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地办学艺术类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调查研究

2021-12-30高军德乌恩夫

甘肃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

高军德 乌恩夫

【摘要】异地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式存在其独特性,与艺术类专业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异地办学艺术类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也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异地办学艺术类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系统化、实践化、创新化和特色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对策,对于异地办学艺术类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异地办学;艺术类院校;职业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1—0065—04

当前,高校普遍引入职业生涯教育,旨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职业生涯意识,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成为实现大学生科学、理性、有效就业的必要手段。职业生涯教育通过生涯课程、职业咨询和实习实践等方式实现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职业选择决策,培养个体职业素养,科学规划职业发展,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一、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

早在1971年,美国MarLand博士提出了“生涯教育”理念[1]。职业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既是一种综合性活动,又有一般教育活动特点,是通过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技能,促进其参与生涯规划活动,发展职业能力,最终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包括课程、指导咨询和实践活动体系[2]。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带动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职业指导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特征来更新个人职业观念、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活动。1909年,Parsons在《职业选择》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使职业指导理论成为体系。二战后,得益于实验心理学科快速发展,职业咨询有了科学理论支持和程序操作指导,通过借鉴精神分析、心理感知觉发展理论,使用意志、情感、认知、行为的方法系统干预,提升个人生涯满意程度,最终实现职业发展和个体成长。早期在学校开展职业咨询的代表性国家有德国、日本、瑞士、美国。特别是美国的高校普遍提供职业生涯服务,职业教育机构人员具有职业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等特点,所有的辅导人员都要求持证上岗,保证了服务质量。美国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职业咨询与指导贯穿起来,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指导理论实践体系。20世纪60年代,明尼苏达大学Davis等提出工作适应论,认为基于组织和个人满意度的职后适应问题应予关注,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指导理论。直到1991年,Gary Peterson等强调个体持续学习、應用信息和元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简称CIP),使得职业指导理论与社会进步同步发展。1916年,著名学者周诒春尝试借鉴心理测试来干预职业选择,提出了我国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体系,十多年后出现了上海职业指导所这样的职业指导实践机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家在就业领域实行统包统配,职业指导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后,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生涯教育的社会意义逐渐凸显,自2008起《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成为高校的必修课,形成了课程为主导、咨询为补充、实习为载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比较而言,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总体滞后,表现在职业生涯教育没有引起社会和学校的足够重视,学校教育中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职业生涯教育手段方法单一、本土化理论探索较少、专业化的职业咨询体系起步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低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资源浪费,难以人尽其才。

二、艺术类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

艺术类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与普通院校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在个性品质上,艺术类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但规则意识弱,同时,他们因较早地接触社会活动,对新事物有较高敏感度,创造性与开拓性强;在学科设置上,部分艺术类院校重专业训练,轻理论学习,重专业实践锻炼,轻职业生涯导向,导致其职业能力素养结构失衡,妨碍了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就业特点上,统计显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行业不断拓宽,从对口专业延伸到艺术相关行业,再到新兴的传媒、展示、商务领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跨界就业特点,体现在就业地域的选择性、就业行业的相对集中性、就业选择的自由性和职业的流动性[3]。

三、异地办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

高校异地办学指高校在已有的校区(或称本部、主校区)所在的地区之外的区域新建校区或下属学院,利用高校的学科资源和办学品牌,将高校智力优势与地方社会资源的结合,实现高校自身的质、量方面的发展,为办学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科技支持的教育服务[4]。大学异地办学的起因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主动发起,邀请知名高校来办学,以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和层次,为本地培养优秀人才,占领技术研发高地和知识经济及文化传播中心。通过在拥有某方面资源优势的地区设立分校,高校延伸办学空间,抢占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地区经济、文化、环境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科内涵,异地办学的分校成为总校的窗口或桥梁,与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本文中异地办学的案例学院距离校本部千余公里,较远的距离决定了学院在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历史背景、高等教育氛围、个人心理结构等方面与校本部和东部沿海城市异地办学的高校有较大差异,学生就业压力大,急切需要系统的生涯教育。为此,学院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培养职业能力素质,将职业生涯课程、咨询、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建设了具有丰富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学师资团队、以成功创业、就业的校友为补充的职业咨询团队和以管理理论深厚的学者为主体的职业指导顾问团队,谋求形成团队合力,给学生灌输职业生涯理念,指导就业实践;搭建了莫高窟志愿讲解员教学实践、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志愿者服务和敦煌文化主题展览展演三个平台,利用平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开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发等实践项目,为在实践中增强职业胜任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学院职业生涯教育的案例调查

为准确了解该艺术类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真实情况,揭示问题,寻求对策,实施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对象及工具

本研究采取调查问卷方式对该学院美术、动画、舞蹈和旅游管理4个专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发放问卷315份,回收分析有效问卷277份。为提高调查的效度,先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及现状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随机选取20名学生进行试调查,然后在被调查者反馈的基础上改编问卷,内容涉及职业生涯困惑、喜欢的咨询形式、信赖的咨询对象、需要的咨询信息、实践中职业能力提升等6个方面的信息。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问卷采取5级量表,要求学生按照自己情况的程度选择,对当前该学院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困惑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由表1可知,对求职程序技巧了解不充分(此项平均分为3.71,下同)、不了解就业政策(3.55)、无法及时获取足够的就业信息(3.45)是被调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困惑中最突出的客观困难。这说明该院职业生涯教育欠缺,不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学生需要的信息,而学院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并指导学生提高求职技巧和职业意识。就业能力不充分(3.25)、对自我兴趣性格及职业倾向不了解(3.25)和不知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3.05)是学生职业困惑中占比较大的三个个体主观因素。按照萨伯(1950)提出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属于探索期(15-24岁),要从多种机会中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并在所选的领域中开始起步[5]。但由于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职业生涯教育严重缺失,中学阶段并未完成成长期(0-14岁)的任务,结果相当一部分学生盲目填报高考志愿,从而使大学四年的“过渡期”缺乏恒定的职业目标与职业意识,导致对自我职业兴趣、技能及性格认识模糊,职业定位不清。表2显示大学生最信赖的咨询对象依次是老师(选择该项人数比例为80%,下同)、家长亲人(68%)和就业指导中心(37%),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异地办学过程中,由于地理空间大、师生心理空间较小,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较强。传统的人脉关系也是学生求职就业的主要参考渠道。此外,就业指导中心掌握着丰富的就业信息,能为学生提供科学、权威的指导。

从表3可知,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的信息(选择该项人数比例为67%,下同)、职业兴趣及职业倾向等测定(66%)和相关行业信息(47%)是学生们最希望获得的咨询信息。通过心理测评,完成自我探索与认识及潜在的职业倾向是学生的内在需求,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职业适应性,确定职业范围。表4显示出大学生最喜欢的职业生涯教育形式是社会教学实践活动(56%)及课余兼职(43%),说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环节认可度高。大学生通过身历其境,能客观地认知职业,对自己的潜在的职业选择有真切的体验。一对一职业咨询(44%)具有针对性和隐私性强特点,成为学生比较喜欢的职业生涯教育形式。参加职业生涯课程和講座是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也受到大家普遍关注。可见,丰富、多元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形式是吸引学生参与的前提条件,也是职业生涯取得实效的国际经验[6]。其中,设置实践环节尤为重要,这样的结果和研究者陈新(2009)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如表5所示,直接参加地方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的学生最多,分别达到44%,32%和30%。这是因为敦煌市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人才缺口大,该学院设置实践课程比例较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多。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提出了综合化和结构化的高要求,适宜于某个行业的结构化能力和广博的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选择员工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职业素质也是用人单位看重的因素。如表6所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认为自己沟通交流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规划能力提高的学生分别占51%、24%、20%,而认为自己舞蹈表演编创能力、美术素描造型能力、旅游管理服务能力、动画绘制制作能力提高的学生分别占30%、8%、5%、3%,这说明学生在实践中的职业素养提高明显快于专业能力。这是因为学生接触到的社会实践教学多以重复解说,简单表演和复制临摹为内容,能有效提高知识技巧的熟练度,却无法激发专业创造力。令人欣慰的是由于在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敦煌历史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调查结论

调查发现该院艺术类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得到较多的实践机会,且与专业匹配性较高,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职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但学院的职业生涯教育系统性、针对性不足,缺乏相配套的职业咨询、职业测评工具以及职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外部支持,专业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少,且专业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自我概念模糊,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弱等问题[7]。

五、思路及对策

知识多元更新、能力细化延展、素质全面兼合是知识经济对人才的根本标准。要实现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需要充分发挥艺术专业技能优势和办学地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广阔发展机会,实施系统化、实践化、创新化和特色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做好以下几点:

(一)开展系统化的职业生涯教育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教授Swain提出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包括通过自我评定、心理测量等途径了解的个体内在特质(职业兴趣、能力倾向、价值观)和通过讲座、实地参观、收集职业资料等渠道认知职业世界。异地办学高校无法获得的校本部的成熟的生涯教育的系统资源支持,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弱。应从入校就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方案,有步骤地实施,引导学生“知己(自身特质)知彼(职业需求)”,科学选择个体的职业发展道路[8],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明确个人职业兴趣、性格类型,澄清职业价值观。著名的生涯理论家Holland(1971)提出职业选择是人格的一种表现,受不同的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个体会形成不同的人格导向特征,完成职业生涯决策是个体人格导向在职业世界中的表现。在教学中应重视使用“兴趣岛”游戏和职业索引来评估人职适配度,以提高个体日后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正确地认识技能能帮助个体摆脱对能力的狭隘认识、树立自信心、增加在求职和工作中胜出的机率[9];探索行为动机,澄清职业价值观可提升职业选择的针对性和合理性。第二阶段,准确掌握政策,收集丰富的职业信息,认识个人与职业世界的关系。择业行为应以就业政策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政策导向和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择业方向和可利用政策性优势。第三阶段,整合职业资源,培养决策能力,进行生涯决策。职业决策是要学生准确地分析自我个性特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和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兼顾社会和个体需求,实现个体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主要困难是自我认识不充分或职业定位不明确[10]。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大学生都要面临求职岗位层级下移的过程,要克服依赖、犹豫等不良心理,根据市场供求形式调整就业预期,整合已有的信息,进行科學的职业决策。第四阶段,明确生涯目标,分类推进职业准备培训。开展就业资源、创业资源评估测验,结合生涯决策平衡单明确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分类培训计划。对于依靠专业技能求职的学生,开展面试技巧等求职技能训练,指导准备能充分展示个人专业水平的求职材料、签订劳动合同;对于准备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学生,指导其广泛地涉及各方面知识,组织师资开展行政管理能力的教学和培训;对于有志进一步求学深造的学生,要引导及早准备学业、学术和外语条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学术素养;对于准备创业的学生,动员积极其参与SYB创业课程以提高其创业能力,组织其参加创业大赛,力争获得孵化场地、启动资金的支持。

上述四个阶段应成为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在不断深入了解自身和职业需求的过程中调整职业目标,进行最佳决策,这也符合引导咨询对象深化自我认识、探索工作世界、澄清职业选择、完成生涯决策、实现职业发展的科学顺序。

(二)在实践中培养职业素质能力

在产业快速融合背景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感知、顺应培养、完善适应产业发展的个体综合的职业素质。首先,开足实践课程。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输入和输出,扩展大学生职业知识的视野,提升个体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其次,提供良好的专业实习。学生可以真实地参与职业活动,了解职业岗位的真实信息,为职业选择提供有益参考[11]。最后,促动学生参加重大节庆服务、文博讲解和文化展示等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敦煌文化的认知和认同,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为大学生个体顺利就业以及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的实现提供帮助。

(三)以创业教育引领职业生涯教育

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应包括职业规划,信息、心理咨询,职业决策能力培养,创业素质培养[12]。积极利用艺术类学生专业技能突出、社会需求大的优势,为其创业做好理念、认识和能力准备。面向区域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双创人才,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设置综合化、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开展跨学科的创业课程,将创业理念融入到不同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之处,打通创业课程的宽广途径。其次,创业教育内容要精准细致。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创业教育课程应涉及创业思想、项目设立、融资管理等诸多方面,要通过模拟创业、角色体验、个案分析等方法扎实地掌握创业的知识和技能。最后,推动创业实践。引导大学生参与创业成功人物访谈、创业项目大赛、沙盘模拟创业、对接风投基金都能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利用好区域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积极条件。

(四)凸显职业生涯教育的地方文化特色

异地办学高校都非常重视突出地方文化和培养特色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特色学科职业化的趋势明显。高校应以产业发展趋势和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细分不同市场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培养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针对行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意愿调整职业生涯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配备专业师资,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涯发展的基础。根据学科专业与地方艺术文化的内在联系,将地方文化与艺术专业深度融合,积极参与文化产业技术革新,打造专业特色。在完成专业学习基础上,应根据个体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将地方文化艺术元素渗透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研学、旅游、环保创新创业活动中,增进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地方文化情怀,增添生活乐趣。在此基础上,开展国内外校际文化艺术交流,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拓展国际视野。引导学生从地方图书馆、大众传播媒介等社会资源中获取地方文化领域的就业信息,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关注地方文化发展带来的创业和就业机会,锻炼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

六、结语

总之,面对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从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充分利用异地办学地的优势资源,将艺术专业深植于办学地文化艺术特色中,实施系统化、实践化、创新化和特色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是满足社会、高校与学生共同诉求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实践导向和价值引领意义。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指导编写组.大学生就业指导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崔杰.论就业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9(8):65-67.

[3]李曦明.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4(S1):224-227.

[4]邢志杰.中国大学异地办学的发展与问题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5(3):104-108.

[5]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

[6]房欲飞.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大学教育.2014(4):104-110.

[7]陈蕊.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59-160.

[8]阳浙江,唐建华.高校职业咨询需求调查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03):67-70.

[9]中职业技能测评[EB/OL].http://www.beisin.careersky.org.

[10]黄巧荣.高校学生职业咨询工作发展探析[J].就业指导,2010(3):77-80.

[11]吴道槐,刘康.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265.

[12]方翰青.我国职业咨询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14-19.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培育大学生敦煌文化自信的社会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669)

编辑:魏麟懿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7选3”选考模式下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调查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进行中学地理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德育实效性探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职业发展意向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
企业管理视角下中职校职业生涯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