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高校学报现状分析与思考

2021-12-30赵冬艳

甘肃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数据统计现状分析学术期刊

赵冬艳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国际知名期刊的对国内学术市场强势进入以及量化评价在教学科研中的比重升高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使得高校学报尤其是综合性学报的稿源质量下降,造成了高校学报地位的边缘化和高校学报编辑人的焦虑。高校学报作为一种科技期刊,受众较窄,一般来说,高校学报的作者群也为其读者群,通过对甘肃省所有高校学报的刊物级别、近5年来总刊稿量、刊稿单位等来展示各个学报的稿源变化,思考综合性学报平台级别低的根本原因及出路,有助于促进综合性高校学报的质量提升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甘肃高校;学术期刊;数据统计;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1—0102—03

学术期刊作为展现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其主要功能在于学术思想的交流和学术成果的传播。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的平台。根据国家出版总署《关于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1],在世纪之交,高校学报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扩容,基本形成了“一校一刊”或“一文一理”各一种的综合性学报发展模式,刊名冠以学校全称。《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出版学报的高等学校,建立学报编辑部[2],从而使得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的一个行政部门,独立存在或隶属于科技处等,与学校的定位、发展、管理紧密相连,更多倾向于本校科研成果的展示窗口。虽然高校学报也曾经为高校的学科建设的创立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冲击、国际学术期刊的强势进入、量化评价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中比重逐渐增大等各方面问题,高校学报编辑人虽然也做了种种努力,但仍面临稿源质量下降、优质稿源约稿越来越难,尤其是对于综合性学报,高校对学报的定位如仅仅限于為了解决学校教师学生的发稿问题,把学报看作本校科研成果展示的园地,而忽视了它的传播功能,违背了学术传播规律,那么综合性学报的边缘化似乎就成了难以遏制之势。通常,国内的期刊论文评价体系多以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基金论文比、引用期刊数、被引半衰期、被引期刊数和他引总引比等指标进行计量评价[3]。

通过近几年的编辑工作发现,近年来优质校外稿件来稿量降低,校内稿件外流严重,主动性约稿可能受制于期刊平台较低等各方面原因,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使得编辑工作越发焦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编辑部也做出了多种努力。本文经过对比甘肃省内的高校学报的刊文量及作者单位等非定量评价指标进行统计,旨在思考综合性学报级别低,传播功能弱的问题所在,进而为以后的编辑工作提供些许指导。

一、甘肃高校学报基本情况

甘肃省现在共有36种由普通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入围核心库的高校主办期刊11种,主要集中于“双一流”高校和具有两种期刊以上高校,且具有如下特点:(1)学校层次越高,主办学术期刊种类越多,主办的期刊被中文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机会越大。在对37种高校主办期刊的统计中发现,甘肃唯一的双一流高校“兰州大学”共主办9种期刊(有3种期刊被北大中文核心数据库收录),占高校主办期刊总数的24.3%。17所地方普通高校,共主办期刊26种(有8种被北大中文核心数据库收录)。主办两种以上期刊的高校6所,主办一种期刊的高校7所,还有一种期刊(甘肃高师学报)由4所师范类本专科院校主办。而14所高职院校主办期刊的高校共2所,每所高职院校主办一种期刊。甘肃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占所有期刊总数的27.8%,其中高校主办期刊的核心期刊占到总核心期刊数的35.7%,冠有高校学报字样的期刊为22所,占到甘肃期刊总数的16.5%。(2)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主办两种以上期刊的高校,且进入核心期刊的自然科学版学术期刊均为高校学报。11种核心期刊有10种期刊的主办单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刊号,这类地方高校的学报大多采用“一文一理一刊号”的形式,可以看出,期刊专业化程度越高,大多发展越好。(3)5种文理混合的综合类期刊都冠有“学报”字样,以高校学报为主,大多“级别”不高,综合版期刊无一入围核心期刊库。

二、刊文情况

因为进入核心期刊的自然科学版学术期刊均为高校学报,所以本文选取了出版周期均为双月刊的不同层次高校、不同级别的五种自然科学版的高校学报进行刊文量、内部稿件占比等数据统计(由于2020年知网有些数据不全面,所以列出了2015~2019年统计数据),如表1~3所列。

结合表1~3中数据可以看出:(1)在5种列于统计的高校中,2015~2019年中,年来稿总数基本逐年减少,这与期刊社或者编辑部有意减少期刊刊稿总量,增加稿件页码,从而提高期刊的稿件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有很大关系。(2)在高校学报所刊发论文中,校内稿件占有很大比例,这和高校本身拥有众多的科研人员,稿源方面以校内教师和研究生论文为主,而且从所调研学报的栏目设置中可以看出,高校学报栏目的设置大多从本校特色学科出发,以本校特色学科为主,自然科学类学报基本涵盖了学校所有的理工学科论文,而综合类期刊涵盖的论文文理混杂,从而导致高校学报的栏目设置在以本校特色学科为主的基础上,又具有“千篇一面”的特点,专业性不强,更多注重发挥本校学术成果的展示作用,而在传播功能上有所忽略。在中国知网上进行“出版物检索”后,逐一对表中几种学报的作者单位进行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作为“双一流”高校的兰州大学主办的兰州大学学报刊登的论文作者除了来自本校外,大多来自“211”“985”等重点高校,而普通地方高校主办的学报所刊登论文的作者大多来自“二本”院校,这也是高校学报传播范围的侧面反映。

三、现状分析

科技期刊最基本的功能是传播科技信息,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作为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功能也应以报道科技成果,传播科技信息为主。但是通过对甘肃高校学报所刊论文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具有如下问题:

1.由于高校学报有其自身的特点,受高校管理,刊登的科技论文“受众”范围较小,读者和作者圈具有很大的重叠性,作者群同时也为读者群。而当前的期刊评价体系更注重期刊的影响力评价,而作者群范围是否广泛也是高校学报传播范围的一种重要体现。甘肃高校学报受制于“一校一刊”或者“一校一综合”格局的影响,大多数学报的宗旨都是集中本校力量办好自己的刊物,以满足本校师生的发稿要求,稿源内向型的单一展示功能造成工程的公共平台属性丢失,学报刊登论文大多以本校教职工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论文为主,更加注重本校科研成果的展示,校外稿件占比较低。而且地方普通高校学报校内稿件占比逐年升高,校外来稿质量的降低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也有些学报的管理上更加注重校内稿件的发表)。

2.在甘肅高校主办的自然科学版和综合版学报中,无一个被EI期刊数据库收录,学报栏目设置为理工科综合版或者文理混合版,特色优势不明显,专业性不强,竞争力稍差。相对于理工科综合版,文理混合综合版的学报无一被核心期刊收录,究其根本原因,可能还是由于所刊栏目过于混杂,学科拼盘式的综合性同构造成的学科体系脱节、学报布局的分散和结构趋同造成的期刊体系缺失等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报声誉的下降,造成的结果就是学报平台的降低[4]。

3.作者群越来越年轻化,这可能也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学报面临的问题。通过和本单位科研处联系,得到的近5年论文统计结果发现,本校科研工作者在国外SCI期刊发文量逐年升高,对应的结果是学报来稿质量逐年降低,目前高校当前的评价体系,造成校内优秀教师这些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学术专家”的稿件更加青睐与国外优秀的SCI、EI平台[5]。而与优质稿件的外流相对应的结果是校内青年工作者“博、硕研究生”论文的增加,这些青年工作者虽然也不乏佼佼者,但是由于缺乏写作经验,“导师”又因为各种原因疏于对稿件的审查,造成了专家审稿成本、编辑编校工作和编辑部成本的增加,这也使得编辑工作越来越感到焦虑[6]。

4.目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期刊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得科研成果展示的平台增多,使得高校学报在竞争中的优势降低。虽然在高校这个科研工作者众多的环境中,来稿量有着天然的优势,来稿量减少不明显,但优秀稿件的逐年减少可能也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学报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造成了目前影响力偏弱局面的形成。

四、对策思考

针对目前不少地方高校学报面临的“自留地”问题,即优秀稿源流失严重,学报往往成为研究生发文的阵地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学报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要明确自身定位,突出特色化、专业性优势,找准发展发向。不能简单地把学报定位成校内教师研究成果展示的平台和研究生培养的阵营,要依据学校特色,设置特色栏目,积极筹划,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并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加强和作者、读者的联系,打造特色专栏,以适应读者的需求。

第二,加强高校间、校企间的联系与合作,集群发展,改变学报“全、小、散、弱”的局面。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指出,以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合作,促进产学协同发展,聚合优质资源,创新传播机制,提升科技期刊规模化、集约化办刊水平,推进科技期刊集团化建设,搭建新型传播平台,有效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7]。高校学报所刊论文大多以本校基础研究型论文为主,在目前“产、学、研”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应增加高校间的联系与合作,适当增大企业中工程创新类论文的比例,开发创新类的专栏,融合区域化集群发展优势,增加学报竞争力和传播力。

第三,打造主动性强、有活力、知识型学者化的编辑队伍,更好地适应学报的发展。近年来,学报来稿论文跨学科性越来越强,这就需要编辑不断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再能拥有“慧眼识珠”的眼力,学报编辑目前以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要继续在本专业上进行科学研究,及时了解学术中的前沿动态,做到不仅具有编辑理论知识,还要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做好组稿和约稿工作。高校编辑也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发邮件”“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及时和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开展联系,进行约稿,增加学报的优秀稿件。

第四,针对作者群越来越年轻化的问题,就要求编辑工作“做细做精”,编辑一定要对平时来稿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积累,经常更新投稿系统中的文稿模板,把模板做得细致,使得作者在投稿前对学报稿件的要求了然于胸,让每一个流程的稿件修改有的放矢,从而节省不必要的工作流程,避免在稿件中重复出现格式方面和常识性错误,减少审稿专家和编辑的工作成本,把编辑工作从“格式的校对员”中解脱出来,转向“审稿、约稿”的日常工作中,使编辑工作变得更高效,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报稿件的质量。

总之,目前高校学报“一校一刊”的格局使得高校学报在期刊的竞争中越来越“边缘化”,如何打破这种格局是所有编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编辑部只有适应期刊发展形势,整合优秀资源,集群发展,加强校际间、期刊间的合作,扩大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才能使高校学报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建立高校学堡垒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EB/OL].(1998-02-13)http://www.hdxb.hqu.edu.cn/docs/zcfg/details.aspxdocumen? tid=212.

[2]高校学报管理办法[EB/OL].(1998-04-01)http://old.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1/200407/1049.html.

[3]朱剑.量化指标:学术期刊不能承受之轻——评《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3,28(01):30-47.

[4]朱剑.从扭曲到重构:四十年来高等教育与高校学术期刊关系的演变[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4):1-11.

[5]王晓枫.“SCI至上”背景下非核心普通学报的生存与发展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12):82-84.

[6]任蕾.“走出去”背景下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研究[J].新闻传播,2020(22):77-78.

[7]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2019-08-09).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9-08/19/c_ 138320888.htm.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数据统计现状分析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大数据与大数据经济学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