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施“四史”教育的价值旨向、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

2021-12-29王韦君

林区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四史思潮理论课

王韦君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017)

引言

当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诠释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一观点。“四史”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真讲义,经过岁月的沉淀,终将展露其不可磨灭的闪光点。因此,面向高校学生开展“四史”教育,将“四史”精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题中之义,也是将历史逻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衔接的内在需求,更是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办好思政课战略规划的根本贯彻。

一、高校加强“四史”教育的价值旨向

1.“四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史”贯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并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断奋斗的全过程。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四史”教育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相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四史”教育的高度契合表现在“四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根基,思想政治教育是“四史”教育的价值旨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又是向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对构筑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观、历史观、全局观具有实践意义。

2.“四史”是滋养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剂

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始终把历史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自觉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性。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历史,强调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将“四史”的学习研读提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高度,为高校加强“四史”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四史”是思想之钙、行动之源。 “四史”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如《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这些经典著作既为当代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理论涵养,又为实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高校进行“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历史认同,自觉强化责任担当,将个人抱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3.“四史”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进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四史”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坚持将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共同推进,必须坚持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紧密融合。高校学生是推进“四史”教育最主要的受众人群,把德育建设贯穿到高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丰富的具有时代创新性的德育内容塑造学生淳朴高洁的心灵,可以帮助他们陶冶爱国情操,树立集体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将爱国、强国、报国、卫国精神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留下最深刻的烙印。

二、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现实困境

1.对“四史”的内涵与意义阐释不透彻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历史的回顾和展望,引古博今,从过去的历史中汲取通向未来的智慧。高校进行“四史”教育要以系统讲解“四史”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为抓手,这也是将“四史”教育更加精准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关键利器。从当前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导向上还存在意识模糊的问题,对“四史”的内涵和意义的阐释较碎片化,且不够透彻,导致学生对“四史”的学习缺乏兴趣。当前,“00后”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力军,作为意气风发、生气勃勃,富有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在自身的政治观建立上具有主体性特征。然而正是这种主体性特征和对“四史”内涵及意义的把握不透彻,给错误社会思潮的渗透提供了动因。

2.错误的社会思潮扭曲高校学生的历史观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四史”正能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持续加深,多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对正确的社会思潮造成了冲击。错误的社会思潮正以一种具有隐蔽性、迷惑性的手段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场域进行沙化,影响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尽管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仍坚定不可动摇。“四史”教育的根基是唯物史观,高校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必须毫不犹豫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深化“四史”教育,用唯物史观的武器消灭错误社会思潮生存的土壤。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四史”教育的融合有待规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渠道,将“四史”教育精准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贯彻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新课题。但是当前,高校“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存在一系列亟须解决的特定问题。虽然“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具有相融性、价值具有一致性、实践具有同向性,但是要将二者有效融合也并非一时之功,需要克服重重阻力。一是对“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系统性的部署和指引。高校已经开设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四史”教育的内容虽然均有涉及但强调的角度并不鲜明,且多数高校并未开设专门性、针对性讲解“四史”教育的专业课程,大学生从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习到的“四史”知识都趋于零散化、碎片化,难以形成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认知。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小部分“四史”教育的教学内容讲解比较抽象且笼统,削弱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譬如,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大部分教师只是纯粹地进行史料的解读,并没有深度挖掘生动的红色故事和翔实的史料数据等充实课程,因此难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式教学效果有待考究。高校往往采取红色社会实践、红色故事讲述、红色文化之旅等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四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部分学生往往抱着加学分、评奖评优的心态来参加活动,难以真正达到“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三、高校加强“四史”教育的路径优化

1.加强理论阐释,明确“四史”教育的政治导向

加强理论研究、加深理论阐释、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将“四史”教育精巧、精准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备前提。首先,高校必须明确“四史”教育的政治导向,指导高校学生端正历史观。高校实施“四史”教育的方向若出现偏差,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谈到政治方向时讲述了长征中的一个故事,“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这说明在红军队伍里,即便是一名炊事员,也懂得方向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2]。因此,“四史”教育不是纯粹的对历史内容进行“简单复述”,而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厘清历史的基本脉络,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认清我们所处的历史定位,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唯有政治方向正确了,才能从历史的维度深刻揭示“四史”的合规律性,才能让学生在深刻的“四史”教育中感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说和文本,把握“四史”的发展演变、理论内涵、深远意义,更要在研读经典的过程中思考时代课题,回应时代关切,回答时代问题。高校广泛开展“四史”教育,要求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回望历史和展望未来中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再次,要密切“四史”学习与党的创新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3]将二者结合学、融会学,不仅是聚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现实需要,更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的深度审思。

2.驳斥错误思潮,明确“四史”教育的针对性

当代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应当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为重点,科学辨识和有力驳斥错误社会思潮,明确“四史”教育的针对性。首先,加深大学生对“四史”的认知程度。党的十八大以来,错误社会思潮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由于长期的积累,错误的社会思潮仍会以各种形式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4]错误社会思潮以“精神武器”为基础,肆意歪曲、丑化、否定历史,阻碍学生对“四史”展开深层次的认知。“四史”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的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要深度挖掘“四史”资源,用革命先辈的生动故事、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来讲好“四史”,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磅礴力量,增强高校学生对“四史”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可,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思维看待现实,把握未来。其次,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科学的答疑解惑。“90后”“00后”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虽日趋成熟,但面对各种纷繁复杂新旧思潮的冲击,尚缺乏去伪存真的辨识能力,其有待加以精心引导和研磨;与此同时,错误社会思潮的渗透力、隐蔽性、迷惑性不容小觑,意识薄弱的大学生一旦辨别不清就容易陷入错误思潮的迷阵,产生思想困惑。高校“四史”教育作为具有鲜明价值立场的“历史课”,不仅要讲授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所关心的时政、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总结改革、发展等历史经验,温故知新,结合时事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排难,讲深讲透“四史”,旗帜鲜明地驳斥错误社会思潮,帮助学生构筑正确的历史观,找对所处的时代坐标,走正走好人生道路。再次,合理地回应学生的价值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前进之路难免会遭遇错误社会思潮的干扰和攻击。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来驱逐历史虚无主义的魅影,回应学生的价值诉求,提高其科学辨识错误社会思潮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历史认同。

3.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四史”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同时,必须把握“四史”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对“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和部署。高校领导要加强贯彻校园开展“四史”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引学校结合政治教学体系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四史”教育实施方案,重点对“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和方案。高校思想政治教研室可以组织精干力量,共同完成“四史”选修课大纲的编撰、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方案的书写。可将“四史”选修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即党史专题、新中国史专题、改革开放史专题、社会主义发展史专题,从社会主义运动入手讲授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情况,最后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的落脚点,使学生对“四史”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认知。其次,深度挖掘“四史”资源,丰富“四史”教育的内容,增强“四史”教育的吸引力。由于高校五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涉及“四史”教育内容的篇幅有限,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补充大量相关“四史”知识,使整个“四史”教育内容更为完善、更具感染力。再次,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四史”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6]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相关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高低成为决定教学成效的关键一环。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信仰要坚定,自觉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另一方面,“四史”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不断为“四史”教育内容注入新鲜血液。教师授课形式也要从“一言堂”“满堂灌”转化为“启发性思考”。在进行系统讲授“四史”知识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让学生在“四史”教育的学习中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驱力,一改过去“被动学而罔措之”。最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创新 “四史”教育教学模式。“四史”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对“四史”教育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类型,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操作性强、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式教学活动。譬如,可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搬”到红色纪念馆、田间地头,让思政课“活”起来,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既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又能够增强“四史”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结束语

百年光辉历程,百年丰功伟绩。建党百年是高校实施“四史”教育的重要契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所言:“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7]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广大青年学生从过去的历史中汲取通向未来的智慧,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四史思潮理论课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诵读学传”是“四史”教育的好方法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对于社会思潮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如何释放多元社会思潮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