同年,习近平主席在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系列讲话中,也明确指出了20 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21]。

不断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事件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也使人类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于1987 年对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土壤退化、大气污染等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但是,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在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合作进展并不顺利,尤其是2017 年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使得各国参与全球气候谈判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据2019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全球环境展望》报告预测,如果世界各国不再采取其他政策,全球生态环境将持续快速退化,按目前的进展,可能难以如期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提出的环境目标。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国际责任和国际义务,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我国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例如,1973 年8 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 字环保工作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环境保护领域的对外合作。1984 年5 月,国务院在《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将环境保护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并于1989 年开始正式实施《环境保护法》,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环境法规体系,这也为我国环境治理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1992 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履行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并于1994 年率先制定实施了《中国21 世纪议程》。从2002 年到2011 年,国务院分别召开了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这几次会议着重就环境保护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也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建设布局,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到来。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2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此形成[23]。习近平主席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世界各国应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共同面对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挑战。基于这一新时代背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思考,提出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思想,明确了国际交流合作在实现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全球各国共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二)“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具体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可,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实现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 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而中国方案或者说是中国治理模式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利的经验借鉴,中国正在沿着绿色、高效、环保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迈进。作为崭新文明的进化方向,生态文明将是人类迈向下一个文明社会的关键步伐,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24],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人与自然和谐”赋予了新的理论意蕴,即唯有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时刻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考虑在内,才能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出席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国际活动及会议,并就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 年年会的贺信中,他明确表示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各国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治理活动中仍占据相对优势地位,中国政府在充分认识这一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主动提出加强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环保领域的交流合作。例如,2015 年9 月,习近平在中美省州长论坛上表示,中美“两国地方环保领域交流合作理应成为中美合力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5]。在随后的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习近平主席也再次强调了国际合作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26]。同时,为推动《巴黎协定》早日生效和全面落实,中国也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27]。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中国政府主动提出依托构筑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方法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共同应对气候变化[28],“向小岛屿国家提供帮助,提供节能环保物资以及可再生能源设备,并且合作进行地震海啸预警以及海平面监测等”[29]。从2016年起中国政府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 个低碳示范区、100 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 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持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30],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全球生态治理的贡献。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与沿线国家(地区)在基础设施与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上的绿色生产合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例如,中国企业承包了肯尼亚蒙内标轨铁路项目、印度古德洛尔燃煤电站项目、萨希瓦尔燃煤电站项目等,此外,中国对于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也给予积极的金融支持。例如,亚洲投资银行于2016 年提供6 亿美元贷款支持跨安纳托利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2017 年5 月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共同签署阿塞拜疆天然气石化项目《投融资谅解合作备忘录》,大力支持我国和阿塞拜疆双方企业联合进行中亚和里海地区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采。2019 年,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国家政治外交大局和生态环保重点开展了相关工作,在环境国际公约履约、双多边及区域合作、政策研究、生态环境技术交流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生态环境对外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全面精准的支撑服务。截至2020 年10 月,中国已经与多个国家签订了气候变化合作备忘录,其中包括与34个发展中国家签订的37 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并通过举办45 期的气候变化方面南南合作培训班,为超过120 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2000 余名气候变化技术人员、官员。

此外,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中,中国在生物安全防控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上作出了大国表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生物安全问题,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紧迫时期,国际社会更是愈发认识到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就当前形势来看,生物威胁来源逐渐向多样化转变,且威胁边界也逐渐从局部区域向多区域扩张,由此进一步威胁到了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推动疫情防控的斗争中发出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牵头设立了生物安全国际大科学计划,有效提升了全球生物安全防控能力。在2020 年5 月18 日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并系统规划了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以期在全面提高自身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基础上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2020 年10 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三、“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理论溯源——“人类命运共同体”

着眼于地球村的实际发展情况,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念,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地球家园”指明了方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行动

当下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表明,人类过度消耗资源和浪费资源的行为已然超越了地球对人类承载能力的极限。如果不能充分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就必然会对人类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依靠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才能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贯彻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世界各国共建美丽地球家园上作出了不懈努力。

1.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正确对待国际生态环境治理问题。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31],深入推进国际环境治理的工作。2017 年1 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郑重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充分展现出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愿意主动承担国际环境责任的诚意。

2.始终牢记在国际事务中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在保持本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过分追究引发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不仅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毫无意义,甚至还会可能成为各国直接相互推卸责任的借口。只有将各国关注点转向当前问题,才能真正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中国始终用实际行动坚守自己对世界的承诺,积极利用各种外交途径和外交场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阐述。呼吁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缓解其因气候变化等所受到的影响,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话语权。既充分尊重《巴黎协定》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也以身作则,充分调动世界各国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2020 年9 月21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 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联合国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可视成果为导向,平衡推进安全、发展、人权,特别是要以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契机,把应对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挑战作为联合国工作优先方向,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框架突出位置,更加重视促进和保护生存权和发展权”。

近年来,中国始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到高质量发展之中,并同世界其他国家一起共同开展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截至2019 年底,中国的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到约为2005 年的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也成功下降到15.3%,已经将2020 年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提前达成;在清洁能源替代方面,中国更是建成了自己的、也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装机所占的比例已达到全球30%,增量占到全球比重的44%,尤其突出的是清洁能源,以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装机数量以及规模均已经稳居世界首位;在国土自然保护地建立上,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构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达到1.18 万处,达到陆域面积的18%、自然保护地占领海面积的4.6%,此外,各类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总量也居世界第一。

3.在各国间建立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坚定不移地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目标实现。2013 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此后,中国为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行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1+2+3”合作格局的战略设想。2019 年4 月,“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愿与各方携手,坚持不懈进行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决心以及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自信,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借鉴机会。此外,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于2017 年5 月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系统阐述了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要求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全面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绿色化进程。由此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平等对话和务实合作过程中,始终秉持平等互助的合作观,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以及实现全球生态治理目标的决心。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2014 年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 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在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面前,世界各国应当同舟共济,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3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世界各国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在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安全以及国际生态治理等多个主要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有利于维护国际政治稳定,促进国际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加强国际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国际生态治理建设步伐,对于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推动美丽地球家园的共同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在国际政治格局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有利于维护国际政治格局的稳定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各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共同利益,提出建立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平等合理的新型国际政治秩序,有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地位,保障其平等参与国际政治事务的权利。中国政府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到了国内生态政治与国际生态政治间的紧密关系,并由此提出加强全球生态合作治理是重大国际政治义务,体现了其生态文明思想的开放性和国际性视野。

2.在国际经济发展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绿色经济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碳生产率、能源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等的提升,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具备较为坚实的绿色发展基础,但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为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然要从绿色发展角度出发,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并逐步向低碳型社会转型。绿色发展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污染减排的推动上,更体现在绿色发展对绿色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为国际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3.在国际安全治理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各国铺筑了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在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的时代,世界各国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人民有着共同的生存目标、发展需求和美好生活向往。以核安全为例,习近平主席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强调,和平利用核能事业,是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核安全监管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刻把握核安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加强核电安全监管、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显著地提高了核安全风险防范水平。

4.在国际生态治理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各国人民实现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平合理、行之有效的全球生态治理方案。在当前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下,必须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发展政策、经济能力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不妨碍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家富强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的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携手并进,共同建设,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治理目标,从而使得各国人民共享绿水青山、化解生存危机,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利于维护国际政治稳定,促进国际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加强国际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国际生态治理建设步伐,对于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推动美丽地球家园的共同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现实挑战与应对举措

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中,尤其是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共建美丽地球家园”并非易事,因此世界各国应当积极采取有效举措,为推动“美丽地球家园”的构建作出积极贡献。

(一)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全身而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领域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1.多元文明价值观认同困难。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大部分全球性问题,归根结底都源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冲突。文化冲突是社会制度冲突的表现。各国文明诸多矛盾和隔阂无法调和,文化的长期对立和价值观的冲突与分歧长期阻碍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价值观认同。而就国际生态价值观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公平”承担减排义务的要求,实际上则是一种推卸自身责任的表现。

2.全球共同治理难度巨大。当前全球共同治理面临诸多困境,世界各国在全球性问题方面的合作成效并不显著。阻碍各国共同合作的因素有很多:首先,由于合作的短期非盈利性质,参与全球治理的国家数量较少,很多国家由于自身实力、政治立场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参与合作,且即使参与合作,也缺乏长久动力,不能保证全球治理的可持续性。因此,全球治理的主体力量就只能由几个具备合作能力和兴趣的大国参与,从而使得共同治理的规模和范围远远不够。其次,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生态责任的分担、自身利益选择上存在较大分歧,进而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对待生态治理责任分担上产生了不同的态度。具体来看,由于大部分发达国家现已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目标,其当前的生产目标在于满足本国国民更高品质的生活需求;而对于处于寻求跨越式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仍需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在生态治理责任上也应有所区别。

(二)“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举措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基于对历史发展和现实问题所作出的重要决策,是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所提供的中国方案,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出发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共建美丽地球家园要求我们对生命给予尊重、以敬畏的态度与自然相处,这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首先要与自然及其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建立共同体关系,共同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进而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在推动美丽地球家园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但世界各国人民已然处于命运休戚相关的共同体之中,也唯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出发,才能真正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对此,世界各国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深化国际合作新格局。虽然当前各国在不同层次和方面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且已成立了全球环境基金等全球治理资金,但仍存在部分国家履约进程缓慢,资金缺口巨大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不同国家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构建互联互通、共商共享的联动关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视域下,各国应注重借鉴先进生态治理经验,加强国际性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合作,形成各国互联、互通、互信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2.探索全球生态治理模式。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国在应对全球性危机时都是依据其自身国情以及综合国力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然而,这种治理模式的治理效率却由于各国间的利益分歧而大打折扣。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各国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全球生态治理模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绿色城市联盟等,为全球治理新模式构建提供了崭新的、可取的思路。这种在经济合作基础上开展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交流模式,充分调动了各国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提升了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效性。

3.完善全球生态法律体系。20 世纪60 年代,在生态主义运动的助推下,美国首次提出了《环境法》,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专门性基本法律,充分体现了人类的自省精神和首创精神,也对环境治理领域的法制化发展提供了参考。目前,世界各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主要依赖各类协议,对于缔约方行动的实质内容和力度缺乏强制性要求,进而使得合作效率相对低下。此外,结合世界各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实践来看,“非法律”规范工具对国际生态关系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构建国际生态法体系遇到的现实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近年来属于国际生态法的建议性规范的数量和法律意义在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对相关国际法律体系进行完善,进而督促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会议,制定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确保国际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关决议的真正落地实现。此外,现有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法律体系尚不完备,使得国际法律法规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落实和执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中,应更加重视对全球生态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4.强化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由于环境问题是重要的全球性事务,因此国际组织间的合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EP)、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银行(WB)、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国际组织都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也应当充分利用全球环境事务权威机构在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并以此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世界各国的环境非政府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等,均与中国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环境保护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例如,2018 年9 月“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在甘肃武威正式开幕,为加强与沿线国家民间组织在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由此可见,民间国际合作在推动全球生态文明治理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及国际社会应当高度重视民间国际合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

总而言之,“共建美丽地球家园”是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最生动的实践,是一种新型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以合作共赢取代零和博弈,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只有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才能真正实现世界各国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共同参与。作为中国智慧的结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着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时代和人民的选择,在推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生态危机的挑战以及繁冗复杂的国际形势,世界各国更应当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构建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体文明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