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工匠精神的生成机制及其实现路径探析

2021-12-30王华生姚金光

科学咨询 2021年2期
关键词:医学生工匠道德

赵 丹 王华生 姚金光

(右江民族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工匠精神是人类劳动实践过程中特有的价值现象,是劳动实践者的职业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明确要求。[1]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更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特别是医学专业,其特性更加突出了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因此,从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本质出发,探究面向实践的工匠精神生成机制,对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是大自然孕育的“艺术品”,医生是修复生命的“工匠”,内蕴“大医精诚”的工匠精神是医生基本的道德操守和职业规范。[2]对当今医学生工匠精神的阐释,在基于传统理解之上,更要结合时代发展解读其中孕育的新内涵。当代医学生工匠精神不仅指传统的“德艺双馨”,更体现了“重视人的生命和灵魂,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3]“敢为人先、求新求变”的改革创新精神,“应对风险挑战,敢于承担民族国家责任”的担当精神。因此,医学生工匠精神的生成,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

一、内在动力生成机制的实现

个体自身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就是来源于自身内在的觉醒,只有医学生自身主体性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工匠精神的认同、内化、践行和发扬。内在动力生成机制的实现主要通过个体观念动力、情感动力、意志动力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其一,高尚道德素质养成是观念动力。道德对个体思想有着巨大的调节作用,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深刻影响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医学生来说,高尚的道德是精研医术的基础和动力,是自觉生成工匠精神的内在驱动。因此,应以个体道德觉醒为基础,促进医学生将外在道德规则转化为内在道德力量,认识到精湛医术的重要性和工匠精神的价值,并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终生追寻,进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使之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体认道德关系,坚定自己的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更好地将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同时,医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可以促使其充分发挥个体道德的影响力,形成良好的校园以及社会风气,良好风气的形成又能够使个人道德浸润其中并得到巩固和提高,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其二,生命关怀的情感融合是情感动力。生命关怀的本质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医学生从业后面对的对象是患者,是鲜活生命,这就要求医学生对职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不仅要从身体方面对患者给予关怀,更要从心灵层面给予关怀。首先,在身体关怀方面用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行打磨提升,积极上进,在专业领域持续超越自我,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减轻患者病痛,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其次,在心灵关怀层面,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更加全面地理解职业的性质、体认社会道德关系,从而形成深刻的敬畏生命与灵魂的感情认知,同时着眼于个体的生命健康和人类的健康发展,用社会性思维提升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实践体会。

其三,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是意志动力。工匠精神不仅是指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也包含对自然事物、社会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不断深入探索、理解,并在对本质规律的把握中提升认知,端正人生态度。一方面,工匠精神要与科学技术融合,精湛的医术是医生济世救人的保障和能力,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可以促进科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思维以及技术进一步创新。对自身专业能力精益求精的要求,促进医学生技术能力持续精进,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工匠精神要与人文精神融合,科学和社会规律的研究运用需要人文精神的思想支撑,从人文视角出发能够打破单一的理性、经验性立场,给予社会、科技、自然价值和灵魂,对于事物和世界的规律理解掌握有促进作用,让医学生能用更宽阔的思维和认知达成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二、教育引导机制的实现

高校教育作为医学生工匠精神生成的主渠道,其作用不可替代,它主要从课程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校园文化氛围影响几个方面共同促成学生工匠精神的生成。

其一,课程教育全覆盖是基础。高等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在主责主业中加以明确,通过教育主阵地深入开展,其中课程建设至关重要。[5]首先,优化课程公共课程设置,在公共课中结合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突出工匠精神的重要地位,利用公共课程优势深入体现工匠精神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将工匠精神全方位融入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职业理想、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培养中,激发学生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创新精神和担当精神。其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严格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理念,用“大医精诚”的思想引导学生,整体方向与公共课教育理念相辅相成,让学生受到全程的、连贯的工匠精神教育。

其二,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是过程。医学生工匠精神的生成不仅源于课堂教育也源于实践。首先,对在校学生,利用实践教学打造有利于工匠精神生成的实践环境和氛围,让医学生以理论为指导,实践为载体,从现实情境中体会专业精益求精的需求,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感受爱岗敬业的精神,从实践过程中思考具备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其次,对实习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协同育人,可以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制定高标准的、严格的考核指标,从知识技能、综合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对医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例如:通过各种技能比赛、测评考核等督促医学生“精于工”,利用制度进行约束,促进医学生的医疗行为规范,形成“匠于心”,将敬业程度,学习态度、服务患者的态度等纳入考核范围,引导学生“品于行”。

其三,校园工匠精神文化氛围是条件。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是一个整体的环境,在实施课堂引导之余,学校也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积极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首先,应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挑选体现工匠精神的案例,特别是医学专业相关的案例,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网络、自媒体等各种宣传渠道对工匠精神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宣传和介绍,让学生通过留言、发表网络评论等方式参与其中,耳濡目染,切实被工匠精神感染。其次,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工匠精神的专题讲座和宣讲、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分享交流、邀请工匠精神楷模进校园,开展“寻找身边的工匠精神”等一系列活动,让工匠精神从思想神坛走到学生生活中,让学生从鲜活的例子中真实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让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厚植,在学生思想中常驻。

三、文化熏陶机制

社会文化构成了医学生工匠精神生成的背景环境,主要从文化积淀、文化认同、文化铸造几个方面对工匠精神生成产生影响。

其一,文化积淀是根本。文化不仅代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也是精神衍生的土壤,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就为医学生工匠精神的生成提供了环境和条件。医学生对工匠精神最初的认知源于社会文化,对工匠精神的学习和实践以社会文化为支撑,文化积淀不仅让医学生浸润在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中,同时也用社会文化的发展无形地证明了工匠精神的价值正确性和存在必然性,肯定了其积极、有利的作用,引导并规范着社会物质、精神、制度的走向,让医学生在社会发展中能够获取正向指引和约束规范,将工匠精神作为崇高追求坚守发扬。

其二,文化认同是核心。文化只有被认同才能在社会中厚植、传承和发扬,医学生工匠精神的生成也是如此。当前,社会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例如: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疏离,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等,文化激荡的复杂情况让文化认同成为了精神生成至关重要的核心,因此,医学生只有立足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辩证观点对待外来文化,才能深刻理解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精业、敬业、奉献、创新等优秀文化品质,理解经过实践的检验,工匠精神被证实是正确的,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也是被社会大众所推崇的,最终促进工匠精神的主动生成、完善和发扬。

其三,价值引领是指向。国家和社会要向前发展,必须以一种重要的价值观作为主导,引领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引领我国向前发展的精神旗帜,统摄和支配着社会思想建设的总方向,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目标和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价值理念、追求、目标与工匠精神高度一致,特别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处处都彰显着工匠精神的品质,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势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实践证明。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有利于医学生受到工匠精神的感染,增强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主动生成工匠精神。

综上,医学生工匠精神生成机制由内在动力生成机制、教育引导机制和文化熏陶机制构成,三种机制根据其自身特点,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在医学生工匠精神的生成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发掘三种机制各自的属性、特点,探寻正确的实现路径,才能有效促进医学生工匠精神的顺利生成。

猜你喜欢

医学生工匠道德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