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北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意识培育

2022-01-0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雪

区域治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西北共同体民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雪

一、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的内涵

(一)价值共同体

共同体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价值共同和价值认同。在一定的民族地域范围内,长期共同发展形成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既是各民族共同塑造的结果,也是形塑各民族交往进步的内在力量,从而形成统一稳定的价值标准,规范人们的行为节奏,形成社会发展合力,促进各民族之间、各民族内部和谐有序发展。

作为民族地区的乡村共同体,正是在相对比较稳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下,不仅需要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公序良俗来维持运转,也需要一个共同的整体价值,维系社会的共同力量确保乡村的安全和延续,特别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不稳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更需要有共同价值来凝聚力量,而不是造成价值分化使之成为一盘散沙。

(二)生活共同体

人是社会性动物,正是在长期的群居过程中获得了超越一般动物所具有的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共同的生活是人类能够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共同体的存在是由于特殊的地势地理环境,使得各民族之间从古至今就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克时艰的道德情感;互通有无生产和生活依赖;长期的信仰,使得各少数民族群众在精神上有所依归和价值认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既是各个民族独特性的体现,也是各民族交流互鉴提高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正是这种大杂居和小聚居的生活格局,使得川西北民族地区在各个小的生活空间中,各民族共同生活、共享发展,共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

(三)文化共同体

民族文化作为共同体观念意识和心理结构,不仅反映多民族的个性,更体现其生存环境的共性。各民族都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而存在,川西北民族地区,在黄河与长江伸展的区域内,形成的少数民族历史史诗、文化传统等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各个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在包容中凝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力量,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构建繁荣多元的文化共同体。

(四)发展共同体

在大同社会的这种理想愿景下,人们共同劳动、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华民族对于发展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既有传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发展思想,也有绿色、共享、共建的引领世界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尽管川西北民族地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起步较晚,但当地各民族群众在党的领导组织下形成了明确的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创新民族产业、协调城乡一体,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内外联动,践行共建共享,将民族乡村共同体建设推进到新的高度,增添了新的内涵,也进一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新的形式。

二、川西北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自信

民族自信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说,包括文化、制度、道路与理论自信。从各少数民族的角度来说,由于认识到了自己在本民族区域内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以及对本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从而产生了对本民族进一步发展的肯定与期望,是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积极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自觉对国家的归属感、对民族的荣誉感、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责任感与自信感是衡量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尺度。在中华民族这个统一的大家庭中,各少数民族就是这一大家庭的一员,完善处理好这个大家庭中不同家庭成员的关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途径。

(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满足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和政府为加快乡村地区发展进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德政工程。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根本在于激发乡村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充分发挥民族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共享发展的理念下,实现民族乡村地区的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和组织振兴。过往的历史实践表明,民族群众合,则社会进步、民族富裕;民族群众散,则困难比天大、难题比水多。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今天,打造一个物质富足、精神富裕、社会和谐、生态美丽、政治稳定、守望相助、天人合一的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显得尤为重要,而乡村共同体的建设,乡村共同体意识的大力培育正是铸成这一和谐社会局面的重要根源。

(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精髓

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的表现之一,是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之一。川西北民族地区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在此得天独厚的优势下,如何更好地建设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培育乡村文化共同体意识,挖掘出更多更精彩的民族乡村传统文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中培育出符合新的时代特征,更具民族特色、彰显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同步提升民族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强化民族乡村共同体意识是当前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三、川西北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特殊优势

(一)特殊的地势与复杂的气候,造就命运共同体

川西北高原地势高耸、河川纵横,年降雨量充足,常年会有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特殊的地势地理环境与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下,川西北少数民族群众在选址上也受到许多的限制,既要考虑人生安全问题,还要考虑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源的获取等等问题,所以自古以来川西北少数民族群众就形成了一种结伴而居、互帮互助、休戚与共、共同抵御风险挑战的命运共同体。

(二)优质可观的自然资源,形成生产生活共同体

水资源、光能资源充足,是优质、稀缺水果和反季水果蔬菜的优良种植区域,川西北民族地区通过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转换三种途径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节能循环的生产方式。植物资源、林果资源丰富,绿色食品资源开发前景广阔;优质的天然草场、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优质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大自然对川西北民族地区的馈赠,非常有助于各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紧密联系的生产生活共同体,从而铸牢民族乡村共同体意识。

(三)浓郁的历史文化与生活习俗,塑造精神共同体

古往今来,川西北高原地区的先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闻名中外的格萨尔文化;红军长征等红色革命文化;独一无二的白玉戈巴父系文化、道孚扎巴走婚习俗等特色的地域文化。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色泽鲜艳的传统民族服饰、历史悠久民族语言文字等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艺术风格和精湛造诣的深刻反映,这些都是各民族群众在冗长的历史河流中积淀下来的及精神产品。独特的历史文化造就独特的民族文化性格,这些久经历史的沧桑而沉淀下来的民族特色物质精神文化资源都是培育民族乡村共同体意识的基点,也是其他地区无法企及和比拟的巨大优势。

四、川西北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途径

(一)政治层面:落实“三项措施”在工作上“出真招”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引导力和凝聚力。在实践中,川西北高原民族各乡村地区始终将推进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各区域上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联动”的工作体系。大力开展基层党建攻坚行动,扎实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使得多个乡村实现转化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党在藏区的执政基础。

其次,实施全面教育和全员教育,提高民族群众整体素质。川西北民族地区在培育民族乡村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应该特别重视教育工作,实施全面教育、全民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模式代替以往应急灌输式教育模式;将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民族群众的生活、学习、生命、法治等教育中,增强民族群众的自觉认知,将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的同时外化于行。

最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育。充分发挥民族干部群众在民族乡村共同体建设、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尤其是重视新乡贤积极作用,要更加重视乡村教师、农民企业家、退休干部、民间艺术者等优秀新乡贤在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经济层面:围绕“两个结合”在加快发展上“出实招”

首先,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行“文化+产业”硬实力塑形,让乡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钥匙,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民族文化等优势产业;不断促进乡村企业经营规模和市场的扩大;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只有将自身拥有的特色产品和服务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维护品牌口碑,才能不断拓宽民族品牌市场,带动民族地区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才能进一步巩固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全面推动农牧业、文体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建成农业产业高度合作的现代化示范区;建成州级、省级、国家级幸福美丽新乡村。在构建乡村共同体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多元民族主体的合力和市场的能动作用,保障民族群众的基本权益,让乡村共同体成为民族群众交流、互动、合作的有利平台,让广大民族群众能在乡村振兴中切实获利。

(三)文化层面:增强文化认同,在铸就乡村文化之“魂”上“出妙招”

首先,广大农民群众除了要有越来越鼓的“钱袋子”,还要有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如何让乡村成为有吸引力、令人神向的地方?如何让“富”起来的农民留下来,让在外游子重回故里?重在铸“魂”:一要丰富公共文化产品,让民族特色文化实现为人民服务;二要利用资源优势,开发文旅项目,使民族乡村群众自主走向脱贫致富之路;三要依托民族乡村的特色历史文化,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式乡村旅游;五要挖掘民族地区红色革命文化,突出地方文化特质。

其次,要加强落实民族地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修护与保护工作,为培育和铸牢民族共同体文化意识打牢思想文化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加强各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最后,着力消除民族隔阂,构建文化认同,使文化和谐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干净优良的人文环境,是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因此,需更加注重民族群众的精神诉求与思想价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地民族群众的社会心理相适应,同时更应该主动规避封建、保守、狭隘的排他性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相契合,并将其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在差异与矛盾中寻求精神和与价值层面的共存共荣、同向而生。

(四)生态层面: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在生态建设上“出严招”

川西北民族地区从20世纪靠砍木头增加财政收入到森工转产,提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再到现如今的“两山战略”。这一曲折发展历程,印证了只有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充足的绿水青山发展资源、蓝天净土生存环境。

川西北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森林及生物种类繁多,属于国家和省主要“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这就决定了川西北高原地区的发展必须以生态经济为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生态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生态产业:一是加快全域旅游建设,净化河道和旅游通道,保护好传统村寨居民文化元素;二是深度发展绿色产业,坚持促转型、抓主体、稳提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是科学开发清洁能源,形成水电产业和细新型能源产业并驾齐驱之势。

(五)民生层面:重视民生需求的特殊性,为民族共同体意识“出稳招”

何为民生?即老百姓的生计,只有老百姓的生计得以保障,天下才能长久和谐。川西北高原民族地区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在民生方面取得了较大较好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蒸蒸日上。川西北高原民族地区始终聚力精准脱贫攻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一切为了人民。截至目前,全区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均已实现脱贫,为全国全区域的脱贫攻坚战交上了一副完美的答卷。

教育是民生之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十五年义务教育,率先在四川民族地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紧紧围绕当地实际,依托专家宣讲团等载体和平台,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等活动;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深化民族教育事业有机结合,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积极推进示范、培育工作,全面表彰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中涌现的模范典型,以示范引领,推进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力民生工程的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发展,从民族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出发,比如:进一步建好、护好农村公路,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网通宽带;牧民春夏定居、草场安全;持续稳步提升民族医药服务能力等等方面。这些都是切实关系民族群众利益的问题,只有逐步解决以上问题,民族群众才能住得安心、用得放心、活得宽心,才能形成共同价值认可与社会共识,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西北共同体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一座西北小城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缠海鞭杆—西北棍
MINORITY REPORT
黔西北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