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媒体的信息化素养培育研究

2021-12-29邓立恒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9期
关键词:微信信息化素养

邓立恒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就高等教育自身功能而言,注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和能力的提高, 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需求之一。在校大学生在其学习、研究、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学会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评价、知识整合、知识发现与利用等。培养当代大学生具备信息掌控力是我国高校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的重要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我国学者孙进,皮国萃分析英国、德国、加拿大三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海量知识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同时知识外延模糊,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包括创新创造力、自我思维力、批判反思力、团队协同力等,还应该具备多学科知识,以跨学科思维链接沟通对信息合理判断遴选。

我国学者胡赛、张文勇指出,美国帝国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斯克兰顿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高校将元认知和元素养引入网络环境下多媒体和新技术语境的信息化素养培养系统。

其内涵不断延伸,以社交媒体、数字故事等融合创新方式传播。

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提出了大学生信息能力的5个标准和12个指标,并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在高等教育的实现、评估教学效果,以及标准的使用等方面予以了详细的表述和明确的要求。该标准制定机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具有一定权威性。

2000年澳大利亚图书馆协会发布《国家信息素养标准》,2001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该框架在2004年补充修订。框架体系为倒金字塔模式,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6,19,37)一般称为ANZIIL标准。

1.2.2 国内研究动态。首次提出在高校开设信息化素养课程的是教育部的(84)教高一字004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教育部规范了信息素养的业务培训要求,并适用于涵盖218个专业;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吴丹、李秀园等选取核心期刊,进行编码统计,指出近十年以来,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多,理论少,数量有限。图情专业多,跨专业协作少。研究信息素养理论应该关注影响度高的基础理论,并研究其理论的使用和理论的相关。

屠晓梅指出,自2014年以来至2018年,信息素养课程的研究主流是MOOC、微课程等。信息素养应与元素养、其他素养齐驱并驾,以大数据,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信息素养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微视频教学和游戏化教学受到学生喜爱和接受。

崔博雅指出,高校图书馆针对信息化素养教育的MOOC发展态势良好,学员数量不断扩增,认可度和关注度高,部分高校实现多频次开课。但也存在课程数量增加少,项目经费不足,校际合作流于形式化等问题,提出应教学团队师资大力培训和选拔。

2 信息化素养的内容

2.1 信息化素养

信息化素养是信息技术、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的统称和外延总和。所谓信息技术是人们通过应用一定技术和设备,采用一定的方法将无序信息转化为有效信息,信息能力是将获取的信息收集整理再加工传递并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信息能力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互为基础,互相转化。而信息修养从定义上看,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意识层面,一个是道德层面。从意识层面上而言,指察觉信息的相关度、敏锐度鉴别信息的判断力,从道德层面上而言,指信息的生产者、收集者和传播者都应该以法律法规、行业条规、公序良俗为指导,符合一定的法律及道德规范。

2.2 信息化素养培育的侧重点

①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如移动数据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熟悉新媒体的使用。②收集信息的能力,即以阅读文献,访问网站,互相探讨,进行实验,检索数据库等方式从外界充分必要的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③处理信息的能力,收集而来的信息不一定是全面的,也不一定是有效的,需要将其分类存储后进行分析、鉴别、抽象概括等,筛除虚假、无效、冗余信息等。④再创造信息的能力,即以一定的语言、语法和正确的逻辑表述信息,将信息科学化、概念化,使信息可以传递和再传递。⑤信息的免疫能力,即能够判断虚假信息、冗余信息、无效信息,能进行筛选并以一定的信息对策进行抵制,同时拒绝传播扩散。

3 信息化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困境

3.1 信息化素养教育内容单调,方式传统

当前图书馆开设的文献信息检索课依然是高校进行信息化素养教育的主要方法,内容和方式局限于书本知识,照本宣科,主要注重学科知识点的传授。教学过程既不能结合多学科知识,也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很多时候是用新设备、新平台讲授老知识,教师花了很多工夫,但学生的教学评价不佳。

3.2 信息化素养教育活动陈旧老套,日趋边缘化

长期以新生培训、图书馆利用手册、图书馆讲座的三把斧的方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内在需求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教育活动方式却一成不变,无法赢得新一代学生的青睐。

3.3 信息化素养教育授课教师良莠不齐,素质堪忧

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图书馆馆员的来源十分复杂,另一方面,老师的学科背景很多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毫不相关,其自身尚未具备广博的图情知识,不具有现代信息化技能。

4 信息化素养的培育途径

4.1 改革现有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①改变全面撒网的思路,以需求为导向,按照教学或科研的需要,提供网格式的信息化素养培养。文科、理科、工科等分门别类,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量身定制,应用型、实验型、研究型条分缕析。②改变一体授课的思路,一方面对确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实施差异性的教学;另一方面由各学科的教师、馆员等进行细分化的教学。③改变信息化素养教育结构单调的特点,将信息课与有关专业课或基础课予以整合,在专业课和基础课中学习信息知识。

4.2 广泛应用MOOC

课程设计者可以将课堂信息教育和在线课程的积累进行资源整合,以MOOC的方式开展多媒体、多情境下的信息素养学习。学习的过程中,还可通过随堂测验、立评立改等方式等无间距的进行交流和分享,同时这种互动又促进MOOC课程的优化设计。当然,基于师资、设备等实际原因,高校可以自行设计,也可与外部机构联合开发,或直接购买成熟的相关MOOC课程。

4.3 探索嵌入式的信息化素养模式

在专业课、基础课及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写作等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将信息课程的知识点碎片式融入,布置如“论文写作中的信息如何检索”等作业。同时,在专业课基础课的安排中插入信息教师的专题讲座。信息教师以调研,资料收集,聚类分析等方式参与制作其他专业MOOC课程,科普文献信息和数据资源的获取途径,而信息化素养的教育的MOOC课程中则可嵌入其他专业的知识,将割裂的分学科教学转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联教学。

5 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化素养

5.1 应用网络教学平台

专业的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新媒体教学、网络在线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手段集为一体,为教学提供功能强大的学习资源传递、信息交流、答疑解惑、互动学习、探讨创新、作业实习、学习检测等学习、教学与管理平台模块。目前在国内外高校较为流行,也有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如Sakai教学平台、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等。网络教学平台辅助信息课,教学内容可调可控,布置和批改作业更及时,师生交流渠道更畅通,可使学生热情高涨,快乐学习,使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提高教学效果,并支持个性化学习,使信息素养课的教学真正实现泛在化。

5.2 QQ群辅助信息课

QQ是当前使用人群最多,功能集成,界面友好的即时通信软件,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好伙伴,带来信息通讯的巨大便利。课题组通过对河南理工大学的问卷调查发现,300余位被调查者都会利用QQ与同学、老乡、朋友等进行交流。尤其是信息检索实验课,仅仅依靠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以微信群老师发布的学习任务为指导,课后多练习多总结,对熟悉数据库,提高检索技能有很大帮助。

目前,信息素养课教学大多还是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整个教学过程总体由教师控制,基本属于一种单向按部就班的思想交流与授课方式,老师和学生在此环节缺少沟通和互动;信息课教师课时后还有本职工作,缺少与学生进一步交流的处分时间,教学互通很少,教学互长就流为虚话。教师可将学生按专业和年级划分,拉入QQ群,利用该平台开展信息素养课的交流互动,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种扩展和延伸传统检索课教学的新教学方式。

5.2.1 以QQ群消息方式传送课程内容。文件共享功能是QQ平台的重要应用,信息素养课教师可以上传课程表、教学大纲、电子课本、辅导资料、检索案例、基础理论和国内外前沿热点电子书,不同年级的学生按照学习进度和学习习惯对课程下载保存和回放。这种方式有利于复习巩固和提前熟悉教学内容。

5.2.2 以QQ在线消息方式布置作业和答疑解惑。在QQ平台学生可随时将课堂中的难点疑点提出来,教师则通过QQ群的交流对话功能对所提问题进行一对一的释疑辅导,虽然只是针对某个学生的具体辅导,在QQ群里的其他学生也可随时浏览问题并且参与问题解答。同时,教师可以实时摸底,督促学员学习,对教学进度和内容灵活调整等,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2.3 以QQ即时消息方式进行课程交流。实现师生知识传授的前提是教学双方的充分交流,课堂信息素养课教学在固定的时间和教室进行,交流往往是不充分,不完整的。而通过QQ即时消息的方式,时空和地点将不受限制。在本次疫情期间,学生和教师均未返校,依然可以通过网络以QQ文字,QQ语音,QQ视频,QQ在线电话,QQ空间,QQ邮箱等方式沟通,教师即可以QQ方式讲授课程,关注学习进度等,同时保持了安全的社交距离。

5.3 微信辅助信息素养课

随着手机号、银行账户、社保卡等与微信的绑定,人们对微信的使用愈加频繁,微信大有取QQ而代之的趋势,强势崛起。因此90后、00后的大学生基于班级群和兴趣群的微信交流圈应用非常普及,有手机号即有微信号,即有微信群。微信通过其公众平台实现了互联网、电脑、手机、微信的融合,除了常见的一对一交流聊天之外,还具有微信支付、朋友圈、便民服务、医疗健康、小程序等等功能,通过API功能扩充接口,还可实现更多功能,如考试、测验、签到、答疑等。利用微信辅助信息素养课与QQ群方式大同小异,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5.3.1 关注渠道易于实现。学生的智能移动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只要装有微信软件,就可以关注平台,接受平台推送的信息。图书馆经常会举办一些数据库检索方面的培训,通过平台推送通知,可以使学生及时获取到信息。除了关注微信公众号,还可以扫一扫、摇一摇、朋友推送等方式。信息素养课作为非必选必修课,因某些原因不能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可以关注该平台来获取学习内容,并通过朋友圈进行传播,朋友圈也成了新的信息源。

5.3.2 形式新颖内容直观。传统的课堂教学变成移动终端式,形式别致新颖,容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相对于QQ而言,微信更时尚,功能更丰富。在打开微信刷朋友圈的同时,不用另外安装和点击其他的程序,就能顺便看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摇一摇就能看,刷一刷就能学,学完之后发个朋友圈还有人点赞。这种基于社交网络的学习方式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同时使课堂教学的时间被拓展了很多,空间上不再局限于教室、机房、实验室等场地,时间上可以碎片化,不再局限于课堂时间。信息课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针对学生个体进行设计,激发每个学习者的兴趣,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5.3.3 互动交流灵活多样。微信具备的实时语音、视频和语音与文字转化系统、自定义菜单等功能使得学习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更加便利和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既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联系任课教师进行答疑解惑,也可以通过对微信公众号留言方式等待老师回复,提问者不限于某专业某年级的学生,回复者也不限于该门课任课教师,如有质疑还可以联系更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摆脱时间、地点、形式等上面的约束,从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走向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和多个教师对多个学生,极大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5.3.4 随时随地想学就学。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教师可将文献信息变化的内容或将平时收集到的最新、最实用的课程资料在平台实时更新,或及时推送给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其学习时间作为正常学时。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入校时,作新生培训,教师可以在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上开设“信息素养”专栏,把信息课程的课件、视频、PPT等资料放在其中,学生拿起手机就能在食堂、地铁等地点展开学习和验证。有问题可在线AI智能回复,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平台进行学习成果的测评。

5.3.5 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微信小程序的出现使得开创更有趣的信息化素养教育方式成为可能。基于微信平台,开发相关学习内容的小游戏,在看视频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都柏林大学,清华大学等设计了WinthinRange、纸牌配对游戏、“爱上图书馆之排架也疯狂”“踩石头过河”游戏等设计思路都是把信息源,信息理论,信息知识,信息技能融合到小游戏中,满足趣味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游戏中学习的习惯。

6 结束语

目前,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移动终端更新换代快、对社交软件和小应用有疲劳感、新媒体产品泛滥等情况。在新世纪科技革命的浪潮来临之际,新媒体应用在教学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线教师必须勇敢面对挑战与机遇,乘着5G的浪潮,不断探索、拓展教育教学方式,推动信息化素养教育。

猜你喜欢

微信信息化素养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