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视角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三个英译本对比分析

2021-12-31章苏敏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原诗无题隐喻

章苏敏,郭 滨

(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与外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一、引言

隐喻无处不在。它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化,隐喻与诗歌紧密联系。意象是诗歌的一大特征,而对于意象,隐喻是不可或缺的,隐喻在诗词中一般可作为象征、双关的修辞手段出现[1]。在诗歌英译的过程中,一般是按照诗歌原文的字面意思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但诗歌所传达的并不仅是字面的意思,而有时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构成的画面表达作者的感情,所以翻译时,译者要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所蕴含的隐喻,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诗歌中的隐喻有效表现出来。本文运用隐喻理论对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英译本具体意象的翻译,译本是否表达原文意境与作者情感,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翻译效果,对古诗词的认知翻译和传播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隐喻与诗歌

人们对隐喻的最初认识是一种修辞现象,而后在语言学中发展成为一种认知现象。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无处不在,隐喻的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2]。他们将隐喻分成为三大类:一是结构性隐喻;二是方位性隐喻;三是本体性隐喻。从不同角度隐喻有不同的分类。隐喻存在于语言、行为和思想中,任何语言都是隐喻性的,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例如“钉子户”是像钉子一样坚硬的人家,“蛙泳”是像青蛙一样游泳,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的绿水青山就像金子和银子一样是宝贵的财富。隐喻是通过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本体与喻体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它们具有相似的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所表达的事物[3]。隐喻在诗歌中被普遍应用。在诗歌中,诗人运用隐喻传递内心感受,通过意象来创造意境、传达思想、表达感情[4]。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应该从隐喻的角度出发重视意象的翻译,结合中西文化差异,将诗歌的真正内涵有效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隐喻和翻译的结合研究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三、隐喻视角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三个英译本分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由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创作的一首至死不渝的爱情诗,其中蕴含了真切的情感,具有婉转美。诗人以丰富的文学素养与对意境的表现手段展现他的创造性。

本文以林健民、卓振英和许渊冲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三个译本中译者对意象的翻译,对原文的不同解读,分析译本是否传达原诗的意境、原诗的风格和诗人的内心情感。

An Untitled Poem(林健民译)

’Tis excitedly unbearable to meet as well as to depart,

Easterly wind weakens while all kinds of flowers faded;

Spring silkworm died after it ended fibre productions,

A candle turns to ashes when shedding of tears dries up;

Looking at morning mirror I worry my temple is changed.

Humming verse at night moonlight appeared to be chilly;

As the legendary Mount Penglai isn’t far from my place,

I asked the blue bird to convey you my kindest regards.

A Titleless Poem(卓振英译)

’Tis hard for us to meet,but separation’s harder still.

When breezes languish,fall and wither all the flowers will.

The silkworm ceases not to spin her thread before she’sdead;

Unless burnt to ashes endless tears a candle’ll shed.

At dawn the mirror may betray your dread of aging hair;

Reciting poems at night I feel the moon’s chill in the air.

As Mount Penglai is not very long a distance away,

The Blackbird may be kind enough to you frequent,I pray!

To One Unnamed(许渊冲译)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nd candles but when burned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

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

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 it’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 bird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丰富的隐喻表达诗人离别的痛苦和相思之情。首先标题“无题”蕴含隐喻,一代表诗人的情感,二代表诗人痛苦忧愁的程度。三位译者都用具体的概念表达了诗人抽象的情感,林译和卓译采用直译法,翻译成名词短语,重心在“poem”,分别用了“untitled”和“titleless”来修饰。情感色彩并未明确彰显。而许译“To One Unnamed”则具体指出了这首诗的目的性,写给某人,寄相思于某人,但又有含蓄、遮掩之感。

第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主要是描绘不幸的爱情和主人公对爱情的痛苦追求,其中两个“难”字象征相见困难和离别痛苦,林译为“excitedly unbearable”,用同一词修饰“meet”和“depart”,没有体现两个难的不同意义;卓译为“hard”和“harder”,区分了两个“难”字,并且有所比较;许译为“difficult”和“hard”,也有区别,但并未体现“难”的不同程度。“东风无力百花残”中“东风”是个汉语词汇,该意象内涵丰富。比如,东方刮来的风、天长路远,难以与亲人相见等等,在该诗句中它是温暖的春风,林译为“easterly wind”,许译为“the east wind”,都保留了原诗的意象,用“weaken, fade”和“weak, dead”体现了东风无力的特点,许译中“weak,revive”创造了东风无力不能复苏百花的景象。此诗句用东风未使百花开放而是百花凋谢表达天长路远,心恋的人难以相见。而卓译为“breeze”是不符的,因为“breeze”是微风的意思,没有体现东风,虽使用“languish”将东风拟人化,但并未能表现出“东风无力”。“fall and wither”真实再现花落的状态,但未体现唤醒之意。对于这一句诗句的翻译,林健民先生的译文有原诗的意象,但未表达相见的困难和离别的痛苦,不符合原诗的意境;卓振英先生的译文重复使用“hard”,表达“难”的不同程度,但形式与原诗不一致,未体现原诗意境;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保留了原诗的意象,表达了原文的意境,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是谐音,表示相思,这一句诗人用“春蚕”象征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像春蚕吐丝一样一直到死。“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灰”代表心碎,表达与对方离别的心碎,这一句诗人用“蜡炬”比喻自己的思念不止像蜡烛烧成灰蜡泪干了为止,此联寄情于具体的事物春蚕和蜡炬,一语双关,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眷念和离别的痛苦之情,将等待过程中内心复杂的情感具体化,有失望、痛苦、思念和追求,形象更加丰富。谐音和双关其实也是一种隐喻表达。这句诗中,林和卓的译文采用直译的方法只在形式上与原诗一致,表达了原诗的字面意思,虽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述中有“shed tears”表示痛苦之意,但只用“spring silkworm dead”“candle ash”事物的自然现象难以表达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与原诗的意境有一定差异;而许的译文中,使用了“lovesick heart”“silk”与“lovesick”谐音,具体地体现了对对方的相思之情,在原文的基础上表现诗歌的意境,明确译出诗中一语双关的含义,既在形式、音韵上与原诗一致,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形似意近,从而更能使读者理解。

颈联描绘了一幅女子照镜忧愁夜吟思念图,“晓镜但愁云鬓改”是女子清晨照镜子看到自己面目憔悴,表现她因思念之深而痛苦折磨,夜不能寐的愁苦,生动描写了女子的内心活动,“夜吟应觉月光寒”是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思念而夜不能眠,一想到就感觉夜晚孤独、月光寒冷,自己的心境也变得凄凉。“应”字是想到的语气,表示这是自己对对方的想象,也体现了她对对方的了解和想念。这句采用通感隐喻。视觉、听觉和触觉交融,愁、改、吟、寒,将孤独的夜晚,相思之苦溢于言表。林的译文中,这句诗的两个动词用法一致表示说话者是一个女子,而且用“temple is changed”和“moonlight appeared to be chilly”表示云鬓改和月光寒,只是在陈述这两个动作,表达不太恰当;卓的译文中,虽然有“your”,但说话者仍为一人,他用“your dread of aging hair”和“feel the moon’s chill in the air”表示的是一个人感觉月光的阴冷,而不是担忧害怕对方的头发表白,与原诗的意义不符;而许的译文中有“I”和“you”两个人,想到你感觉心冷痛苦,乃至我看到自己的头发都已变白,他用“hair turns grey”和“feel cold”更贴切原诗的意境,体现了自己更加思念对方,更加渴望对爱情的追求。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运用典故“蓬山”和“青鸟”比喻对方居住的处所和恋人间传递的使者,通过具体事物希望与对方相见,而不再需要忍受离别的痛苦,虽然知道希望渺茫,但是痛苦的等待和思念还在继续,这句诗表明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把握“青鸟”和“蓬山”的隐喻涵义对于此句的正确翻译尤为重要。林翻译成“Mount Penglai”和“blue bird”,蓬山用的音译,若不加注解释,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此山表达的隐喻意义,单纯音译与意境不符。“blue bird”是西方传说中的鸟,翻译很贴切,但这一句整体只陈述青鸟帮我传递消息,未体现我迫切希望的心情;卓翻译成“Mount Penglai”和“Blackbird”,也是用的音译,“blackbird”不符合西方的文化,读者理解会有偏差,整句诗与原诗不符,但“frequent”和“pray”表现了女子抱有渺茫希望的感情;许翻译为“three fairy mountains”和“blue bird”,“three fairy mountains”是西方的仙境,翻译对原诗的含义作出了正确的理解,而且“on the height”体现蓬山在高处无路可去,只能青鸟替我探看你与前一句意境相连,感叹句式表达我的感情,更容易使目的语读者理解诗句。

对《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三个英译本分析表明诗歌翻译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准确,正确把握诗歌中意象隐喻意义,发挥译者的主观创造性,运用中英语言的差异,既译出汉语诗歌意象的模糊美,又表达译语体现的逻辑美,实现诗歌意象翻译的差异对等[5]。隐喻视角下翻译诗歌,这一认知途径使读者更易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结语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唐诗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也是一种诗歌的评价方式,诗歌中运用意象表现其隐喻意义,从而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隐喻与诗歌翻译密切联系,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原文的语言,又要符合读者的理解,将诗人的内心感情传递给读者,使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诗歌翻译首先要传达出原作的形式、韵律,准确地翻译意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同时,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原文的基础上再创造翻译,读者能够理解原文,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隐喻在诗歌翻译中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准确地转译为目的语,因此,关于隐喻与诗歌翻译的研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跨文化融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原诗无题隐喻
峨眉山月歌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改诗为文三步走
无题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