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探究
——以江苏省无锡交通高职校五年制高职为例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中华诗歌

熊 睿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无锡 21415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教育部2014年3月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办、国办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鼓励推动高等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五年制高职语文(以下简称语文)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是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高职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有效方法。

1 教师方面

1.1 关注思想引领,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刚刚离开初中校园的五年制高职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急需获得正确的启发和指引。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素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发地寻找相关课程资源充实课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浸润和育人功能,梳理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如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自尊自强的君子气度、诚信有礼的处事之道、取之有道的金钱原则等等,以自觉积极的态度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1.2 加强学习交流,做好传统文化的开发者

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知识积累,广泛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自身文化涵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树立博学多才的形象,影响和感染身边的学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其次,要主动参与教学竞赛,开展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实践,以赛促建,以赛促改,在备赛和比赛的过程中不断磨砺自身的业务能力,加快个人成长。同时,主动进行总结反思,将所感所悟反馈教学,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第三,要加强横向联系,活跃学术交流,结合职业学校特点,主动与科研单位、企业联系,在实践中感应时代的讯息、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达到相互启发、教学相长的目的。

1.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好传统文化的引导者

首先,要帮助学生搭建传统知识框架,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扎实学生文化常识储备,鼓励学生背诵教材中的名篇名句,丰富文化积累,加深文化熏陶。其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呈现传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想学、会学、善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提高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逐渐具备优良的品德和完善的人格。

2 教材方面

2.1 深挖教材内传统文化内容,精心组织授课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1-8册中,传统文化篇目分布为:必读课文45篇;选读课文31篇;表达与交流6篇;语文综合实践14篇,合计96篇,传统文化篇目占比30.19%。这些名家名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人生智慧、价值判断、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人格情操以及对外界的认知方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安排,分类、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模仿、提升,直至成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追求。如《论语》中仁、义、礼、智、信基本价值观念;《劝学》中循循善诱的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风骨气节和爱国精神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挖掘每篇文章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将文章中的文化思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影响和熏陶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

2.2 整合不同学科间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广泛存在于各门课程之间,语文课程应重视与专业技术课程和其他文化基础课程间的资源整合互通,发挥语文课程本身特点,结合学生专业特性,凝练爱国精神、法制道德、责任意识、文化自信、人文情怀等传统文化精神,如在船舶工程相关专业班级授课时,可利用学校船文化馆开展教学,举行郑和下西洋知识竞赛、专家讲座,并与国家兴衰、海洋战略、深海蛟龙、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润物无声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达给学生。推行“五分钟课程思政”改革,教师利用课前5分钟将思政教育渗透教学之中,集中反映国家发展、时代精神、价值追求等思政目标,引发学生思维、情感和行动认同,使语文课程与思政课同心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3 结合地方特色设计授课内容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校应结合当地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积极利用和开发本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扩展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江苏无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项,国家级传承人13位。另外,泰伯精神,即礼让仁孝、清廉守信的高贵品质和躬耕为民、开拓进取的高尚精神;明朝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爱国文化的精神表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适当穿插地方特色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保护、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3 教法方面

3.1 诵读法

用诵读的方式学习是由汉语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它有助于学生感受文章的音律美和意境美,是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以“诵读——想象——感悟”的方式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让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如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将多种形式的“诵读”贯穿于诗歌学习的整个过程。第一环节,初读诗歌。主要采用自由朗读、个别朗读、集体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性、节奏感。学生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诗意,读出诗味,为品读诗歌做好准备。第二环节,听读诗歌。听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初步感受诗歌奔涌跌宕的感情意境。第三环节,品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语,学习语音、语调、语速等诵读技巧,最后齐读入境。第四环节,美读诗歌。学生配乐深情诵读,表现出诗歌的韵律美和诗的情感美,领略作者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思想感情。

3.2 情境教学法

教材所选传统文化课文,无不是文情并茂、情景交融的作品,教师通过情境设计,在授课过程中营造文化氛围、环境氛围和情绪氛围,展现出鲜明的影像,配以声音、图像、音乐和视频等多方面的教学辅助手段,将文章中所描绘的抽象、复杂的内容尽可能地再现在教学环境中,将课文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想象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视频材料:一部反映年轻人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用实际行动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影视作品《恰同学少年》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借这部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步,播放视频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入境,体会诗歌全词壮怀激越的情感基调。接下来,教师运用与诗歌意境相辅的图画再现意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研读诗句,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描绘诗歌中“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等经典画面。最后,集体诵读全词,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领略作者意气风发,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

3.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汉语文学科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也都必将要超越讲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仅限于教师站在讲台前的“独角戏”。与常规的语文教学不同的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综合实践能力,较为全面地锻炼学生文本阅读、口语交际、语言表达、文字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方法与精神指导解决自己日常生活学习中所遇到问题。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可以用“工匠精神与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导入在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职校学生间也引发了热议和思考的背景知识。以如何正确的理解“工匠精神”,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工匠、精益求精、崇尚劳动的精神品质作为实践活动的设计主线,再将教材中若干个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通过“工匠精神”阅读活动、“工匠精神”视频教育活动、“工匠精神”大讨论活动、“工匠精神”主题作文竞赛活动等综合活动,综合培养学生演讲、访谈;采访、即席发言、讨论等口语交际能力;锻炼读后感的写法;PPT制作、海报、记录等文字表达能力。以项目教学的方式,逐个加以实践练习,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整个过程步骤清晰、目的明确,有效的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形象化、简单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设计时也可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必须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原则,要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情操等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来,激发当代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使语文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中华诗歌
诗歌岛·八面来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