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恒源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1-12-29李明高刘旭光

关键词:劳作劳动学校

李明高,刘旭光

(1.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质量监督处,江苏连云港 222006)

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将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和专门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2020 年7 月9 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框架,以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了《意见》精神。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一批教育家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江恒源就是其中的代表。

江恒源(1885—1961 年),号问渔,别号补斋,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镇人,曾任原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原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校长、原河南省教育厅厅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等职。江恒源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早期主要领导人,与黄炎培、杨卫玉并称中华职业教育社“三老”,是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劳动教育思想是江恒源职业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江恒源的劳动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小学劳作教育与社会问题》《生产教育的理论与实施》《劳作教育的使命》等文章中。江恒源的劳动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江恒源劳动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类别

江恒源生活的时代,劳动教育一般称为“劳作教育”。对于劳作教育的内涵,江恒源是将它放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里进行考量的。江恒源认为,人类生活分为群居生活、物质营养、劳动生活,这三种生活彼此相通、互为关联;教育按其功用可以分为社会性教育、经济性教育和劳作教育,其中劳作教育可以归入经济性教育,但是与经济性教育有所差别。江恒源认为,传统的“劳心”与“劳力”之分不太合理,如耕田劳作固然要“劳力”,可是如果心不在焉,也难以成功,之所以有“劳心”“劳力”的说法,是因为“劳力”的机会多,“劳心”的机会少而已。他还认为“把劳力与劳心分了家,劳力者没有一点脑筋,思考;劳心者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的勇,在如此的情形下,不但经济一定不能发展,同时也不能应付那种艰难困苦的时代和那复杂的国际环境”[1]2180。因此,江恒源反对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隔离开来,主张“痛改过去教育与实际生活不相联系的毛病”[1]2181。在这一逻辑前提下,江恒源给劳动教育下了定义。他把劳动教育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劳动教育是“不但会做,还要做得好,不但自己做,还要教人做,不但在学校内做,还要推广到学校外到社会上去,叫一般人都来做,不但会改良,并且会设计,会创造”[1]2180,也就是说,广义的劳动教育与社会生活是打通的,包含直接劳动与传授劳动、学校劳动与社会劳动,是对社会进行改良、设计和创造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劳动教育是指“日常在学校内的各种金工木工等劳作课”[1]2180。江恒源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和类型划分,体现了大劳动教育思想,但又将日常生活劳动与一般生产劳动区分开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江恒源主张学校的劳动教育“要和社会沟通,与社会上的各种机关设法多方联络”[2]1081,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

除了将劳动教育分为广义、狭义外,江恒源还将劳动教育分为生产教育与职业教育。“生产教育,是教导学生或民众以劳作方法,作手脑合作的训练,制成所拟制的物品”[3]1698,而职业教育则是“教导学生或民众,为某种职业知识技能、品行的精深训练,俾学成以后,直接从事于某种职业”[3]1698。也就是说,生产教育要指导学生通过劳动而获得具体的劳动产品或成果,职业教育主要是训练学生形成某种职业技能。江恒源还从教育效用和教育性质两个方面对生产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区分。他认为,“就教育的效用言,生产教育,是比较职业教育为‘广泛’;若就教育性质言,职业教育,则比较生产教育为‘专精’”[3]1689。江恒源对劳动教育与生产教育、职业教育关系的理解值得商榷,但他将生产教育与职业教育区别开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关于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江恒源在《小学劳作教育与社会问题》《劳作教育的使命》两篇文章中都有论述,综合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矫正功能。江恒源认为,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文轻武不事生产的恶习惯”[1]2181,这种认识割裂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因轻视劳动而与社会生产相脱离。他认为:“不管其为小学中学大学,他受过了劳作训练,他才能够体验到农工商人工作情形和他的生活状况。完美的生活,充实的生活,只有在劳作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1]2181因此,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劳动,可以矫正不良认知,既有利于培养自立自理能力,又有利于接触和了解社会,更有利于将来能较好地适应社会。

其二,促进功能。江恒源认为,学校的劳动教育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职业教育。如果学生在校内受到良好的劳动训练,将来走向社会就能知晓劳动形式和掌握劳动技能,成为劳动的行家里手,还能促进社会职业的进化。江恒源指出,“劳作还可推行到社会上去,将学校良好优美成绩,陈列在社会上,与人比较观摩,看看谁的好坏,这样彼此俱可进步”[1]2181。在江恒源看来,学校的劳动教育不可忽视,它与社会劳动一样,可以创造劳动成果,促进社会进步。

其三,充实功能。江恒源对劳动教育充实功能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1)充实生产。这是江恒源针对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提出的。他认为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国家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一定要设法将生产与建设统一起来,通过各行各业的劳动来充实国家的生产。他认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对生产的一种补充,“劳作在小学里,每个儿童最低限度养一只小鸡,大了也可生蛋,中学大学不但要能养鸡做桌几,还要能盖房屋,自制教具与仪器,举凡种种都是可以增加生产的”[1]2181-2182。(2)充实国防。江恒源认为,没有国防的国家一定算不上是现代国家。为了充实国防能力,他主张“在小学起就要训练儿童使之对机械和兵器养成爱好与制作的习惯,并要使之普遍化,如此训练下去,不怕国防不巩固,即一旦发生战争,不怕无冲锋陷阵的新战士”[1]2182。

其四,培育功能。江恒源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发展人类本能”“完满人类生活”[1]2182,使青年“身体健全、常识丰富、有公民资格、明了世界大事”[2]1068。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学生的良好德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培养人的互助精神、团结正义精神和爱国精神,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民凝聚力。江恒源认为,劳动教育能够养成人的互助习惯,增强社会同情心,“使社会生活的组织能力在儿童时代即已得到一种良好训练,将来长大了做国民,不至再如散沙”[2]1081。江恒源不仅深入分析了劳动教育对个体的德性养成和素质发展的价值,而且将劳动教育与增强民族凝聚力关联起来,足见他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

其五,防御功能。江恒源认为劳动教育还具有防御功能,“人的能力应分成‘应变’及‘制御自然’等各项。这种能力,不能从言语学识中得来,乃由行动中学来。必手脑并用,而后能力才能增加。因为有行动,才发生困难,有了困难经过思考,才得拟定解决方法,用过方法,才能得着经验”[2]1068。因此,江恒源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防御各种危害。

其六,创造功能。江恒源认为,劳动教育对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很有帮助,“创造的能力实由行动发生。儿童幼时的行动,关系于将来社会种种的创造很大”,“不重视行动,无异摧残儿童天性”[2]1068。他还认为,“现今学校教育,都是书本上的教育,绝少注意行动的教育,其实儿童的行动,是教育的基本。为养成将来创造的能力,实在是不可忽视的”[2]1068。江恒源说:“中国社会问题之解决,在于养成各人制造能力,如果仍如传统的教育,划分劳心劳力的鸿沟,耕田的只用手,读书的只用脑,那么永远不会创造。”[2]1081

(三)劳动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1.劳动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其一,生活性原则。江恒源认为,“劳作教育即生活教育”,人类生活,“有经济生活,有政治生活,有休闲生活”[2]1076,这三种生活无不需要劳动,因此劳动教育必须面向生活,“只有听讲背诵的空洞机械的教育,没有实际生活的教育,是死的,不是活的”[2]1076。“学生本有他活泼的生活本能,今舍去他的本能而不去利用,还能够称作教育么?”[2]1076江恒源主张劳动教育必须对接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具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其二,科学性原则。江恒源认为,劳动教育应该是科学的,“科学方法的应用,科学态度的培养,为现代人重要的事”[2]1076。讲究科学就要注重计划性,“以每一学期或一学年做单位,作一计划”,“计划确定之后,然后寻找材料,切实组织,分配工作”[2]1080。讲究科学还要注重针对性,在《生产教育的理论与实施》一文中,江恒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生产教育的十条办法,他主张要将小学劳动教育与普通高中、农工职校、师范学校等学校的劳动教育区别开来,还要注意劳动教育对城市与农村、妇女与男子提出的差异化要求。

其三,趣味性原则。江恒源认为,劳动教育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劳动基于活动,活动在于兴趣”[2]1077。学校的劳动教育尤其是儿童的劳动教育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儿童天真烂漫,活泼泼地,假如从他的兴趣出发,使他劳作,再在劳动之中,施以教育”[2]1076。江恒源主张教师要善为教导,做到“不呆板,不固执,因势利导,灵活有趣”[2]1081。

其四,实践性原则。江恒源认为,劳动教育不能停留在嘴上,也不能仅限于理论层面,劳动教育要真正让学生走向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培养和锻炼。江恒源主张,即便儿童劳动教育也要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培养,如何陶冶,皆要假手于劳作,借经于劳作,我们绝不能以儿童年小便忽略过去”[2]1077。他举例说,“例如教师讲植物学,可使小孩子种植花卉园蔬。教师讲动物学,可令小孩捉蛙捉蝶”[2]1076,“教理化生物者,不应当用书本,而应当用手用眼,利用学校附近的一切动植物,解剖出来,观察出来,然后再来借书参考,证验是否对,此种精神,就是‘劳作’”[1]2182-2183。

2.实施劳动教育的要义

其一,创造“劳而后食”的社会风气。江恒源结合当时的社会境况,剖析了存在的七大病象,即“孱弱愁苦、穷困颠连、游惰消极、排斥猜忌、散漫无序、自私自利、顽固保守”[2]1072-1073,并指出其原因是“手脑两分”“士工两分”(即读书与做工两分)、“人物两分”[2]1074,关键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脱节,人们根本不重视劳动。他认为,“目前社会不劳而食者太多,他们反而自鸣得意,绝不知这是人生的羞耻”[2]1081,“我以为今日社会所以致病的总原因,则由于‘教育不知注重行动’。不注重行动,于是工作者不能用脑,用脑者不能做工”[2]1074。江恒源呼吁说:“要改进社会,则必须改变此种根本观念。使大家认定行动即教育,劳作即行动。”[2]1074他还多次倡导“不劳不食”“劳而后食”。他指出,“我们应当造成‘劳而后食’的舆论,来转移风气,或者中国民族前途方有希望”[2]1081,“使‘不劳不食’一语,成为天经地义,使人人皆明白不工作即不应吃饭竟成了一种极巩固的信念,凡是教师训练学生也就以此为标准”[2]1067。江恒源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归因于轻视劳动,显然是偏颇的,但是他倡导“不劳不食”“劳而后食”的社会风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二,秉持“理实并重”的基本立场。江恒源认为,劳动教育要改变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状况。他说:“要理论与实际并重。专有理论而无实际,则理论是空泛的理论,专注重实际而无理论,则这实际是盲从的,应当理论根据实际,实际受理论指导。”[1]2184他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要“扫除中国数千年来读书人专用脑不用手,做工人专用手不用脑的积习”[3]1691。他强调,在普通小学、中学和大学内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训练学生手脑合作的能力,而这种做法“小之使一般升学的儿童青年,明白了稼穑艰难,体会到劳工神圣;大之,亦可培养做工服务的基本知能,以为习业的准备”[3]1691。

其三,规范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江恒源非常注重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就劳动教育的实施机制、教育体系和程序规范等方面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劳动教育机制。他主张“生产教育的实施,要普遍于各级教育机关及各界民众”,“学校教育机关,实施社会生产教育时,务必与附近社会教育机关等,打成一片,聊成一气,实行互助合作”[3]1693。他认为,只有全社会形成对劳动教育的共识,联手合作,劳动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他指出,劳动教育应该体现差异性和层次性,小学劳动教育有小学劳动教育的特点,职业学校有职业学校的做法,大学有大学的要求,要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他甚至就某些细节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要求。关于劳动实践基地设置,他建议“在学校方面,凡是乡村小学,皆应附设一个小农场小工厂;城镇小学皆应附设一个小工厂;普通中学,皆应附设农场或工厂;大学学生,除农科工科外,皆应选习农或工一科”[3]1692。这对当下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具有借鉴意义。江恒源还提出了劳动的步骤程序要求,认为劳动就是要做事,做事就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劳作者有四种步骤,即看、认、听、做。常人每多误解以为劳作完全是做。所以我特别提出这项劳动程序来”[2]1078,“看、认、听、做是整个的教育过程,不能偏重;但要有组织,有系统”[2]1080。这里,他强调的劳动步骤、组织系统对当下有序开展劳动教育是有启发意义的。此外,江恒源提出的“看认听做”与今天《意见》所强调的“手脑并用”,其基本精神也是一致的。

其四,改变“囿于学校”的狭隘做法。江恒源主张劳动教育要打破局限于学校、局限于课堂的状况,无论是教材和师资都可以从社会汲取和选择。在他看来,社会是劳动教育最鲜活的教材,各行各业的劳动能手是最优秀的“先生”。江恒源说:“实施劳作教育时,教材的范围,不必一定限于教室之内。教室外各种事物,都可用为教材。它的教师,亦不必限于学校之内,社会上各项职业熟练之人,也可请他做先生,所以教农艺的时候,可到田间去请老农做先生;教工艺的时候,可到工场去请工人做先生。教材取诸社会,教师也不妨求诸社会。不但学生所学得着许多便利,而且学到的技术,也格外真确有用。”[2]1080江恒源反复强调劳动教育一定要改变封闭的局面,要善于与社会对接,“开门”实施劳动教育,“学校教育机关,实施社会生产教育时,务必与附近社会教育机关等,打成一气,聊成一片,实行互助合作”[3]1693。

其五,抓住师范教育重要阵地。江恒源认为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想打开新局面,师范教育至为重要,它“直接有关课下正在受训的师范生,间接影响到未来小学儿童,所以要使师范学校的劳作教育发展起来,第一要大量的训练‘良师’,第二要使得学校行政人员的观念和传统心理,转移过来”[1]2184。也就是说,师范教育是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合格劳动教育师资的重要阵地,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师范教育这一阵地优势,更新观念,重视劳动教育在培养优秀师资方面的作用,切实履行好职责。

其六,建立劳动教育研究平台。江恒源认为,要想把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之不断发展,必须加强对劳动教育本身的研究。“要想发展劳作教育,一定要有一个中心研究机关,出版一种定期刊物,将一切有关劳作教学技术和经验设备标准,教学原理原则,以及有关各问题发表出来,使全国中小学劳作教师得以借镜,启发其思想,改良其教学。”[1]2183江恒源主张要通过各种平台展示学生优秀的劳动产品,展示教师的劳动教育能力,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良,“要有不断的研究和改进的精神——将各种好的成绩陈列起来,并将其工作程序详细说明,一方面注意方法的改良,一方面注意招考学生标准的订定,务使训练出来的师资有实际的能力”[1]2183。江恒源的这一提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有利于劳动教育的理论提升和实践推广。

二、江恒源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近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青少年学生不尊重普通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愿劳动也不会劳动,反映了劳动教育被虚化、淡化和弱化的现状,以及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被忽视的窘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江恒源的劳动教育思想是一笔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财富,对当下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积极引导,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其一,价值引导。江恒源对劳动教育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多维度的分析,有些观点和举措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4]。因此,学校要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增强学生对劳动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使他们懂得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认识到劳动无贵贱之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未来,摒弃不劳而获的不良思想。

其二,风气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积极培育劳动文化,营造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劳动文化环境;要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加以宣传,倡导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崇尚暴富、鄙视劳动的错误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其三,典型引导。社会要积极宣传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推广劳动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开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引导年轻一代从崇拜“影星”“歌星”,走向崇拜“劳星”“科星”,让更多的时代楷模、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偶像;还要大力宣传学校涌现的“劳动明星”“创新大咖”“技术大拿”“最美奋斗者”,用身边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感动学生、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

(二)科学实施,健全劳动教育的运行机制

如何有效实施劳动教育,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江恒源强调,劳动教育的开展要有组织、有系统。这一点对我们今天很有启发意义。科学实施劳动教育,一定要有系统的设计和周密的组织,要健全劳动教育的运行机制。

其一,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育人机制。劳动教育的目的既在“劳动”,更在“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协同作战,打“组合拳”。《意见》指出,“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4]。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充分重视劳动教育,家庭和社会要积极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建立“家校社”三方联络沟通和资源共享机制;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承担起各自应负的职责,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三方相互合作,共同着力,形成有效衔接、互相促进、协同作战的育人机制。

其二,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往往彼此隔离,在学生教育方面“各敲各的鼓,各踩各的点”,影响了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劳动教育必须建立系统的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从劳动教育的目标来说,小学生应侧重于劳动意识的启蒙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中学生应侧重于劳动品质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应侧重于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从劳动内容来说,小学生要做到生活自理并参加家务劳动,中学生可以参加服务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大学生还应参加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劳动。总之,劳动教育必须形成大中小学各司其职、协调一致、严谨有序的有机体系。

其三,着力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行思结合的劳动品质与习惯。劳动教育需要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实现。江恒源强调劳动要把握“看认听做”四个环节,其实就是主张手脑并用、行思结合,任何一项劳动都是从学习到实践、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调动思考力和行动力。江恒源特别强调要用脑筋做事,注重手脑并用,这恰恰是劳动要遵循的逻辑。孩子的观察力、洞察力、钻研精神、专注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规范化的劳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单是为了劳动,也是为了让孩子在劳动中接受教育,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品质、习惯和能力。

(三)对接实践,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场域

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不是一个概念,劳动教育必须直面实践,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劳动的主要形式有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围绕这些劳动形式开展的劳动教育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长期以来,学校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实践属性,“口头上喊劳动、课堂上讲劳动”,劳动教育变成了仅在学校内部开展的讲授劳动知识、劳动方法、劳动技能的一般性说教,从根本上背离了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与实践对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确保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学校要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走出脱离实践的误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这既是劳动教育规律的应有之义,也是对劳动教育提出的规范要求。学校要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乡村,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并获得深切的劳动体验,使他们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提升劳动素养,提高社会责任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和真挚情感。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域,按照《意见》的要求“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4],完善校内劳动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劳动工作坊。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学生提高劳动技能提供训练平台。学校还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在学校附近的乡村、社区、企业建设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满足劳动教育对实践场所的需求。总之,学校要有效整合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不能让劳动教育成为“孤岛”。

(四)专兼结合,重视劳动教育的师资培养

劳动教育能否取得满意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从目前来看,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数量不足,很多教师从内心深处不愿意从事劳动教育工作;二是质量欠佳,专业性不强,不少劳动教育教师都是“跨学科”教师;三是培训不力,致使劳动教育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学校要健全校内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德国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德国中小学一般都配备有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劳动教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都需要接受高等师范教育(劳动教育方向),完成本科、硕士一体化课程后还要参加12—18 个月的见习活动,最终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认证才能获得正式的任教资格[5]。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重视校内专职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他们与其他学科教师同样的待遇。另一方面,学校要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劳动教育兼职教师;要定期开展对劳动教育师资的专业培训,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专家化,逐步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校际共享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五)加强研究,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

尽管我国一直强调劳动教育,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在“五育”中被称为“小五”,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教育,影响了劳动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一方面,理论界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研究范式,许多劳动新形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未能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另一方面,实践领域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还需加强,亟待建立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考评体系。因此,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是劳动教育的当务之急。一是建构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体系。《意见》提出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二是建构学校劳动教育成效评价体系。有学者主张从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等维度来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从劳动教育内涵认知、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劳动教育载体创设、劳动教育空间营造、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劳动教育质量保障、劳动教育特色建设等维度来评价学校的劳动教育实施情况[6]。这一评价体系框架涉及劳动教育的方方面面,有可取之处。

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7]。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需求。江恒源劳动教育思想来自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跨时空的时代价值。我们应该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并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更好地落实并促进当前的劳动教育。

猜你喜欢

劳作劳动学校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春暖劳作花相伴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阅读理解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