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再生与价值贡献: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新思考
——以湖北车溪为例

2022-01-01孙永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旅游区土家景区

孙永福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0 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满足人们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催生了人们群众文化新需求,这种新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形式的趋势,消费者更加要求高质量的文化体验。

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能够实现这种文化的“再生”是对这种文化活态的传承。“文化再生”回归最初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围绕文化产品的推出提供经营性行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当中的“文化再生”;一是这种方式是作为建构景区文化的有效方式,并一直将在旅游开发当中一直存在,发挥其文化价值功能,基于当下的这种变化。

本文着眼于文化再生与价值贡献,合理利用文化移植的方式组合土家文化与三峡农耕文化资源,开发出更具生命力的旅游项目,在保护土家文化资源和三峡文化资源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哺文化发展,无论从景区基础设施的改进、景点的质与量都需经济基础来支撑。

1 文化再生与旅游发展的价值分析

1.1 文化再生的意义

1.1.1 符合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当前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国家和民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文化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文化再生就是通过一定手段对文化的“复原”和创新,使得文化发展符合人们对新时代文化的需求,高效的和高质量的为人们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文化+旅游产业上是一个高质量、高稳定和高稳定的发展过程。车溪文化旅游区经历了不同时期文化发展的洗礼,在土家文化“入驻以来”,通过一系列文创产品的打造,虽然取得了卓越的历史成绩;但更要关注站在历史的维度、历史的高度和结合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需求,推出更多样的文化产品。

1.1.2 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民族文化再生就是立足于新发展理念的需要,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重点;文化再生的形成的新业态文化需要借力于产业发展,二者融合发展,就需要处理好再生文化、地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关系。

1.2 文化再生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解析

1.2.1 车溪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应以文化再生形成的核心文化为支撑

文化再生形成的核心文化以传统的民族文化为根基,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具有民族性、延续性、多样性、可变性的特征。在车溪的发展过程当中,植入“土家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旅游区的制度要素和产业发展生产要素当中,成为旅游区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一方面,文化再生形成的文化产业是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包括建筑、音乐、舞蹈和文化传承人等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推动车溪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再生为车溪旅游发展注入活力“源泉”;文化再生形成的文化产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譬如:农家乐饭店、骑马体验场、特色种植业(苗木)。车溪只有紧紧依靠于“土家文化”不断推尘出新的文化产品才能持续高效实现旅游区整体跨越式发展。

1.2.2 车溪旅游发展是文化再生形成的民族文化发展的保障

首先,车溪景区的发展是以文化再生的核心文化为生产力。景区的高质量发展为土家文化和三峡农耕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显示民族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真正实现“走进一个村寨、了解一个民族”;其次,旅游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收入的提高,侧面来讲提高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创新型生产力的发展,其中有民族文化特质的人,如思想继承人、经验传承人等愿意就旅游区的文化产品提出创新型建议,在创新中推动车溪旅游区的高质量发展。

2 文化再生型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用

2.1 文化内涵缺失

文化再生方式成为文化旅游景区打造的主要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文化传承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景区的开发使得并不属于本地域的文化在此地兴盛起来,将周边及外围地区的文化产业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文化再生的文化构造过程就是将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符号是一种指引自我观察和思维的工具,具有凝聚、规范、指示和表达意义的各种功能。

文化高质量的发展在于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而针对车溪的这种本身不具有的、外来移植而来的外来土家文化,要充分挖掘文化其内涵,才能使其历尽经久而不衰。车溪从组建旅游区以来,受这种利益的驱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文化的发展,但这种土家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在逐渐的减弱,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土家族的文化形式展示还是停留在原来固有的基础上,对外在形式的片面修饰,其实也可以用科技的适当手段进行开发,丰富其内涵。

2.2 旅游开发导致文化功能性“失灵”

“失灵”这一词汇原本运用到经济学领域叫市场失灵,通常指市场经济中资源不能实现最优配置。导致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因素。政府的干预能够非市场失灵。文化作为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财富,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不同的方式展示。文化的功能性“失灵”是指文化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忽视文化的价值功能性(具体指:文化的延续、文化业态创新)。片面的将文化与经济的互融,单纯追求高指标增长的经济利益,忽视文化本真性意义(文化+旅游模式在漫长时间发展中,不注重文化的本真性延续和文化创新,旅游的发展将不会可持续)车溪彰显的四大特色分别是:独特的土家文化、独特的农耕文化、独特的“公社文化”,梦里老家主题。四大特色的打造彰显文化再生独特魅力,推动了民族文化在本土上的“生根发芽”;但在文化加旅游的互动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把握充分,民族文化作为基础服务于旅游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反之,旅游区经济的发展作为强有力保障推动文化的延续发展。车溪一贯将对游客的“文化视觉”作为开发的基础,力崇民族文化景观的打造(体现在建筑外观,街区复原等),没有形成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旅游区,文化的传承延续停留在文化旅游观光层次面上;景区在文化业态创新体现在将外地土家文化所有的样貌完整的搬迁,没有形成与本地文化的互融、游客需求相符和时代文化脉络并进的文化业态。

3 思考与建议

3.1 特色挖掘

文化是旅游景区的“核心”和“源泉”,我们可以通过深层次的挖掘土家文化与独特的三峡农耕文化,提升车溪的创意水平来进行多元化的经营,与此同时也可以延长产业链的发展。车溪将周边的土家文化与三峡文化的结合,不仅继承了土家文化,与此同时,推进了土家文化、三峡文化的互融发展。要推进该地持续有效的高质量发展,对本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刻挖掘,对于这种外来的土家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了解;如果对当地文化了解的不足,简单的、机械的将外来的这种文化结合,就有留给人刻意为之的“刻板印象”。车溪将这种土家族的“摆手舞”、土家服饰、土家的吊脚楼、三峡农耕园的“情景再现”,这种在别的地区开发也大量存在相似的情景,比如三峡人家“婚嫁楼表演”和吊脚楼建筑,都是大相径庭,这里的关键主要是在这两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去完美无缝的结合。二是对于不同的地区的各种传统文化的移植战略,要进行合理的景区功能布局。正确进行文化产品的定位,来满足市场的文化消费需求。

3.2 运用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相结合为文化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有形的手”是指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无形的手”是指依靠市场的自主调节。从联系上来看,两者在资源的配置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用到文化旅游经济上,文化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在市场经济开发利用当中,将文化片面作为工具楔入旅游经济当中,在文化延续上和文化业态创新存在缺口。市场经济推动文化延续和业态创新作为重要基础,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引导力量,推动文化旅游市场的持续繁荣。车溪在早期植入土家文化的同时,本地域文化(人们的意识观念、风情人俗)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其中夹杂着强烈的排他性;旅游市场经济的推动打破文化互融的“瓶颈”;一度以来从人们的社区生活状态和旅游区繁荣程度来看,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从文化方面入手,作为外来的再生文化已经在本地“茁壮成长”;从深度去考量民族文化作为旅游区的“核心植入点”;不仅要的服务于景区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考量民族文化随时代的变迁,大众的“众口皆调”等因素;更要关注的是文化本真性的传承与发展。由于资本市场的逐利性,在文化的本真性传承是被忽视的。

4 结语

通过文化再生角度下车溪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存在的关键是文化内涵不足、文化功能性“失灵”、居民的参与不够、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这三个问题。景区开发者必须立足于文化内涵挖掘,结合市场需求;提高居民参与度、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优势,进行合理化的文化移植,才能发挥文化移植真正作用,提升景区文化价值,推动景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旅游区土家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摘牌”
土家摔碗酒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土家美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
建设开封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路径选择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