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程支教模式下西部农村英语教育生态环境重构探讨

2021-12-31

关键词:支教远程因子

叶 海 霞

(兰州文理学院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远程支教”模式的背景和意义

受地理位置限制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的区域教育资源分配很不均衡。相对落后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导致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存在信息闭塞、资源贫乏、内生动力不足等多样化的系统缺失问题[1]。针对此现状,2003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其核心目的是弥补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2]。迄今为止工程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

信息化起步阶段。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期完成了三种模式建设:配备计算机教室、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以及建设卫星教学收视点,使农村学生具有基本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数字资源共享阶段。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将加强远程教育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此后逐步建立起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现代远程教育进入数字资源创新共享的高速发展新时期。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扩大到民族地区、农村和边远地区,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远程教育(网络教育)阶段。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和在线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十九大”和“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强调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2016年,《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办好贫困地区的远程教育。“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的建设与应用,加大了公共教育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远程课堂和网络教育模式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迅速步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新阶段。

2019年,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自此,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在各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脱贫攻坚年,为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深化教育信息化在农村贫困地区的应用,甘肃省教育厅以“厅长突破项目”加大设施建设、人力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搭建网络支教环境,组建大学生支教团,实施了“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在省内高等师范院校和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小学建立起互联网电教化教室,调动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融合现代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搭建起“空中课堂”,针对音乐、美术、英语等薄弱科目,实施对应的“远程支教”活动。

远程支教模式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形式,兼具实地教学的“实时性”和网络课堂的灵活性。它促进和完善了基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既是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是新型的教育治理模式和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同时优化了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力量,也为高等院校提供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因子构成了一个新的教育生态系统,与其他教育因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不断的平衡中形成了系统的有机整体,丰富了教育生态系统[3]。本文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框架、“远程支教”为实践支点,运用生态平衡、生态演替、局部生态效应、生态位、边缘效应等教育生态学原理和规律,从功能定位、限制因子的克服,教育机会平等以及效用延展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远程教学模式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教育生态学多维、动态、平衡、发展的眼光对西部农村英语教育生态环境的重构进行探讨,进行教育生态研究和反思。

二、西部农村基础英语教育的生态学分析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理论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在《公共教育》(1976年)一书中提出。用生态学的原理研究教育的现象和规律称为教育生态学,教育的趋势和方向是教育生态系统平衡、协调、演化的结果。运用教育生态学的方法和原理可以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一)教育生态的平衡与失衡

教育生态学的核心理论是教育生态平衡。在教育生态环境中,诸多教育生态因子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和转换,教育活动是在动态的、系统的、多维发展的生态过程中相互适应与协调,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与输出物质上的平衡”[4]。教育生态因子既有其独立性,又有其附属性,同时又交互影响,同时各因子相互之间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关系,教育生态因子的缺失或者配合不协调会导致生态系统整体上的不平衡,称为教育生态失衡。

甘肃省地处西北地区,许多农村小学受环境闭塞的影响,教学资源有限,师资队伍匮乏,农村小学英语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西部农村地区基础英语教育生态环境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平衡,比如师资匮乏、设施短缺等教育资源不足,导致物质、能量输入不足;二是基础英语教育生态系统自身结构与功能失衡,比如英语学科边缘化、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内容单一化等。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经过两次布局改革,农村学校分布发生巨大变化——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行政村只保留教学点[5]。处于末端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大多位置偏僻,学生人数很少,教师人数更少。靖远县的一个教学点只有十个学生两个老师。这种情况下,英语基础教育环境非常脆弱,英语学科边缘化甚至缺失,部分地区也没有把英语列入小升初的考试范围,种种原因导致英语基础教育内生动力不足。

(二)教育生态的演替规律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改变以及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可以引起生境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生态演替。依照演替的趋势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即退化)[6]。这种生态演替的规律为生态环境重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效控制和管理的人为干扰可以阻止生态系统失衡所产生的逆行演替,恢复和重构退化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是具有目的性的可控制的系统,通过反馈调节和主动调节影响其演替的过程和格局,实现进展演替,建立新的平衡。

西部农村英语教育生态环境资源分配不均、结构失衡、能量不足等因素不仅导致生态失衡,同时也造成生态系统的演替失调。比如,薄弱的基础教育环境抑制了本地区面向高等教育输出优质人才,从而无法保障足够的优质师资力量有效反馈服务于本地区,不能形成良性循环,长期形成逆行演替,制约了农村基础英语的发展。“远程支教”的介入,一方面缓解了英语基础教育中师资的需求,拓宽了教育渠道,改进了教育生态的结构;另一方面,“远程支教”改变了能量和物质流的输入量,丰富了生态系统的有效生态因子,从而促进了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演变。

三、“远程支教”的生态补偿策略

教育生态系统是可控制的目的性生态系统,但教育的反馈和调节机制具有滞后性。作为新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手段介入西部农村英语基础教育体系的“远程支教”模式,需采用科学的前测和分析方法,积极进行调节,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结构合理、运行高效,且与社会环境协同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以下从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局部生态效应、边缘效应、迁移和潜移规律几个方面对这种远程教学模式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探讨和定位。

(一)基于生态位原理,定位“远程支教”功能

在生态系统中,某个资源维度上的特定位置称为生态位,生态位原理侧重物种对资源的需求[7]。西部农村英语基础教育体系的弱势在于教育资源匮乏,结构失衡,不能充分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和能量交换。基于此,“远程支教”的基本功能是合理补偿资源需求,激活此生态位的活力和竞争,为促进英语基础教育提供“养分”。 “远程支教”进行教学资源有效供给和补充包括师资输入、课程建立、文化影响等几个方面。

首先,精心挑选教师人选,组建教学团队,进行师资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教学团队包括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指导老师、教务人员、省市级优秀小学英语老师、以及网络设备保障人员。挑选出的英语专业学生在远程教学过程中的优势是网络适应能力强,有很强的镜头感,表现活泼,有亲和力,同时针对学生缺乏教学实践的弱势,对他们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训练。

其次,整体把握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生态位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最适度原则,即找到生态位的最佳适宜度,即寻求供给资源和资源需求之间的最佳贴近程度,从这个角度考量,课程内容的安排是重要的生境条件,直接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息息相关。

第三,合理使用网络资源,调动学习兴趣,形成英语学习内驱力。小学英语注重体验性启蒙教育,语言的输入往往以表演、游戏、唱儿歌等活动进行。同时,语言习得也离不开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借助生动活泼的课件、丰富多彩的音视频以及道具表演可以创设英语学习文化语境,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激发英语学习兴趣,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完成。

(二)应用局部生态效应,克服限制因子

局部生态效应通常指生态系统中的“花盆效应”,是指一个封闭的局部生境会受到各种限制因子的影响,导致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向单一、流通受阻。远程教学过程也在一个局部生境中发生,存在诸多限制因子。比如,课堂及时交流不足以及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滞后,使得网络课堂教学中偏重知识的输入,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知识传授发生的过程和体验;其次,目前还没有搭建起进行教学测评和数据采集的网络教学辅助平台,教学效果得不到全面反馈,不易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对此,目前建立的“基站式”辅导是有效方式之一——即在县城建立起青少年活动中心,利用寒假暑假有选择性地与学生进行现场学习辅导和教学效果反馈,并与本地小学英语老师进行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在“地方高校(省会)——网络活动中心(县城)——农村学校(乡村)”之间建立起阶梯型合作交流方式。

同时,在授课学校建立实习点,输送在校实习学生进行实地教学和考察,配合网络授课形成混合式教学。目的是调动本土高等师范学校的师资力量、保证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远程输送,克服限制因子,打破“花盆效应”,营造良性生态环境。

(三)改善教育生态边缘化,创造公平教育机会

“教育扶贫”的价值取向就是通过创造平等的教育机会,使任何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或者文化的低下状况,尽可能地从教育上得到补偿。西部农村的基础英语生态环境的边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生态环境的低位运行导致的教育生态边缘化;二是文化生态结构失衡导致的外语学科边缘化。教育生态的边缘化必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许多农村小学英语由非英语专业教师任教,学科特征不明显,甚至存在语音、语调不规范,缺乏语言教学法知识等问题。英语学科成为薄弱学科,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面向高等教育的人才输送,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远程支教课堂”的建立,一方面直接面对学生授课,加大英语课堂的覆盖量,建立课程体系,改善了许多农村偏远地区小学英语“开不出课、开不好课”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师资培训的任务。 “远程支教”开设的“名师讲堂”,针对所教英语课程的知识结构开展“示范课”“观摩课”,研讨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以此促进农村英语教师发展、推动师资队伍的专业化。

在这个意义上,“远程支教”应从多方面介入农村基础英语的学科体系建立,确立基础英语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现有教育资源,弥补教育生态边缘化和学科边缘化的带来的英语基础教育学科缺失,使之成为基础教育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建立整体的、多种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平衡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

(四)运用迁移和潜移规律,延展“远程支教”效用

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程”不同,“远程支教”是遵从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的要求,严格按照课表进行、贯穿于学生整个学期的正规教学过程。在远程授课的同时,需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将生态学原理中的迁移和潜移规律运用到课堂建设中,可以有效保障和延展远程教学效用。

迁移是学习过程的重要规律,指物质、能量、信息在宏观上明显的径流[8]。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保障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有效迁移。“远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上应注重由易到难的垂直迁移;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注重高阶学习对低阶学习的带动的上下迁移;语言能力训练上,则要注重听——说、动作——语言之间的水平迁移。“远程教学”受距离影响,实时反馈和互动性较差,更需要注重方法的使用、内容的安排以及学习活动的有效可行性,保证物质、能量、信息的顺畅交流与转换。

潜移指微观上不明显的潜流[8],是学习者的体会、感受、领悟、认识以及自我纠正的过程。潜移默化是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这种习得方式具有隐蔽性、选择性、屈折漫长性、随意多样性,但是习得过程具有愉悦性、集体性、易接受性,习得效果具有持久性。“远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授课的优势,运用多觉联动感知,调动感官系统和情感因素的配合,扩大并延展远程教学效用。首先,相比于传统教室,网络教室本身具有设备现代、干净整洁的特点。可以利用鲜花、卡通道具等营造自然、愉悦、生动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兴趣、释放情感。其次,充分借助儿歌、动画视频等素材,增加语言课堂的趣味性、互动性、参与性;老师的“出镜”能营造出类似“演播室”的视觉效果,有利于促进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交流,激发内心深处的提取机制运作,以内化的、隐性的方式完成学习的过程。

总之,“远程教学”是信息化时代引进的新的教育生态因子,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定位和探讨才能保障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善与重构切实有效。

四、结语

教育生态是个多维、动态、平衡、发展的体系,西部农村英语教育生态环境是整个社会教育生态环境的子系统,这个系统的改善和优化将会促进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提供了现代信息传输技术构建起跨越空间的学习场所,增加了学习资源供给,并再造了教与学流程,使教育实现了跨地域、跨时空的转变,为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教育途径和教育环境,为西部农村小学的基础英语教育提供最适切有效的支持,助力于西部农村英语教育生态环境的重构。

“网络教学”和“远程支教”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教育手段和方法也需要在实践中变化和适应。研究其对农村英语教育生态的影响需相应的信息调查反馈以及数据收集,以保证其在教育生态构建中有效、有益、可行、可控,使其作为新型教育因子融入发展和完善本土教育生态系统。

除了生态构建,关于“远程支教”模式还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比如本土化远程课程内容的开发、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远程教学模式设计、网络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等等,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远程教学模式的推广,许多课题会在实践和总结中不断加以研究和探索。“远程支教”模式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和补偿西部农村教育生态环境,有助于西部农村小学英语基础教育的生态环境重构,从而构建与甘肃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猜你喜欢

支教远程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远程求助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远程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