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工作与践行孔子人本思想现实路径分析

2022-01-01丁水怡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孔子思政思想

丁水怡

(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伴随着社会的极大发展,人自身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人们思想的极大自由意味着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会变大,即遇到问题需要平衡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而处于成长时期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很多都抵御不了纷繁复杂的社会诱惑,也无法舒缓自身的感情、毕业与就业压力。本文拟在厘清儒家尤其是孔子的人本思想的具体内涵,进而结合当前思政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探讨一个可行的现实路径。

1 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特征形成的源头虽然可以上溯至三代时期的礼乐文明,但人本性真正成为先秦古典教育鲜明特征和教育理想的终极追求,其奠基者则是先秦儒家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孔子面对“礼乐崩坏”的社会现实,认识到“人事”的重要性,进而在人本教育中积极宣扬“礼”的学说,期望引导人们接受与遵循一种以“礼”为核心的社会交往理论。自此,人本思想与礼乐制度就渐渐成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核心,自孔子起就逐渐内化在国人的心中。

1.1 孔子的人本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体系中是以“仁”为核心,《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109次,故其思想又可称为“仁学”。它是孔子伦理、教育思想的逻辑出发点。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要以“爱”的标准来处理双方之间的关系,这个“爱”并不特指对待亲人,而是要扩展到“他人”这个更广泛的层次,即要“泛爱众”。因此,我们要“推己及人”,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在与人发生分歧或冲突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与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无不凸显了人的价值,人应尊重人。

据此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无论社会地位高贵还是低贱,经济状况富有还是贫穷,孔子都一视同仁,一体纳入其教育体系之中。这就打破了当时由贵族垄断知识与教育的文化格局,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本的平等教育特色。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孔子的教育内容要“敬鬼神而远之”,把其限定在“人事”范围之内。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则注重发挥弟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掘他们的潜力,重视诱导启发式的教育理念。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针对学生现实存在的“愤”和“悱”,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启发式而非填鸭式的方法。

综上,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与“礼”为旨归,教育内容则包含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仁”学是其内在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1.2 以“礼”为核心的人际交往理论

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现实境况,孔子从周礼出发,制定了一套以“礼”为核心的新的社会规范,并把它贯穿到自己的教育实践当中。

首先,孔子认为“礼”的形成是靠后天的灌输与习得。在《论语·子路》中,孔子与冉有交流,提出了“庶、富、教”的理论,认为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要让他们接受一定的教育,才能使社会与人事更加和谐。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又以“文、行、忠、信”为教学内容。孔子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习“礼”的具体内容,且还要把它与人际交往的实践相融合,以引导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在学“文”上,《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人际交往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又如在“忠”上,孔子提出“忠恕”原则,用来指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论语·里仁》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其次,以人为核心,以礼为规范,在交流学习和克己复礼的过程中,实现人自身素养的提升。这是人通向“君子”之路,也是化解社会冲突,重建社会秩序,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可能路径。孔子曾周游列国,游说很多诸侯国的高级官员和君王。在此过程中,他的仁政与礼乐思想广为传播,起到了很强的示范效应。《论语·述而》中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他人的优点与自身的不足,有选择的吸收和改正,进而提升自己的德性。于是,孔子通过言行传播仁政思想,展现价值观念,都是通过外在之“礼”来约束与规范。孔子说“克己复礼”,也就是在“礼”的行动与实践当中去节制和引导个人情欲,化解个体与社会存在的问题。这种人际交往理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始终保有生命力。

2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国人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将转向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然在高等教育向好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是亟需解决的。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教育者层面。此教育者主要指高校教师和辅导员。于教师言,相当部分还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以课堂讲授为主,进行灌输式教育,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信息化社会,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相当高。很多学生无论学习、社交还是其他,几乎都要通过电子产品与网络来实现。如果老师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填鸭式教学,那么对说教式的教学内容,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可想而知。教师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为管理人员——辅导员需要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思政教育上,辅导员的管理方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社会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做出精准的诊断,故而也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因此,辅导员要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不能以单一的管理模式来应对学生面临的所有问题。

国家的政策指引,社会的舆论导向,使得教师与辅导员认识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价值。但在教学与管理的实践中,一些教师和辅导员并没有把握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开展的教育和管理行为多流于表面,形式大于内容,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教学内容层面。现今的校园,并不是与世无染的象牙塔。情感、学业及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大学生无法平衡内在心态和外在压力之间的张力。且娇生惯养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面对社会与家庭强加于身的无形压力,他们脆弱的心态很容易失衡。如果不能及时疏解,他们就很容易钻牛角尖。网上的新闻报道中,每年都有因就业、毕业等因素而致轻生的大学生。因此,教育内容中有必要添加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认识不到生命的重要性。面对一时解不开的疙瘩,他们觉得轻轻一跳就能一了百了。

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自媒体的发达,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日益被网络舆论所包围。二十多岁的年轻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塑造阶段。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很容易就被网络信息与新闻舆论所影响和带动,被“道德绑架”,甚至影响其价值观与主流社会价值相背离。相对单纯的大学生也很容易被骗,如校园贷现象。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第三,教育机构层面,即高校。高校是学校秩序的管理者,教师的教学工作、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要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制约。甚至对于思政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辅导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学校都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学校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存在的一个现状是“重科研、轻教学”。这个评价标准影响着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学校采取措施扭转这种教育局面,高校的教学质量就得不到根本的提升。

在思政教育效果上,高校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评价方法的有效性有待提高。评价体系是检验思政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而这必然要求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事实上,高校长期以来就是“自上而下”来制定相关的评价方法,忽视了大学生与教师这些实际参与者的建议和意见。而且,以期末考试与实践报告等评价手段检测思政教育效果,也不能全面、准确的评估出大学生的思政水平。

3 孔子人本思想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科学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高校大学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当今社会呈现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而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关键期的高校大学生面对这个充满各种诱惑的社会,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教育进行引导,则很容易被宗教、迷信等各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符甚或相对的思想所吸引。而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也使其需求呈现多样化样态。如果还是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因此,现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按需供应,因材施教,突出人文关怀,抵御各种负面信息渗透,还校园一片精神净土。

首先,从教育者角度说,思政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具备仁爱意识。孔子以人为本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理论,要求教育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地位,通过访谈或其他方式的调查摸清学生们的具体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强化孔子人本教育中的“礼”思想,使大学生懂得基本的社会交往规则,并自觉的运用到日常的社会交际,保持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另,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拥有互联网+的思维,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思政教育,做到抵御网络诈骗、宗教渗透、防范传教等工作无死角。学习传统的优秀文化,强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其次,大学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传授知识,但也不能忽视大学生三观的塑造、人格的健全、整体素质的培养。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动摇。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强化生命教育,让学生们懂得“未知生,焉知死”的真正内涵,明白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是为了谁;坚定学生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同时,也要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在认知上能够透过各种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具备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能够批判性的看待纷繁的社会现象,进而在思想上建立一堵抵御虚假新闻与负面信息渗透的防火墙。

第三,从学校层面讲,要从制度上保证思政工作者有规可依,制定外在的“礼仪”,通过礼仪规则来转变思政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塑造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健全人格,实现学校、教育者与大学生三者之间的和谐。在这个基础上,整体素养得到提升的大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分辨与抵御社会的诱惑,平衡与解决学业和就业的压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接受和使用程度非常高。因此,以人为本,就要从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运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网课、慕课等方式)进行人本思想的教育,以及开展思政工作,如可以利用学习强国APP。发达的信息手段可以让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学校要与时俱进,积极进行相应的软件与硬件设备的投入、建设和使用。

挖掘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符合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之后的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向的正确性。“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思想,更具有方法上的指导性。在实践中,要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本,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成长模式,发挥他们的自觉主动性;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偏好与需求,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孔子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孔子的一生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