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背景、新意义、新格局

2021-12-29孟子硕杨俊玲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格局新一轮生态

孟子硕,杨俊玲

(南宁师范大学,南宁530000)

当前,我国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但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依然是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大问题。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围绕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要求提出了36条切实可行的重磅举措。《意见》的发布是党中央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在当下全球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新的战略背景做出的重大部署,对于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新背景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们党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理论方针和实践成果。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作为出发点,比较各地区发展优势,着手部署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从区域布局来看,西部大开发范围涵盖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虽然西部地区面积辽阔,物质资源富饶,但在人力资源以及经济体量上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瓶颈制约非常明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实现了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为减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发展,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通过发挥西部地区自身优势来使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得到缓解。但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这也是国家积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也是国家围绕国际发展环境的新变化而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因此,把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应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来讨论。

从国内发展状况来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20年时间里,虽然西部地区经济与民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显著差距,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因此,必须协调发展,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与之前相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围绕大开发、大开放、大保护、大安全的新格局实施,可以为推动西部产业现代化、深化开放新格局、加大美丽中国建设等工作提供一个着力点。从长远来讲,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为深化改革找一个落地点,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寻找一个新的增长点。西部大开发可以担此重任。

从国际局势来看,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国外市场对我国商品需求量的减少使得东部地区的出口行业面临挑战,相比之下,西部地区整体上表现出了较为强劲的抗压能力。2020年一季度,西部地区的平均GDP增速超过全国总体水平。与此同时,随着疫情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逆全球化”言论开始甚嚣尘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开始加速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关于“将供应链搬出中国”的相关言论屡见不鲜,不排除一些西方政客会借此积极破坏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经济中的这种趋势不容小觑。因此,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央再推“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转移保障经济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新意义

西部大开发极大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得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教育、卫生、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成效。新形势下,国家宣布强化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当下,国家通过进一步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发展大局出现的新变化,并在原有实践基础上制定实施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方针政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是要做到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决不允许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区掉队,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能更好携手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来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优化,是关系到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最终实现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推进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实现不了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第二,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适应世界范围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当下,由于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有个别国家出于对本国经济和政治方面考量的因素,开始对本国的经济结构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力图让本国的经济结构更加稳固,同时也尽可能获利。过去一年里,世界范围的经济震荡与疫情蔓延更是加速了世界各国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已经考虑自身产业在应对国家危机中的表现和重视本国核心制造业的发展,企图在世界市场淘汰他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才能不至于被其他竞争对手压倒。在这个阶段,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有利于充分实现东西部合理分工,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有利于将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

第三,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增进民族和谐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边疆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推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只有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地区的人民生活才会得到明显改善,才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在这个意义上,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加快西部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边疆的巩固,是发展民族关系、安定政治局面和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四,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处理好生态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提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2]因而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不合理的不可持续发展路径,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兼顾的道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兼顾后代人的发展需要。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拥有草原、湿地、森林等重要生态资源,但生态环境也十分脆弱,保护和修复任务艰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就是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意见》中,中央围绕美丽西部建设和国家生态安全给出了深入实施重点工程、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加快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这三条意见,有利于将西部地区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红利,实现更可持续发展。

三、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

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战略决策,事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繁荣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举措,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首先,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创新是解决发展动力的关键,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提到,“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3]。因此,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首要工作就是要突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地位,逐步从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转变,不断完善支撑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意见》也为西部地区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比如,支持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加快在西部具备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除此之外,《意见》还提到了深化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这些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把创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将进一步加深东西部的创新合作,不断提升西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其次,加大西部地区开放发展力度,着力打造大开放新格局。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必须坚持外部借力与内部发力的辩证统一,准确把握开放与开发的互动关系。开放是贯穿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必要举措,也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应坚持正确的开放理念,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打造我国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各国互利共赢的重要措施,也成为西部大开发对外开放的助推器。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对接,不仅可以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动力,而且能够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不断优化升级。一方面,在围绕“一带一路”开放西部地区的过程中,要依据西部众多地区发展存在差异性的特征研究细化区域政策,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手,逐步深化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形成全方位的经贸合作格局和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强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积极构建西部地区与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稳固“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为深化西部地区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打造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最后,构建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打造大保护新格局。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加大西部地区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4]。从地理环境来看,西部地区拥有森林、草原、河流、戈壁滩等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地貌,这些自然资源本身就蕴藏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在西部大开发实施的头20年里,西部地区一直以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首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因此,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坚持大保护,将生态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协调好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打造大保护的新格局必须坚持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一方面要把握好生态安全的整体性认知,不能单方面去发展生态安全,应该统筹好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协同关系,使二者共同服务于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把握好生态安全的差异性认知,深刻理解西部地区不同省份的地域差异规律,因地制宜建立西部地区生态安全格局。

猜你喜欢

新格局新一轮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打造金融开放合作共赢新格局
中国加大力度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老牌鲁企:创新引领新格局
新格局下社会办医
新一轮巡视,您有什么期待?
创新应对媒体新格局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