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以广东嘉应学院为例

2022-01-01童碧林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育人

童碧林

(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梅州 514015)

1 当前资助育人功能现状分析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资助经费逐年增加,在国家政策层面的国家助学金受助面基本达到100%,受助学生人数大幅增长,总体而言,保障型资助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伴随着资助需求日益多元化,资助育人内涵也日趋多样化,如何在资助内容上实现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突出从“经济资助”到“资助育人”的工作重点,是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一方面,当前的资助育人功能发挥确实存在不足,比如经济资助政策基本以无偿提供为原则,“谁贫困谁受助”,这仅在当下解决了一时之困,既没有养成受助学生积极努力、奋发有为的思想意识,也未能为其搭建实践平台来培养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得贫困学生的“意识提升”“自立自强”“能力拓展”成为短板,据笔者从就业工作的统计数据来看,最终体现在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意识和竞争力不够,就业率偏低等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通常除了经济困难外,还面临着自信心不足、实践创新能力较为低下等其他现实问题,有必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受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践优势

就当前而言,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主题,从顶层设计、人才培养、实践活动、社会氛围等各方面的合力基本形成,从顶层设计上,自上而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发展路径及其保障措施;人才培养层面,高校各院系均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和线上线下选修课程,挖掘专业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同时由专业老师担任大创课程的授课和指导工作,提升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实践活动而言,校院两级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集丰富性、专业性和创新性为一体,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创业沙龙、创业模拟训练、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如“大创”“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学生搭建了“双创”实践平台;从社会氛围来看,各地结合实际设立了“创客空间”“创业示范园区”等,为他们配备了必要的场地支持、基础设施和孵化辅导;同时开展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并从社会企业中聘请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开展讲座培训和创业实践指导,营造了良好的“双创”社会和文化氛围。

可以看到,“双创”教育的实践优势与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可以互为补充,从高校育人的核心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在满足物质帮扶的前提下,通过创新训练、创业实践、科研指导、能力培养等方式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和开发,实现“受助—自助—助他”,最终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3 运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一方面,从工作实际来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一般归口在学校不同的职能部门,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学生资助工作归属于学生工作部门,而创新创业教育归属在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因此资助育人和“双创”教育通常以各自不同的管理办法和组织方式开展工作,这两项工作看上去没有太大关联,实际工作中发现,资助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的过程中可以是想互补、在育人的目标上高度一致,最终都落地于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充分运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展好资助育人工作十分必要。

首先,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起一个能力拓展的平台,一方面,在意识上鼓励他们可以选修创新创业课程,增强创新意识和思维;另一方面,可以动员他们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比赛和实践当中,锻炼能力素质,为日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为他们提供一些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科研助理、管理助理等岗位,从受助到自助,在潜移默化的工作实践中培养独立自主、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就这一点而言,就这一点而言,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运用创新创业教育的这一跑道,不仅可以拓宽资助育人的途径、革新资助育人的方式,还可以提升资助育人的实效。

另一方面,从育人目标来看,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起“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锻炼,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发展,这与“资助育人”要突出“两项能力”的工作重点高度一致。可以看到,在高校中,资助育人也好,“双创”教育也好,最终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

4 运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资助育人的工作方法

既然运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学生资助工作者,一要用心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研讨和创新创业实践当中,二要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开展可以有针对性的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从而达到资助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双赢”。

4.1 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

从多年的学生资助工作经验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的存在自信心不足、学习能力较为一般、难以在大学生活中形成其核心竞争力,首先要从思想上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意识。一方面,要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一些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所能给予的政策宣传,让他们在了解政策中思考创新创业教育与自身发展的契合点;另一方面,邀请校外创新创业导师或者自主创业的师兄师姐到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分享创业实践和经验,触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何在困境中转变思维、改变心态,积极作为。

4.2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在符合国家、学校和学院资助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和力量,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励志奖学金,如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发动学院三位杰出校友设立“励志奖学金”,其中一项专门用于奖励在创新创业、“挑战杯”比赛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鼓励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结合专业特色,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中鼓励他们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由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作为小组的指导老师,指导他们的创新创业项目,当他们在创业训练或者实践中遇到困难时,为其提供解决思路,帮助他们的创业项目走得更远;此外,在学院教学楼开辟出适合开展创业交流和实践活动的基地,以便有固定的场所可以集中学习、交流、锻炼。

4.3 打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校院二级既要贯彻落实国家、当地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又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适当倾斜。一方面,积极动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到比如“赢在客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大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比赛活动中去,利用好当地、学校、学院提供的实践平台,充分鼓励他们结合专业知识与个人能力,不断探索和发展;另一方面,利用暑期三下乡的这一实践机会,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招募一批志愿者,如笔者所在的学院连续三年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中开展“助留童·筑梦想”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使他们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增长社会实践经验,培育从受助到助他的利他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高校和学院可以以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如管理助理等相应的助学岗位,锻炼他们对接企业、做好就业的准备和能力。

5 结语

运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校院二级资助育人工作,一方面可以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实践能力,反过来也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落实,实现二者在育人这一根本点上的融合互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本文从二者开展的现状、实践优势、必要性和工作方法讨论了如何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运用好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问题,希望能为今后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和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一些持续性思考。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