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2021-12-31李紫薇郭云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学生

李紫薇 郭云峰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0)

1 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特点

1.1 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特殊性强、活跃度较高

当代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特殊主体,一方面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多的信息获取途径,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容易对某一话题或新闻事件产生类似的评论或观点。另一方面由于青年大学生涉世未深,阅历不足,处理问题比较冲动,情绪和思想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缺乏对事件的冷静思考和理智分析,因此容易造成网络舆情“聚焦”,产生集群效应。

1.2 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广泛繁杂、载体变化多样

高校网络舆情内容覆盖面广泛且繁杂,包括意识形态、民族宗教、政治文化、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更是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都能形成具有自身发展变化特点的网络舆情问题。同时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从论坛、QQ,到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兴载体层出不穷,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一些舆情一旦发布到网上,就会迅速被各种载体转发、散布,促使网络舆情几乎无处不在。

1.3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力大

当有热点事件发生时,舆情一经网络发布,就会立刻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和传播,同时还混杂着浓烈的个人情感和舆论信息,导致热点问题急速发酵变成焦点问题,从而使更多人的情绪和行为受到影响,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2 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舆情引导现状与问题分析——以湖南某高校为例

2.1 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系统探寻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以湖南某高校为例对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调查情况构建切实可行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为地方政府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提供可借鉴的现实经验和数据支持。

2.1.1 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表现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经常使用微信、微博、QQ、贴吧等社交软件参与网络互动交流、了解学校信息和同学动态、浏览学校热点事件和人物,其中有36.12%的大学生几乎每次都会发表意见并参与讨论,有时还会就某一热点问题发生争论,23.5%的学生经常会发表评论但很少参与讨论,21.2%的学生很少会参与评论,19.1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从来不会在网络发表言论。因此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可知,高校大学生利用网络发表言论或参与讨论的人数比例是比较高的。

2.1.2 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措施的实施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被询问到“高校是否会对大学生网络舆情采取相应引导措施”时,有37.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网络舆情的管控和引导力度比较大,经常会有辅导员或是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某些热点网络事件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有25.1%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偶尔会采取一些网络舆情的管控措施;而17.5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网络舆情采取的措施只是形式主义,根本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19.68%的同学对表示学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过程并不清楚。

2.1.3 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硬件设施问题

当被询问到“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主要存在哪些困难”时,很多学生表示对学校在网络舆情主管机构界定、引导机制构建、师资队伍和平台建设等这些硬件方面的问题有所担忧,其中28.32%的同学认为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平台建设单一且实施过程没有实际效果;23.5%的同学对学校网络舆情相关主管部门界定不清,有问题不知道该向学校哪个部门反映情况;有23.07%的学生认为网络舆情引导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也有19.11%的同学认为学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健全,其他建议占比约6%。

2.2 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 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模糊不清、受重视程度不高

近些年,很多地方高校通过国家教育部和宣传部对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发生的应对及处理进行培训和指导,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一些高校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还存在主体责任模糊不清、相关部门不主动不深入去了解、分析和处理网络舆情相关信息,并且刻意回避、推脱责任的问题,甚至对上级主管部门采取谎报、瞒报的措施,以希望舆情风波能迅速平息,从而导致处理舆情危机事件不及时、不科学甚至愈演愈烈。

2.2.2 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理念落后、学生排斥心理过重

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地方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教者”与“学者”与双方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惰性心理。高校辅导员是一支强大的学生工作一线队伍,但有大部分辅导员对网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一味地教导同学们“少玩电脑、少玩游戏、多看书”,其实这并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如何在未知的网络世界明是非、辨善恶。高校辅导员应该正面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长为信息化时代的主人。

2.2.3 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薄弱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之所以会出现很多问题,主要是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整体机制体系不够完善,其引导过程在分析、监测、预警、应急、反馈等方面存在问题,缺乏专门的舆情管理机构和舆情引导制度,缺乏从事舆情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业教师,缺乏一套完善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制度体系。这些问题绝不是单靠学校某一部门的管理就能解决,还要靠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3 构建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五个一”机制体系

3.1 树立一种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

高校校园信息丰富多彩,宣传媒介也是多种多样,横幅、展板、广播、报纸、网站、微信微博平台等校园宣传方式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过程中起到了间接引导作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要针对全校师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训,将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校园教育体系,以正确的网络态度和网络价值观带动全校师生,以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营造校园内对网络舆情高度重视的氛围。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大力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规范文明的网络行为,提高学生们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舆情氛围。

3.2 开放一扇官方的网络舆情信息窗口

高校中往往缺乏某些能概括学生各种意见的网络平台,学生的某些舆情信息很难通过官方渠道来进入到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进程中,高校有必要建立学生官方网络舆情信息窗口,设立专门渠道,运用红色网站、教育基地、主题网站等网络舆情基地来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坚持用正确的价值导向来占领高校网络阵地,努力净化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为了充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的主动权,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窗口最好是由专门团队管理,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由官方窗口公布消息,准确无误地向大家公开发布事件权威信息,把网络上对于该事件的肆意猜测和传播有效抑制在萌芽状态,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向着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迈进。

3.3 创新一类新颖的网络舆情引导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与校园网络舆情结合最为紧密的便是“诚信”和“友善”。诚信,就是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追求事实的真相,不随意歪曲事实、散布谣言;友善,就是设身处地为舆论当事人和身边人着想,不散布消极言论,不传播负面情绪。高校要通过合理的方法,使这种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根植人心,可以借助时下热门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网络微课”进行推送,由校园中广受关注和欢迎的“明星师生”充当“微课”主讲人,用喜闻乐见的讲授形式、接地气的网络语言来讲授,实现日常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更贴近生活,让大学生学会用平等的、冷静的、客观的视角看待突发事件,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4 建立一支强大的网络舆情引导师资队伍

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危机处理的过程中,形成一支网络技术强、思想觉悟高、宣传能力强的教职工师资队伍,他们作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重要把关人,具有丰富的网络舆情管理经验,能够掌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第一手资料并展开分析与研究,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机构和办公设备,建设绿色安全的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环境,也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必要的组织机构保障。

3.5 培养一批高校网络舆情“正能量”引导者

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和骨干、优秀学生代表中挑选人才作为校园网络舆情“正能量”引导者,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让他们站在公平客观的角度对当今社会或校园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撰写相关网络文章和评论,提升他们解决重大网络舆情问题的能力。高校网络舆情“正能量”引导者与普通师生相比,他们思想坚定、学问深厚、有重要影响力,积极关注相关媒体信息,对网络舆情有更为深刻具体、客观公正的剖析。他们在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抓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对某些校园网络舆情问题进行有效的疏通和引导,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舆情事件,缓解学生们的不良情绪,避免舆情危机等矛盾爆发。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