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模精神探析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劳模高中历史劳动

王 瑜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关于劳动教育的途径中提到,“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而“劳模精神”是其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历史课程中融入“劳模精神”既可以丰富课程资源,也是贯彻教育部关于劳动教育的指导要求。高中生可以在历史课程中通过学习劳模精神,发现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在生活中落实劳动实践,积极为社会服务。

1 “劳模精神”的内涵

关于“劳模精神”内涵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吕守军等人认为劳模精神源于中华民族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精神,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道德观和社会精神风貌在个体层面的集中体现,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朴素情感的时代升华。李珂认为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生动体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结晶,是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奋斗实践。刘向兵将劳模精神表述为,是劳模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所坚持的基本信念、价值追求、人生境界及展现出的整体精神风貌。刘佳认为劳模精神就是劳动模范身上集中体现着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伦理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基本原则的概念化表达。

而劳模精神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今社会,有一种关于劳模“过时论”的观点,这种观点只是简单地把劳模精神理解为计划经济时期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却没有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表现特征、现实意义等都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将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凝练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也是本文所探讨的劳模精神的内涵。

2 “劳模精神”渗透高中历史课堂的意义

2.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历史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每个合格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劳动模范中所蕴含的“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内涵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形成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的良好品格。历史上很多具有劳模精神的伟大人物,对新中国的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铁人”王进喜、“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等等。他们之中有钻井工人、工程师、农民、电工等等,虽然各自的岗位不同,职业不同,但都具备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放异彩,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课上,教师通过让学生学习这些伟大的人物身上的劳模精神,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之情,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更好的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2.2 有利于继承中华文化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掉了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五千年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劳模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劳动过程,充分继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劳模精神的培养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2.3 有利于未来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召开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使劳动模范重新被重视起来。在一批批“劳动模范”的努力下,“国货”也正在崛起,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人的购物车里装着的八成都是国货;新国货起名字不再避讳自己的本土身份;“90后”消费也不再专挑洋品牌。国货能有今日之成就,道路绝非一帆风顺。国货从无到有,再到如今席卷全球,经历过无数次大风大浪。“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劳动精神的基本内涵。劳模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弥漫着浮躁的心态,选秀节目频出,网红泛滥,人们都以“爆火”为手段,以金钱的多少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同时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浮躁。而我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应该看到是一个又一个具有“劳模精神”的辛勤的劳动人民撑起了这个时代。未来中国的发展将更加需要他们辛勤的建设,因此,将劳模精神融入高中课堂有利于未来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2.4 “劳模精神”渗透高中历史课堂的途径探索

2.4.1 立足高中历史教材,寻找“劳模精神”与教科书的契合点

劳动模范虽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才开始进行表彰的,但是劳动模范中所展现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品质,上可追溯到古代农业时期,下可展望到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繁多,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科书中与劳模精神契合的相关点,丰富课程资源。

第一,可以从劳动人民取得的先进科技成果入手,弘扬劳模精神,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部编版高中教材的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于早期国家》中,“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在第4课讲到两汉的文化时,两汉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在造纸术。这都体现了劳模精神中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在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类似的成就还有很多,教师可以从古代取得的先进成果入手,挖掘“劳模精神”的历史材料,丰富课程内容。

第二,教师可以从教科书中的劳动模范入手,形成榜样效应。在部编版高中教材《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提到的“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著名科学家中的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进行拓展,为学生讲述他们的生平经历以及为党和祖国做出的重大贡献,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触动,从而产生模范效应,使这些精神内化为学生平日学习的动力。

2.4.2 多途径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提升教师素养

高中历史课堂是通过历史对学生进行劳模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探寻劳模精神融入历史课堂的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模精神的熏陶。历史就是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人们探寻历史不可能回到当时的现场,只能通过史料去推测。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古代遗存下来的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建筑等,并借助图片、影视资料、实物等资源,还可以通过体验具体的陶器以及瓷器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古代工匠的伟大创造,感受到古代工匠身上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他们的生平事迹,并且进行角色扮演,设身处地的揣摩当时邓稼先等人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到他们身上那种“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第二,召开主题班会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中,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题,组织班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材料的搜集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辩论会,例如,“劳模精神”在现今社会是否已经过时,让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体会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从而把劳模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2.4.3 拓展课外活动,将劳模精神落入实践

杜威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外实践中,引导学生将劳模精神落实到实践中去。

第一,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体会古代劳动人民身上展现的劳模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并为学生讲解这一时期,我国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辉煌历史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民族自豪感,在实践中,使劳模精神更加深刻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二,让学生参与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技能巩固和应用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能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从而理解劳动的意义,并将劳动过程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心得,体悟劳模精神的价值。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劳模精神既是国家贯彻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这也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磨练教学技能,提升自身的素质,紧跟时代潮流,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阶段,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品格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培育合格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推进素质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猜你喜欢

劳模高中历史劳动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热爱劳动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排排坐,数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