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学科服务助力学科建设

2021-12-29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9期
关键词:馆员双一流一流

陈 敏

(武汉轻工大学 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23)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8年8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在2008年,全国有76.85%的“211”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学科服务[1]。截至2017年,中南六省区12所“211”高校图书馆中几乎全部开展了学科服务[2]。随着国家“双一流”战略全面开展,图书馆主动对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服务成为助力学科学校建设的途径之一。图书馆近几年创新服务模式的工作之一就是学科服务。

1 “双一流”建设下的学科服务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最早始于1998年,由清华大学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3],通过20年的不断发展,从传统的学科服务如为高校及读者提供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信息素养教育等信息服务,发展为融入一线的学科服务,再到嵌入教学与科研全程的学科服务,学科服务逐渐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容[4]。“双一流”背景下的学科服务正在从即要实现传统的读者服务职能,同时探索“融入一线、辅助学科”的新发展之路。如当新兴专业和交叉学科产生时,高校学科馆员必须紧跟学科与专业的变化,提供相对应的信息服务。

2 现状及问题

2.1 新兴技术对传统服务的冲击

5G即将到来,在这样的一个新时期,各行业都发生着变化。比如高铁实现刷脸入闸,银行实现无人柜台,部分图书馆也开通相关的技术如刷脸入馆自动借还。在图书馆方面,图书馆更多的时候不仅应成为资源的提供者,同时也要为读者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助力于学校的科研发展。在2019年上半年的学习活动中,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机器人咨询员可以对话一些简单的问答,如藏书楼层学科分布。未来图书馆会应用更多的新技术,不仅仅只是传统的资源服务,更多地体现在科技创新形势下的智慧图书馆。在学科服务方面,移动服务技术、[5]本体语义技术、[6]MOOC等,这些新正在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随着新兴技术逐步融入高校教学,这对致力于融入用户教学、科研和学习环境提供学科服务的学科馆员而言,将面临全新的挑战[7]。

2.2 读者需求的变化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8年12月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已达到8.29亿,比2017年增长了3.8%。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手机上网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渠道之一[8]。网络技术、网络信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图书馆纸质资源即借阅量呈现下滑趋势,读者获取资源的途径多样,可以在网上找到更新的信息,但是要获得系统的知识还是需要图书馆的专业纸质和电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图书馆的传统职能在弱化,高校图书馆试图维持每年的借阅量和入馆量,但是效果不佳。图书馆只能通过实现其他的职能拓展,增加读者对于图书馆的黏度。如何实现创新,对图书馆及相对应的学科馆员的服务都提出挑战。

3 学科服务职能的转变

传统的学科服务主要是学科馆员为对应联系的学院提供数字文献资源使用推介和文献咨询服务等内容,适时收集学院老师的信息反馈,优化学科数字资源并推送相关学科最新研究信息等服务。随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职能的变化,目前在一些大学图书馆中对原有的部门进行了调整,如北京大学图书馆2015年根据业务变化重组设立研究支持中心(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用户服务和宣传推广)、信息化与数据中心(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开放学术交流)、学习支持中心(学科服务、研究数据服务、信息素养教育);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重组机构设立学习与研究支持部(学科服务、情报分析)[9]。东南大学2018年机构重组设立学科服务部主要职能为“负责面向全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的信息咨询与情报服务工作;资源评价与宣传推广工作。”

3.1 加强科研服务

3.1.1 服务平台的扩展。随着对学术知识的存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传统的学院网站因无法细化已无法满足需求,国内外高校寻求新的平台使用较多的LibGuides、Subject+、LDSP、知网等,同时也有部分高校自建平台进行科研知识管理。

在学科方面,为加强与各院系的联系,国内不少大学图书馆目前已做成学校的学科服务平台,优先建设各高校的重点学科。它按照学科院系划分,对图书馆、院系、互联网上的学科资源进行筛选、整理、重组,构建一站式学科服务平台,主要功能:相关资源整合、学科会议及行业动态、投稿指南及政策支持、学科参考咨询及社区互动、FAQ。华中科技大学通过学科微博和LibGuides互补的方式提供多样的服务。在学者方面,教师对个人的学术成果管理使用机构知识库。IR通过互联网收集机构成员的相关学术成果并进行存储,是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工具。机构成员可对学术成果进行认领、补充、上传、导出等操作,并可更新个人页面,全面展示个人的学术简历、研究成果、获奖情况、科研项目等。

3.1.2 决策信息服务。学科分析不仅是国家的评价,机构也可以通过评估机构学科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可以深入比较分析本校学术成果的合作情况、集中领域、质量优势、变化趋势,了解学校的学术发展水平、各学科的相关现状,为高校未来发展提供参考的数据依据。武汉多所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展了相关的服务实践,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在学科服务下设的学科知识服务提供SCISSCIAHCI等报告,武汉轻工大学图书馆在2015年开始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并每年进行SCIEIESI专利等报告。高校图书馆对信息服务的深入探索,部分图书馆获得了学校的支持,反映学校对该项工作的认可。

3.2 加强部门合作

3.2.1 校外社会服务。服务社会、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职责之一。在日常工作中,图书馆学科服务部门收集并提供最新的行业前沿、产业需求等给学院,让相关学院了解行业动态,促进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在项目未形成前,图书馆可以与学院共同为有合作需求或相关专业的单位提供学科支持。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通过参与协助项目等方式,促进项目研究成果的产出。例如,武汉轻工大学图书馆参与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每年为广大企事业单位传递学术文献。

3.2.2 校内合作。目前在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科研与教学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在教学中北京大学图书馆将信息素养融入课程,将开展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支撑;在科研中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具体学院,嵌入学院的科研项目团队的微信及QQ群,与科研团队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学院提出学科相关的需求及时完成,对学院内部的学科发展提供支撑,科研的发展又可反哺教学。例如武汉轻工大学2019年完成了农业科学学科分析报告,为学校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图书馆学科服务部门与图书馆其他部门合作完成特定的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同时学科服务部应与高校相关的行政部门联系,如科研处、研究生院等部门。对于图书馆进行的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报告的撰写、奖励的设置等,可提供建设性的支持。

3.3 加强人才专业水平

3.3.1 学科馆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各高校在招聘中都对学科馆员提出了具有相关的学科背景的要求,多数本科院校对学历要求都在研究生以上。而大多高校的学科馆员除信息服务部少数专职工作人员外都是兼职馆员。新进入的年轻馆员虽然理论知识有,但是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老员工有实践经验又缺乏不断更新的理论知识。因此,图书馆需要不定期对馆员进行培训,提高馆员对日益变化的新时代的认识,使学科馆员能够独立地进行相关的学科服务工作,参与到所对应学院的项目中。

3.3.2 学科馆员的评价。各高校图书馆信息部门每年都会有相关的计划安排,对于学科馆员可以从工作态度、服务效果、服务能力、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评价。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高校已经进入“双一流”建设和发展的攀登时期。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内适应的封闭组织,未能与校内的其他组织部门进行有效互动,从而图书馆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图书馆在高校中地位降低。为此,高校图书馆只有在服务高校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新增长点,只有参与高校建设才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才能体现图书馆对高校的价值。高校图书馆对“双一流”建设的学科支持服务还需要更深入、更前沿的模式,必须坚守自己的核心文化,以知识发展为追求,只有在服务高校与引领文化的有机协调中,图书馆才可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提升地位。

猜你喜欢

馆员双一流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