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以非遗的融入为例

2022-01-01福建省南安市第二小学尤小兰

亚太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生活化美术小学生

福建省南安市第二小学 尤小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兼具民族性、文化性、时代性、艺术性等特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课程中,既可以加深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实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由此可见,将非遗融入小学美术课堂具有特殊意义和非凡价值。为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工作的精心设计与策划,确保课堂生活气息更浓郁,助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美术核心素养

美术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美术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应其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而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主要包括五大素养:图像识读——对美术要素观察、识别和解读的能力;美术表现——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判断——对审美对象感知、评判和表达的能力;创意实践——创新思维及创造力;文化理解——探析文化主题、内涵及价值的能力。学生有必要具备这几项素养,这是学生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必要条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器物、实物、手工制品等)及场所(文化空间)。”可见非遗既包括无形物又包括实物,与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传承。非遗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艺术审美和科学技术,具有丰富的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

(三)教学生活化

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美术教学顺应时代发展和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从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由此可见,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不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需要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美的辨别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非遗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使教学生活化的可行性及其重要作用

(一)非遗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使教学生活化的可行性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美术课堂在传承非遗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非遗无论是以实物出现,还是通过无形物表达,都是小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多是教师进行理论性讲授,再进行示范性教学,因年龄的限制,小学生有其自身的认知特点,侧重理论性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模式则是对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突破,将学习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小学生通过在美术课程中接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非遗,可以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将非遗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中,不仅可以使课堂更具生活化,而且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2.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美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非遗因其艺术和审美价值,在建设美育课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遗蕴含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民间美术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内容,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是相通的,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涵养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有效素材。小学美术课堂应看到非遗的文化功能和教育价值,选取适宜的内容融入小学美术课程建设,使其成为美育的重要资源。学生是美术生活化教学的主体,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借助非遗内容打造生活化的小学美育课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也是打造小学美育课堂的实际需求。

(二)非遗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使教学生活化的重要作用

生活化教学是指依托现实生活场景开展的教学活动,学生是生活主体,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小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生活,有利于实现“教学做合一”。非遗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中使教学生活化,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其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意识,并在审美鉴赏中促进其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借助非遗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增强小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感受。同时,非遗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相互融合,让非遗成为小学生探索生活美的载体,从中提高学生对美的观察、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促进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2.丰富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小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非遗的题材多样,除了包括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外,还包括各种民俗风情、历史典故、戏曲舞蹈等无形物,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存在形式,而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丰富的内涵。将这些有效的非遗教育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使小学美术课程更生活化、更具趣味性,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落实美术教学目标。

3.增强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4.通过对电子商务平台中用户对商品评价数据的挖掘,分析用户购买商品后的情感分析,可以更深层次的挖掘用户的具体需求。

非遗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有机部分,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传承下来的,承载着时代审美特征和精神内涵。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美术信息和思想,是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具体体现。融合了非遗的小学美术课堂,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使小学生对非遗有更系统全面的认识,从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帮助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加快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步伐。

三、核心素养下非遗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使教学生活化的有效路径

在了解非遗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使教学生活化的可行性及其重要作用后,小学美术教师就要立足实情,思考并斟酌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率先制订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精选生活化的非遗融入小学美术课堂

收录于我国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达百项之多,扩大到省市级别的非遗更是数目庞大,丰富多样的非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要想借助非遗实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特别注意非遗的选择。教师应综合考量美术课堂教学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所选择的非遗应符合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教师应结合美术教学目标,选择具有美术育人价值的典型非遗,使其成为丰富小学生美术课程内容的有效载体。一方面,教师要关注非遗的内容,所选择的非遗内容必须兼具知识性与教育性。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非遗内容的整合,关注非遗的表象,重点挖掘蕴含在非遗表层信息背后的内核与思想,找到非遗融入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点,使非遗内容成为小学美术课堂重要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小学生因年龄特点,缺乏社会经验,注意力也难以长时间保持集中的状态,教师在选择非遗内容时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非遗内容要符合这一学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新鲜且具有趣味性的非遗内容,引发小学生的兴趣,使其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并在探索非遗内容的过程中,增强小学生对非遗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促使小学生自主参与非遗的学习。

(二)借助非遗构建美术生活化教学情境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非遗因民族和地域性差异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质,这使我国的非遗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为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借助非遗为小学生构建美术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小学生建立非遗、美术课程以及自身实际生活三者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三年级下册“拼泥板”时,“泥人面塑”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泥塑作品展示,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泥塑作品,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处处可寻的泥巴,是怎样通过指尖的塑而变幻为艺术品的。学生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触摸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精妙,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匠心,这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在借助非遗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所开展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美术教学目标。

(三)增加生活化的非遗体验活动

体验性是美术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相较于传统美术课程教学,生活化的体验课程更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体验活动,在体验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非遗具有“活态”的传承方式,传承的主体是人,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生活化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体验,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以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剪纸故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剪纸这一根植于生活的民间艺术形式开展生活化教学。剪纸需要准备的材料非常简单,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让学生准备好安全剪刀和彩纸,在了解了纹样基本的外形知识后,让学生发挥自我想象力设计和剪裁纹样作品。无论是学生衣服上的花纹,还是学习用品上的图案,教师都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纹样通过小小的纸张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不再只是通过眼来看,而是在动手实践中增强对美的体验。这不仅可以发展学生设计理念和抽象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鉴赏能力。非遗是美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美育对象,非遗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可以成为开展美育的有效载体。让学生体验非遗项目,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非遗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是继承和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生活化活动

美育除了特指审美教育外,还包括借助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开展的教育活动。非遗兼具审美价值和育人功能,而非遗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形式也不只限于教师的课程教学。要想切实发挥非遗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多重价值,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学生的实践活动,既实现非遗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延伸,也实现校内校外美育的无缝衔接。

非遗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小学生担负着传承非遗的任务和责任,学校应加强以“非遗”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在文化橱窗展示非遗文化的发展历程、独具当地特色的非遗内容等,让非遗以多种形式围绕在学生身边,使学生受到非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学校还可以开展以“非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非遗生活化教学。以布袋戏为例,这种独特的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当地学校开展了布袋戏走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在表演艺术家活灵活现的非遗表演中,感受布袋戏的魅力。学生对布袋戏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纷纷亲自体验布袋戏。非遗走进校园的活动,对非遗的传承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而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也能够开阔艺术视野,所积累的经验也将运用于美术课程学习中。

四、核心素养下非遗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使教学生活化的建议

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和发展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是使美术课堂生活化的有效载体,对此学校和教师应重视非遗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重要性。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做好非遗融入小学美术课堂工作,提高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两项问题。

(一)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美术素养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取非遗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等,可见,美术教师在课堂生活化教学中占据重要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主导者,直接影响着学生美育的过程和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美术素养。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美术教师应从传统美术教学理念中跳脱出来,运用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美术教师的培训工作,为美术教师提供参观非遗博物馆、系统性学习非遗内容的机会和平台,使非遗成为美术课堂涵养小学生美术素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注意日常生活的积累,做好对非遗的归纳、总结,找准与美术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切入点,使非遗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更流畅、更有效。

(二)非遗内容应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在进行美术生活教学时,所应用的非遗内容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将培养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选取符合时代发展和小学生认知特点的非遗内容,作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以此引领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非遗承载着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对构建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为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应将非遗丰富的形式与内容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同时,学校也应做好非遗进校园工作,拓展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空间,促使小学生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猜你喜欢

生活化美术小学生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