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朝时期的母子同陵和墓侧长子位
——读《南史·梁武帝诸子传》札记

2022-01-01许志强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母长子太后

许志强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4)

《南史》卷五三《梁武帝诸子传》载梁昭明太子萧统生母丁贵嫔薨后的葬地选择一事云:

初,丁贵嫔薨,太子遣人求得善墓地,将斩草,有卖地者因阉人俞三副求市,若得三百万,许以百万与之。三副密启武帝,言太子所得地不如今所得地于帝吉,帝末年多忌,便命市之。葬毕,有道士善图墓,云‘地不利长子,若厌伏或可申延’。乃为蜡鹅及诸物埋墓侧长子位。有宫监鲍邈之、魏雅者,二人初并为太子所爱,邈之晚见疏于雅,密启武帝云:‘雅为太子厌祷。’帝密遣检掘,果得鹅等物。大惊,将穷其事。徐勉固谏得止,于是唯诛道士,由是太子迄终以此惭慨,故其嗣不立。(1)李延寿:《南史》卷五三《梁武帝诸子传》。

这段史料表明,南朝时期葬地“风水”环境颇受重视,丁贵嫔薨后,初由萧统为其选择墓地,后因梁武帝干涉而另葬他处。因葬地形势对长子(即萧统)不利,故萧统于“墓侧长子位”埋设蜡鹅等物破解。后“厌伏”事发,在武帝的追究下,萧统惴惴不安,最终早薨而未能继承大统,亦印证了道士“地不利长子”的预判。2013年,考古部门于南京狮子冲北象山南麓清理了两座特大型南朝墓葬,两墓形制规模相同,均坐北朝南,东西并列(M1居东、M2居西),封土相接,墓坑相距不足10米,东南方向约400米处现存一对石兽。结合墓葬所处位置、形制规模、纪年文字、砖拼壁画、墓前石刻等诸多要素,两墓被推定为分属梁昭明太子萧统(M1)及其生母丁贵嫔(M2)(图一)(2)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南京栖霞狮子冲南朝大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5年第4期;许志强、张学锋:《南京狮子冲南朝大墓墓主身份的探讨》,《东南文化》2015年第4期。。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均表明,受堪舆术影响,南朝陵墓营葬中存在着“母子同陵”(3)王志高在《梁昭明太子陵墓考》(《东南文化》2006年第4期)中对南朝母子同陵现象多有涉及,为较早关注这一话题的研究者。现象和“墓侧长子位”的观念。

一、 母子同陵

帝后(夫妇)合葬在汉唐时期较为普遍,亦颇受学界重视,然皇室中母子相依而葬的情况却不太受关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母子相邻而葬的现象至迟于西汉便已出现。《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文帝母薄太后“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以吕后会葬长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此事《汉书·外戚传》记载与此基本相同。(4)班固:《汉书》卷九七《外戚传》。汉文帝生母薄太后为高祖姬妾,位分有限,虽于文帝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但此时吕后早已葬于高祖长陵,薄太后已无可能再合葬长陵,故而靠近文帝霸陵营建陵墓,因位于霸陵之南,故称南陵。南陵位于西安市东南,北距霸陵4500米,封土形如覆斗,高24米(5)刘庆柱、李毓芳:《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文物资料丛刊》(6),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霸陵、南陵并非同一陵园,然而这种母依子葬的做法无疑是此后“母子同陵”的开端。

南朝时期母子同陵现象多次出现,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 宋孝武帝与生母路太后

孝武帝景宁陵及其生母路太后修宁陵,均位于今南京南郊刘宋岩山陵区。

《宋书·孝武帝纪》:“(大明八年闰五月)庚申,帝崩于玉烛殿,时年三十五。秋七月丙午,葬丹阳秣陵县岩山景宁陵。”

《宋书·后妃传》:“文帝路淑媛……生孝武帝……太宗(明帝)践阼,号崇宪太后……寻崩……葬世祖(孝武帝)陵东南,号曰修宁陵。”

路太后为宋文帝淑媛,孝武帝刘骏生母,孝武帝即位后追崇为太后。明帝即位,号崇宪太后。孝武帝于大明八年(464年)崩,葬于秣陵岩山景宁陵;其生母路太后于泰始二年(466年)崩,葬于景宁陵东南,陵号曰修宁陵。二座陵墓未经考古发掘,具体地点和陵园结构未得而知。根据文献记载,二陵应各有独立陵园,并非同处一陵,然而与西汉薄太后和文帝相似,属于母随子葬,母子相邻的实例。

(二) 宋明帝与生母沈太后

宋明帝高宁陵和沈太后崇宁陵,均位于南京北郊刘宋幕府山陵区。

《宋书·后妃传》:“文帝沈婕妤……生明帝……元嘉三十年卒,时四十。葬建康之莫府山……太宗(明帝)即位……下礼官议谥,谥曰宣太后,陵号曰崇宁。”

《宋书·明帝纪》:“是日(泰豫元年四月己亥),上崩于景福殿,时年三十四。五月戊寅,葬临沂县莫府山高宁陵。”

沈太后为宋文帝婕妤,宋明帝刘彧生母。元嘉三十年(453年)卒,葬莫府山(即幕府山),后被明帝追谥为宣太后,追尊陵号为崇宁陵。明帝即位后,以生母沈太后葬地幕府山为新陵区,泰豫元年(472年)崩后葬于幕府山高宁陵。宋明帝将自己陵区选在生母沈太后埋葬的幕府山一带,属于子随母葬的实例。受资料所限,我们难以知晓高宁陵与崇宁陵的具体位置关系,既同处幕府山,二陵相距应不会太远。此为“母子同陵”观念影响了帝陵选址和陵区规划。

(三) 梁元帝萧绎和生母阮太后

阮氏为梁武帝萧衍之妃,梁元帝萧绎生母。大同六年卒(540年),葬江宁县通望山,萧绎即位后追崇为文宣太后。

《梁书·高祖阮修容传》:“高祖阮修容讳令嬴……大同六年六月,薨于江州内寝,时年六十七。其年十一月,归葬江宁县通望山。谥曰宣。世祖即位,有司奏追崇为文宣太后。”

梁元帝萧绎,侯景之乱中简文帝萧纲崩后,于荆州称帝。承圣三年,荆州城为西魏攻陷,城破身死。陈文帝即位后,特将萧绎棺榇迎回葬于阮太后墓所处的江宁旧茔。

《陈书·文帝纪》记载:“(天嘉元年六月)壬辰,诏曰:‘梁孝元遭离多难,灵榇播越,朕昔经北面,有异常伦,遣使迎接,以次近路。江宁既是旧茔,宜即安卜,车旗礼章,悉用梁典,依魏葬汉献帝故事。’……是月,葬梁元帝于江宁。”

陈文帝所云“江宁旧茔”,应指江宁县通望山阮太后葬地,因生母葬于江宁,故陈朝将梁元帝葬于此处。这说明“母子同陵”观念在陈朝时期仍有较大影响。

(四) 宋武昌王刘浑和生母江太妃

上述几例仅言明母子葬于同一区域,但墓葬间到底距离几何?是否如狮子冲两墓一样并排相邻相距不足10米?那就不得而知了。

《宋书·武昌王浑传》记载,宋文帝第十子武昌王刘浑孝建年间被逼令自杀,先葬襄阳。大明四年(460年),宋明帝特许“还葬其母江太妃墓次”(6)沈约:《宋书》卷七九《武昌王浑传》。。“墓次”就是墓侧、墓旁,表明母子二人墓穴极为接近。

(五) 梁昭明太子萧统和生母丁贵嫔

如前文所述,文献记载丁贵嫔墓侧留有长子位。考古发掘证实,南京狮子冲丁贵嫔墓和昭明太子墓,墓坑比邻,封土相接,同处一个陵园,共用一组神道石刻,为母子同陵的生动例证。

上述所举南朝母子同陵墓例,母皆非嫡妻,未能合葬夫墓,故依子而葬。三组母子各有陵号,分别为:路太后修宁陵和宋孝武帝景宁陵;沈太后崇宁陵与宋明帝高宁陵;丁贵嫔安陵与昭明太子宁陵。(7)昭明太子陵号,《梁书》、《南史》本传以及《建康实录》等都一致记为“安宁陵”,《元和郡县图志》记为“安陵”;丁贵嫔陵号,《南史》本传记为“宁陵”。据王志高考证,昭明太子陵号应为“安陵”,丁贵嫔陵号为“宁陵”,此说可从。参见王志高:《梁昭明太子陵墓考》,《东南文化》2006年第4期。其陵号命名方式耐人寻味。萧梁陵号均为单字,如文帝建陵、武帝修陵、简文帝庄陵,丁贵嫔与昭明太子陵号分别为“安”“宁”,字义相同,关联性明显。刘宋陵号均为带“宁”的双字,如孝皇兴宁陵、武帝初宁陵、文帝长宁陵等等,首字表示陵号差别。沈太后与明帝陵号首字“崇”“高”,字义相同;路太后与孝武帝陵号首字“景”“修”,字义相近。通过列比可知,南朝母子同陵中,存在陵号字义趋同现象。

二、 墓侧长子位

据上文可知,南朝时期存在母子比邻而葬现象,本文开篇所引《南史·梁武帝诸子传》明确记载,丁贵嫔墓侧有长子位。那么母子墓葬如何排列?墓侧之“长子位”内涵如何?便成为继而考虑的问题。

(一) 实际方位中的“长子位”

何为长子位?南朝史料记载零散,难以确考。刘未援引宋代文献,对宋人观念中的“长子位”作了清晰梳理,认为“长子位”应位于东方或东偏北方向。(8)刘未:《长子位》,《鸡冠壶历史考古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146-149页。以下按照刘未思路,略述“长子位”之方位所指。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嘉祐二年(1057年)改筑禖坛一事,云:“初,礼官张师中论禖坛卑陋,保章正皇甫定请徙于圜丘东,镇安军文学参军郑孝先以为当在东方长男位。”(9)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一八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479页。绍圣二年陈次升《上哲宗乞寝赐孟在宅状》:“……其方在东,其卦属震。东方,青龙之宅也。震,长子位也。”(10)陈次升撰:《谠论集》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26页。杨绘《八卦方位》云:“震为长男位,正东也。艮为少男位,东北也。坎为中男位,正北也。”(11)李衡撰:《周易义海撮要》卷一二《杂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22页。宋代文献清晰表明,东侧应为长子位。

南京狮子冲两座南朝大墓均坐北朝南,母丁贵嫔墓居西,子萧统墓居东。南朝梁萧统与其生母丁贵嫔的墓葬排次方位正与宋代文献关于长子位的相关记载不谋而合。

(二) 观念层面的长子位

细读上引三种宋代文献可知,所谓“长子位”,现实中并非必须为长子所居,而更多属于观念范畴。同样,《南史》所记丁贵嫔之“墓侧长子位”,最初亦并非指萧统卒后必然要葬到丁贵嫔墓之东侧,而是一种虚设。

南京狮子冲两墓背靠北象山,南对南象山,左右两侧山陇延伸,面临开阔平地,形成独立地理单元,整体为一处“风水”绝佳之地。具体而言,丁贵嫔墓所处位置为北象山南坡高昂之地,适合营葬;萧统墓所处位置却是低洼山坳,本不适合营建大型墓葬。文献所云“地不利长子”,或许就源于此,指长子位地势低洼,不利埋葬。就化解方法而言,相对于厌埋蜡鹅等事后补救措施,更便利的解决方法,就是提前将丁贵嫔墓西移,预留出一个高亢的适合营葬的长子位,一劳永逸地解决“地不利长子”的窘境。然而现实并未如此操作。很明显,这里原本就是为了营建丁贵嫔墓地选择的,并没有意识到后续还会营建萧统墓葬。这也印证所谓“长子位”并不具备必然的现实意义。此外,丁贵嫔入葬时,萧统贵为太子,他的人生轨迹应该是登基为帝,百年之后葬入兰陵东城里山皇帝陵区,(12)即今丹阳城东三城巷萧梁帝陵区,该处现分布有梁文帝萧順之建陵、梁武帝萧衍修陵、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等多处陵墓神道石刻。而非葬于南京东北郊狮子冲丁贵嫔墓侧。因此,所谓“长子位”,更多地停留在观念层面。

三、 小结

以上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所获梁昭明太子萧统与其生母丁贵嫔的埋葬情况着手,对南朝时期的母子同陵现象和墓侧长子位观念做了简要梳理。母子同陵、相依而葬的情况,在南朝虽非常态,却也不乏实例,且母、子陵号存在字义趋同现象。墓侧长子位既有实指,即东侧方位;又是一种虚设,更多停留在观念层面而并非必须为长子所居。然而,中大通三年(531年)四月,萧统因病未即位而薨,此时观念中的“长子位”就有了现实意义。按照刘宋以来母子可以相邻而葬的事例,启用丁贵嫔墓侧虚设的“长子位”,通过堆土填埋的方式抬高出坳地表,在人工堆筑而成的山坡上开挖建墓,为昭明太子萧统营建墓地,就变成了一个现实中的自然选择。

萧统葬地原始地势低洼不适合造墓的客观事实,加之其未及即位、壮年而薨的不幸遭遇,两种独立事件可能为当时书写者渲染成因果联系,成为文献中丁贵嫔葬地“地不利长子”的史料来源。

猜你喜欢

生母长子太后
“黄太后”驾到
生母
生母
建设鞍钢文化再创“长子”辉煌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中国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分析
基于变步长子空间追踪的DCT域非均匀采样图像重构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长子”的麻烦
看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