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2021-12-31段宏波

中国科技财富 2021年9期
关键词:达峰过渡期双碳

文/段宏波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

8月25日是2021年全国低碳日,今年主题是“低碳生活,绿建未来”,这与当下社会各界正在努力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高度一致,公众在探索如何才能实现低碳生活之时,对“双碳”目标离我们到底有多远的好奇也与日俱增。

所谓“碳达峰”,是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下降;“碳中和”则是指到2060年,国家利用自然碳汇或人为碳去除技术应用等抵消掉当年总的排放量,使之实现正负平衡,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排放不仅指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氢氟化物等所有非碳温室气体。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我们需要全国一盘棋从根本和源头上作出部署,明确加快优化产业布局、调整能源结构,从战略角度有序推进节能降碳等。因此,当前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从制度上保障退煤进程的平稳进行;加快全国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能消能效双控制度。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展国土增绿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碳达峰可视为碳中和的先期目标,碳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就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的碳中和。与发达国家40-60年的碳达峰-碳中和过渡期相比,我国的过渡期仅为30年,这意味着达峰以后的平台期要大幅缩短,给社会经济系统带来的冲击也更大。因此,当务之急是有效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推进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随后提出碳达峰-碳中和过渡期的中期目标,借此将碳排放推入下降的快车道,这是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

具体而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主要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控制煤电、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扩张来降低单位GDP能耗,继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我们的研究表明,碳中和目标与《巴黎协定》1.5摄氏度温控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后者要求205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下降30%左右,化石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下降73.9%。

我们要从颠覆式的视角来看待和推动“双碳”目标下的碳减排,因此,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转型势在必行。从“十四五”开始,要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的反弹,最好能够实现煤炭消费零增长,到“十四五”末揭开煤电逐步退役的序幕。尽管总体上看我国煤电厂剩余的技术生命周期较长,普遍在20年左右,但其运营已接近了盈亏平衡点,未来碳价手段的有效利用,可大幅降低大规模退煤带来的潜在资产搁浅风险。研究显示,在当前50元/吨二氧化碳价格水平下,若未来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则剩余电厂生命周期可平均缩短5.43年。因此,完善碳市场建设对经济退煤和低碳能源结构转型均具有重要意义。

为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应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支撑终端应用的大规模电气化需求。此外,碳捕获与封存等低碳或负碳技术的发展也应充分重视,其在碳中和目标达成中的贡献最高可达到20%。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每个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差异,区别化区域达峰时间。总体上看,一些东部发达省市,经济转型比较领先,碳定价下的退煤风险相对较小,有条件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此外,部分西部地区,其可再生能源条件好,有较丰富的水力、风力、太阳能发电资源,能源结构调整灵活性较高,也有条件先期实现碳达峰。

猜你喜欢

达峰过渡期双碳
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迎接人口“达峰”
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的协同治理路径
基于统计学的中国典型大城市CO2排放达峰研究
英媒称英国欲延长脱欧过渡期至2020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