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队伍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路径研究

2021-12-29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9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攻坚人才

贾 欣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陕西 西安 710054)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依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要求,我国要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政策性、制度性框架,以推进全面脱贫进程、乡村发展进程[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要及早谋划、早作打算[2]。新时代探讨人才队伍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深化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才队伍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和重要资源[3]”。充分肯定了人才振兴之于乡村振兴事业的重大保障作用,说明要取得乡村振兴战略的绝对性胜利,人才振兴是关键。当前我国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事业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做好协调和稳定各方的工作任务依旧艰巨,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1 人才队伍是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人力资源的效能发挥程度对于脱贫攻坚顺利向乡村振兴过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均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同年的9月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更进一步做了详尽的规定。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必须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农业知识、有农业工作热情、热爱人民群众的队伍,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配备坚实的人员保障。

1.2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要求狠抓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农村干部队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处在基层实践的一线前沿,这种地位就天然决定着要把矛盾和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村干部的基层实践活动能为党和国家适时调整大政方针动向提供基准的遵循和根据。经过几十年的艰难探索和不懈努力,脱贫攻坚为广大农村社会、乡村治理带来了许多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机制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脱贫攻坚实践中所形成的农村党支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制度的常态化发挥了巨大的战斗堡垒作用;②精准脱贫阶段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吸引了大批在外经商的本村人才回到家乡发展农村产业,客观上为农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最大限度地实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途径,产业和人才则是最大的短板,在此背景下对乡村人才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人才队伍助力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若干难点

2020年以后,广大农村地区的工作重点应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以人才队伍助推两者有效衔接上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若干难点问题。

2.1 人才队伍存在从“超常规”向“常态化”转型的困境

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集中一切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制度优势得以凸显,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形成了一种“超常规”的社会力量动员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广泛力量参与形成大扶贫格局,充分发挥精准扶贫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及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合力,汇集各方力量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后备保障,成为我国特色脱贫攻坚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可以看出,在一些重要方面,要取得减贫的巨大成效,可以通过这种“超常规”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但是与脱贫攻坚不同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员机制则更具有全局性、内生性的常态化特征,这就必然造成在两者的过渡阶段,不可大规模抽离过去5年所形成的驻村帮扶工作制度安排,或者撤退掉帮扶团队。如若不然,将导致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减弱及其他相关措施的实施配套不到位所导致的大规模返贫现象出现。因此,做好过渡阶段二者的有效衔接问题,要在充分论证二者的逻辑必然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减贫的主要任务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在人力资本的存续上有序做好加减法[4]。

2.2 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能力相对偏低

根据2018年中国青年网针对全国两会热点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振兴”备受关注,在针对这个主题深入调查,发现有将近四成的中国网民认为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能力偏低是制约乡村振兴有效推进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认,农村干部作为促脱贫攻坚与促乡村振兴的“头雁”,基层干部素质能力参差不齐、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疲软涣散,基层党支部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必然会掣肘中国的乡村振兴实践工作。造成这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基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的不合理,青年人才匮乏;现行体制下任务传导方式的不断下压,基层人员整日疲于应付日常各项烦琐事务,无形中挤占了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调查思考、分析问题的时间,无暇“充电”;改革开放40多年来,市场经济焕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留不住人才,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待遇偏低导致人才外流,特别是高素质和专业技能人才流失严重。这些原因的汇集必然导致乡村建设主体力量的薄弱甚至后继乏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则必然会贻误这一事业的发展。

2.3 乡村建设所倚重的人力资源空心化严重

根据国家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从事农业经营性生产的总人数达31 422万人中,其中年龄结构在35岁及其以下的生产经营人员仅占了总人数的不足20%,也就是6 000万人左右[5]。这说明了当前农村贫困地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着劳动力主体的严重失衡问题。这个问题也说明了传统的依靠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性活动已经不能再提供利好了,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新型工业化的高品质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被“拴在”土地上,人口户籍政策的出台,有能力的年轻人更多地选择了落户大城市,这就必然造成青壮年人才流失的严重后果,农村建设赖以依靠的后备力量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的农村老弱和经济条件稍差的群体因各方面交织的原因不得不继续选择留守在农村,这就必然造成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老龄化、妇女化特征。通过农村乡村建设人力资本分析,可以明显得出专业人才匮乏的结论,用于乡村建设的教育、文化、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遭遇瓶颈。

3 以人才队伍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实现路径

乡村事业的长效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有效发挥。实现有机衔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乡村人才培养培育,助力乡村事业和实践发展。

3.1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有效推进的强大政治保障,为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巨大合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组织力和执行力。以提升村级党委统领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着力点,整顿疲软涣散党组织,选优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扩大青年干部进入村级两委的比例。通过党校等培训机构加强素质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教育,将村“两委”班子成员集中轮训纳入工作常态化,重点开展以提升基层干部统筹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应做好人力资源的选配工作,通过有层次、有计划地培养脱贫攻坚过程中优秀的驻村干部队伍的方式鼓励他们鼓足干劲,提升能力。

3.2 提高村干部的带动能力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人力特别是人才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作用于脱贫攻坚事业的驻村工作队伍、包联干部、第一书记作用不可小觑,并已经形成常态的制度化,一些从大城市中投身返乡建设的人才也有部分人最终选择继续留下来助力于美丽乡村建设,这些重要的宝贵人力资源和“不想走”的人才,均是带动乡村建设的重要和可持续力量。提高村干部带动能力要探索人才资源的激励保障制度,用优待政策吸引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献身农业农村建设的热情。要以推进农村干部队伍职业化管理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农村干部选拔、培训、激励、考核的标准职业化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优势。

3.3 强化社会动员机制衔接

多年以来,村民自治组织为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了巨大力量,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广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妇联、农民合作社的重要作用。这些社会组织力量皆是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构建起常态化的社会动员机制,形成广泛参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合力,发挥集体效能。常态化的社会动员机制也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支持,例如健全完善的管理组织架构、协调参与的方式渠道、规范有效的日常行为准则、合理合法的退出准则等等,使得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合理合法的政策框架内有序运行,保障制度的长效有序。

3.4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扶贫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实现“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农民创业增收的内生动力,真正让农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

①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本村、当地人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扬长补短,扎实做好扶贫和振兴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工作。通过农民讲习所、农村书屋、专题教育等活动形式,从思想上、组织上引导农户改变观念,提高自觉。②要向广大农村地区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他们开展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的培训与讲解,真正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知识,增加农村农业生产的一技之长。③要注重培育产业发展所需的后备军,增加农业农村人才储备。因为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程,具有持久性,需要培养一大批的后备力量,发挥关键时刻的保障作用[6]。

3.5 增加贫困地区整体的人力资本存量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需要继续做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继续巩固扶贫成果。①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以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支持力度,切实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实际难题,解决更多劳动人口的就业创收问题。②要更加重视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加强当地公共卫生服务,增强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检测。通过增加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医疗资源。③继续扩充各类企业的援助力量,通过解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量,增强贫困群体自立自强、脱贫致富的决心和能力。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攻坚人才
人才云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中石化海外技术支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