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雷锋精神 争做志愿青年*

2022-01-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皓璐

区域治理 2021年14期
关键词:雷锋志愿精神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魏皓璐

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青年一代要努力弘扬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传承延续下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完善。广大青年志愿者要饱含满腔青春热情将雷锋精神注入志愿服务活动中,讲好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一、雷锋精神的内涵

雷锋生活的时期,社会发展极其落后,在这样的时期下,“处处为了他人着想,心中只有人民没有自己”为核心理念的雷锋精神被孕育出来。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大力宣传倡导雷锋精神的引领下,人们开始满腔热忱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这个名字深深扎根于中华的沃土上。[1]

不同历史时期雷锋精神具有不同的时代意义及内涵,学习雷锋也展现不同政治主题和时代要求。最初时期,雷锋精神时代意义表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改革开放初期,“雷锋精神过时论”突然出现,国家对此作出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雷锋精神的内涵有了新的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雷锋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撑。雷锋精神在当今时代也是新时代精神的中流砥柱,其时代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得到升华和完善。

当下,学习雷锋精神是指学习雷锋处处为人民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持之以恒做好事的精神,学习雷锋事迹中所体现的高尚品质、道德理念和先进观念。[2]

二、志愿精神的内涵

志愿服务是为了让世界越来越和谐美好,其精神内核是团结服务,这体现了志愿精神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与淬炼,我国拥有的悠久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与雷锋精神相辉映,因此我国志愿服务从萌芽阶段逐渐发展壮大,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得以蓬勃发展。

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青年志愿者”致辞,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被赋予新的意义,这种激励人心的力量促进我国青年一代健康成长。2008年经历了四川汶川地震,我国成千上万的青年志愿者奔赴汶川,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在同一年数以万计的志愿者积极参与北京奥运会的各项服务,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志愿者的优秀品质和良好风貌。

从古至今,志愿服务精神紧紧跟随时代大潮流,始终坚持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与发展。2019年,中国志愿者服务联合会第二界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新担当,广大“志愿军”要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志愿精神,在实践中讲好雷锋事迹,在行动中彰显志愿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仁爱”精神,这正是当今志愿精神的映射,说明中华民族本身拥有“志愿精神”,这种精神源远流长,是当今志愿精神的支柱,与当今志愿精神一脉相承。[3]

三、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的关系辨析

(一)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的共同点

在当今中国,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相互交融,互相促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创新,对加强社会形成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差异。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都是立德树人的道德基础,两者在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两者精神本质也高度契合。[4]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的基因相似,核心都是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

早在民间,人们就表现出了对于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本质相似的认可。拥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雷锋精神与诞生于国外的志愿精神,虽然名字不同但有着相同基因内核:助人为乐,不计得失,自觉为人民服务,两种精神相互碰撞,擦出不一样的火花。雷锋精神中的无私奉献精神,是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美好道德品质的充分体现。这与志愿精神有着殊途同归的作用,也暗示着雷锋精神会进一步转化成为志愿精神。由于两者的内核有极大的共同点,我国的雷锋精神为国外的志愿精神在我国普及与发展积累了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提供有力的保障与坚强的支持。

最初志愿精神的诞生,体现在人们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圈子环境更加美好,不求回报地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与能力,自觉地为教育慈善等事业奉献力量。17世纪在美国,现代志愿服务产生萌芽,美国人主动保证教育公民平等,自觉向弱小卑微的人提供帮助,关心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积极组织志愿活动,美国人心中的社会共同意识愈发强烈,希望用双手来描绘国家未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的不同点

1.两种精神的理论基础不同

雷锋精神的诞生之初与志愿精神有显著不同,从伦理理论上来讲,二者的理论脉络有较大差异。志愿精神源于西方,西方美德强调对个人幸福的满足,自身的幸福感是志愿精神的内在动力,通过志愿服务使自身美德得以升华,满足幸福感,在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个体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格,增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个人的道德素质,最终实现个人自身的幸福感。

诞生于中国的雷锋精神有着浓厚的共产主义色彩,与志愿精神不同,雷锋精神削弱了对个人的重视程度,降低了特殊主义的重要性,更加强调的是集体主义,个体为集体作出贡献才有存在价值,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随着规范伦理理论的发展,雷锋精神在时代思想意识的渲染下形成一种普遍道德规定,道德实践者活动不是来自自身获益的行为驱使,做出的道德行为也不会有利于行动者自身利益。[5]然而为了使学雷锋活动更具时效性和时代生命力,可以在其中适当加入个人需求与意愿,对激发人民自发参与活动有重要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集体主义的大背景下,雷锋精神作为反映集体主义道德精神的明确体现而出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变极大,人们意识到追求自身幸福和完善自身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要真正将雷锋精神注入到实际行动中需要个体能动性。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由计划经济逐渐变为市场经济,道德精神方面的要求也从单一的强调集体主义逐步变化为多元化的适当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结合,从而为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的协调与交融做铺垫。

2.两种精神的形成背景不同

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都具有促进人道德思想的提升、加强社会稳定性,毫不利己专门为人的相似之处,由于历史发展背景以及文化底蕴的差异两者产生了不同的理论特征。诞生于我国社会主义的雷锋精神极具集体主义精神,“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鼓励与宣传带有明显的阶级性与革命性。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雷锋从小遭受到旧中国“三座大山”的蹂躏与伤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人民经历了艰难竭蹶的伟大斗争,渡过重重难关,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的果实。从此雷锋坚定了做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无产阶级奉献终身的伟大信念,树立了无产阶级的人生观。雷锋精神受到了共产主义的沐浴,有着克己奉公的共产主义风范、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意志,对阶级对立面坚决打击斗争。若干年后,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雷锋精神的阶级性逐渐削弱,被人们理解为对保家卫国,捍卫祖国尊严以及个体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感。人们谈及对国外志愿精神时往往联想到个体主义,而在过去人们对于个体主义的理解偏负面,把个体主义理解为利己主义。由此看来,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在人们认知方面有显著差异。

四、争做志愿青年

新时代新气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时刻关注青年一代的成长,青年一代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下得到了锻炼,愈加进步。我国广大青年要跟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步伐,新时期对青年一代的成长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也提出了新定位和新方向。为了使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更好地成为青年一代道德品质的指引与成长的强大内驱力,党中央强调将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有机结合,开展高水平的学雷锋志愿服务,书写出具有中国魅力风格的特色志愿服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期国家的希望,青年人应该承担起责任和义务,要肩负重任,坚持服务大众的理想信念,发扬克己奉公奉献社会的美好品质,将雷锋精神注入新时代志愿精神的血液中,代代相传,开展饱含青春激情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当今社会,青年一代作为我国志愿大军中的中坚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出毫不利己专门为人、公而忘私、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反映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美好品德以及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青年一代要主动担当社会正能量的带头人,弘扬志愿精神,扛起志愿大旗,青年志愿者要主动接过志愿服务的接力棒,完成新时期志愿青年的使命与任务,在志愿服务中彰显自信与担当。

五、总结

回顾历史,从新中国“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宣传普及到当今“志愿服务活动”的繁荣发展,新时期的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雷锋精神紧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公民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注重自我幸福感的提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国的志愿青年作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延续者与创新者,有勇气有担当有责任,将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统一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雷锋精神为基础引导志愿精神的发展方向,从志愿活动中传承并弘扬雷锋精神,增长见识,提升本领。青春筑梦,灯塔引航,让志愿精神点亮青春,铸就辉煌人生。

猜你喜欢

雷锋志愿精神
以志愿,致青春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