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合的力量
——献县乐寿镇中心校集群式推进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纪实

2021-12-29寇文亮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心校办学学校

■ 本刊特约记者 寇文亮

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和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作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不容忽视的公共服务主体——乡镇中心校,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份使命,促保区域内教育质量的提升,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献县乐寿镇中心校对新时代乡镇中心校的职能进行了全新的定位与诠释,并基于集群式发展模式,探索出注重文化引领、建构模块化课程、打造高效课堂、加强教学管理、创新教育评价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的双提升。

为了解乐寿镇中心校办学经验,记者多次来到献县。献县自古多文人名士,汉武帝的异母兄长献王刘德,在此建日华宫,广揽经学博士,整理、校勘儒家经典,《诗经》《左传》得以流传后世,使献县成为儒家文化的再生地;班固在《汉书》中称汉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使得献县成为成语“实事求是”的发源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献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总体上并不高。以乐寿镇中心校为例,它辖8 所小学,既有城镇学校,也有农村学校,十几年前区域内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较大,办学同质化倾向严重。

2011 年,献县教体局教研室主任何金城调任乐寿镇中心校校长。十年来,乐寿镇中心校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目标,从办学思想到行动策略,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赋能:给孩子管用一生的教育

《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何金城认为,教育改革必须从学校文化着手,以科学而持久的教育理念统领师生的思想和行动。2012年,在何金城的带领下,乐寿镇中心校提出了“学·生教育”的办学理念。

“学”,即学校。何金城及其团队期望的好学校是道德高地、文明示范、生长田园、心灵家园。他们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师生快乐成长的地方和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生”的含义为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乐寿镇中心校将“学·生教育”理念通俗地表达为“给孩子管用一生的教育”,即培养基础扎实、习惯良好、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学生。基础扎实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人文基础,习惯良好包括小学阶段应重点养成的书写、上课、作业、读书、自学等学习习惯和守时、劳动、节俭、卫生、言行、健身、礼仪等行为习惯,人格健全包括爱国爱家、孝亲敬长、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诚实守信、自尊自强、善于合作、敢于负责、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等基本人格规范,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

在打造特色学校文化时,何金城主动规避“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弊端,仅仅提出了“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时代精神为导向,融入地域文化”的总目标。于是,其辖属的各小学因地制宜,纷纷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例如,东街小学秉承“典雅厚重”的校风,提出了打造艺术校园的构想;白楼小学依托“精致尚新”文化精髓,提出了“精细管理、精致教学、精心育人、精英队伍、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东翟明德小学传承“朴实执着”的办学特质,设计出“明德”“明知”“明新”三个文化主题,逐渐从一个偏僻破旧农村教学点发展成为全县名校。

十年来,何金城的办学理念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他于2011 年提出的育人目标,与教育部2016 年9 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度契合。

质量为本:抓住优质均衡的核心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在资源均衡配置的基础上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即在确保受教育群体和个体的权利平等、入学机会均等的基础上,追求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均衡,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让每名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学习潜能。

促进教育过程均衡的手段有很多,但是就乡镇中心校来讲,课程研发、教学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其中,课程教学管理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这是乡镇中心校的本分;另一方面,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为此,该校经过多次探索,结合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资助经费重点课题“教学科学化进程及其实现研究”之子课题“‘主题—模块’课程教学设计促进乡镇中心校集群式发展研究”的开展,探索出“主题—模块”课程教学设计这一策略,即在开齐、开足、开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开设进行审核、指导与评估。

在“给孩子管用一生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引导下,乐寿镇中心校整合课程资源,研发了班级文化展评、始学教育、蓝天课程等5 门校本课程,并将其全部纳入课程体系。同时,该校结合基层学校办学优势及特色,整合师资、场地、设施等资源,开发了46 门校本课程,成立了135 个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截至目前,东街小学的艺术教育课程和游学课程、育英小学的体育课程、白楼小学的口才课程、东方红小学的传统文化课程已趋于成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差异化、多元化的教育供给。在中心校域内,新生入学时,家长可以依据孩子兴趣特长自主择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总之,学生在实现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其个性特长也得到充分发展,小画家、小歌手、运动小健将等大量涌现。

为了进一步将“主题—模块”课程教学设计策略落到实处,乐寿镇中心校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分学科成立了课题组。在不断实践中,教师们普遍认识到,由于小学阶段学科、教学内容、课型等方面的差异,很难用一种教学模式统领所有的课堂教学,必须因生施教、因课制宜。

沿着这一研究思路,语文课题组摸索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八个板块(识字写字、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知识、人文教育、综合性学习)、十种课型(识字写字课、精读课、略读课、古诗文课、速读训练课、课外阅读课、作文课、作文评改课、口语交际课、综合性学习课),数学课题组总结出了六个板块(导、学、做、议、练、清)、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凝聚集体智慧,乐寿镇中心校将这种教学方法命名为“板块式教学”。目前,乐寿镇中心校的“板块式教学”模式不仅初步完成了理论建构,还实实在在地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推动了课堂转型,有效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抓教学管理,促集群式发展。乐寿镇中心校制订了《常规教学管理办法》,对常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标准与要求,在教学精细化基础上,实现了教学管理的创新。一是教学常规在原来的备课—上课—作业留批—辅导—评价五个环节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环节,形成了“七环节论”,即由制订教学计划开始,在教学评价后进行反思改进,思所得,思不足,思完善,以促进下一阶段教学的改进。这就使原来的教学常规由同一水平的循环往复转变为在每一个轮回之后的螺旋上升。二是对域内教学质量差距较大的学校、学科和班级,由乐寿镇中心校统筹安排,有针对性地帮扶。三是教学改革推进模式由原来的学习借鉴外地经验为主,转变为从发现本校典型案例做起,由内及外,创新生成的“发现式”教学改革。四是线上教学。在完成线下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素养。

乐寿镇中心校积极实行结果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结果性评价是乐寿镇中心校制订评价方案,对学校的每个评价项目进行量化评分;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由乐寿镇中心校牵头,组织各学校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对日常工作进行深入调查,并邀请学生家长、乡村干部、村民代表参与评价,提出指导性意见,为学校下阶段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从习惯、学习、体育、艺术、劳动、实践、特长等七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各层级评价注重过程,将评价、交流、研讨、培训有机结合,实现了评价的创造性增值。

集群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

所谓集群式发展,就是由邻近的学校组成发展群,发展群学校在先进教育文化、课程、管理、资源上共生共享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优化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群之间的合作、互动、竞争和区域教育的整体优化。

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相继探索出学区式发展、城乡托管、集团办学、跨区域联合等模式。相较于其他发展模式,集群式发展对于农村学校的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集群式发展更多聚焦课程与教学、管理与文化、质量与评价等学校内涵发展领域的问题,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提升。同时,集群学校可以通过协同合作,解决同质性问题,促进各学校特色化发展。其次,农村中心校与基层学校天然构成学校发展群,中心校域内现有的组织机构可以有效地统领学校群的发展。通过中心校域内学校“集群”,有助于突破原有外部资源输入的路径,聚焦学校内生需求,促使办学理念、教育资源、管理机制在校际间多维流动、共享共用。

“主题—模块”课程教学设计课题研究与教学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中心校域内学校集群式发展提供了可行性路径。乐寿镇中心校摸索的“九项行动”——坚守职业信仰、重视习惯养成、打造高效课堂、加强常规教学、研发优质课程、建设书香校园、落实阳光体育、实行开放办学、创新教育评价,保障了这一策略的落地。

例如,在习惯养成上,乐寿镇中心校确定了小学阶段重点培养的11 种好习惯,创作了易学易记、朗朗上口的《习惯谣》。为了让《习惯谣》入脑入心,乐寿镇中心校将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张贴上墙,专门录制音频在课间跑操期间播放。乐寿镇中心校还将习惯养成分解落实,对每一个学段、每个学期都提出具体目标和考评办法,形成了闭环管理。

为建设书香校园,乐寿镇中心校改进了各校的图书借阅方式,将图书搬到了学校门厅、走廊的小书架和班级的图书角。图书管理员由教师登记改为学生自主在电脑上操作。学生将购买的图书拿到学校组建“图书公社”,互相交换阅读。为指导学生阅读,学校每学期都推荐阅读书目,开设阅读指导课、组织读书汇报会、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乐寿镇中心校还积极开展“两课两操”活动,其中,大课间的运动时间不少于25 分钟。在每年的学校评估中,都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纳入评估内容。乐寿镇中心校每年春季的阳光体育节、秋季的小学生篮球比赛、冬季的校园健跑节从未间断。

在实行开放办学上,乐寿镇中心校制订了《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鼓励家长行使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各校家长委员会积极为学校建言献策,排忧解难。据不完全统计,镇家委会先后为学校提出80 余条发展建议,筹集资金达到500 余万元。

在乐寿镇,学校、教育、孩子成为家长和乡村干部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在参与的过程中,全校教职工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热情也影响了校园周边环境,实现了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一个人,一群人,一条路

在乐寿镇中心校的采访调研中,何金城校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教四十年,阅读了大量教育专著,考察了几百所名校,读书—实践—反思—写作是他最主要的工作方式。十几年来,他凭着这股执着的学习精神,逐步成为一位专家型校长,多篇著述在专业期刊发表。他从一名县域教研室主任到一名乡镇中心校校长岗位,以自己十年的实践,将大部分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的8 所小学,办成了全县一流水平。乐寿镇中心总校在何金城校长的带领下,秉持要将域内学校建成“道德高地,文明示范”的教育理想,而要实现该理想,校长和教师就要成为站在道德高地最顶端的人。多年的努力,一群人筚路蓝缕,闯出了一条乡镇中心校在城镇化背景下的创新之路,闯出了一条乡镇中心校与域内小学良性互动之路,积淀了特色鲜明的乐寿镇中心总校的集体人格——敬业、争先、创新、乐学、奉献。在乐寿镇中心校的教育队伍中,有拄着双拐上课的“沧州最美女教师”谭丽,有退休后依然痴心不改、坚守岗位的老教师刘继周、董纪芬,有潜心课改、勇于探索的青年教师陈红艺、贾晓青、郭环,有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工作的中层干部章凤良、刘红霞、商艳芳、郭秀平……当然,更多的是长期以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无私奉献的普通教师。支撑他们的力量不是名誉与利益,而是对梦想的追求。

乐寿镇中心校的改革实践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多年来,乐寿镇教育质量及整体办学水平一直居于全县前列,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奖励。他们在“主题—模块”课程教学设计、学校文化、“板块式”课堂教学改革、“发现式”教改推进模式、教育义工、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成为乡镇中心校乃至农村教育改革的引领者。自2013 年5 月开始,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现场会先后在乐寿镇中心校召开。许多做法被《中国教育报》《河北教育》等多家媒体报道。何金城校长也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2019 年4月,他代表乐寿镇中心校参加了全国第九届区域课改教育局长高峰论坛,并作了主题报告。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心校必须审时度势,努力实现职能转型和作风转变,由原来的行政领导、人员管理、资源配置为主,转变为关注学校文化、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评价等内涵发展,主动增强乡镇中心校对于域内小学学校集群式发展的治理能力。乐寿镇中心校的教育实践,为探究新时代乡镇中心校的职能转变与模式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猜你喜欢

中心校办学学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智救小鸭
坚持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引领 为“小淞果”打好人生底色——上海市宝山区淞南中心校少工委工作的探索
“小淞果”在大学校里幸福成长——上海市宝山区淞南中心校少先队活动掠影
Module6 Unit 1 Can I have some sweets?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