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推进普特融合教育发展的探索

2021-12-29许小燕

辽宁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中心融合

许小燕

(江苏省海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近年来,融合教育正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热门的议题。融合教育强调,特殊教育需要通过整体的、系统化的变革来应对特殊儿童多样化的需求。然而,关于目前融合教育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践策略。

海安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科学部署,全面把握和落实上级特殊教育工作的要求,合理布局,加强培训,推进家校合作,建设课程,在推进区域融合教育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全面落实国家特殊教育工作要求

(一)把握政策文件核心要义

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颁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中明确指出,要“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更加重视关爱残疾学生,坚持科学评估、应随尽随”“坚持普特融合、提升质量”。这些政策文件为特殊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在市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实现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及所有随班就读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达到了普通学生平均经费8倍的标准。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就餐、塑胶操场建设和多感官情景教室建设三项工程,减轻了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改善了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满足了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提升了特殊教育教学质量。2019年起,市财政部门拨付送教上门专项经费。

二、有序推进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

(一)合理布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海安市将推进融合教育、建设资源中心作为重要举措,参照教育部制定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省教育厅制定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依照省《关于资源教室建设的指导意见》,立足于特殊儿童学习与康复需求,建设了融合教育资源中心35个,实现了县域内所有乡镇(街道)学前、小学、初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

(二)常态推进

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在推进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落地落实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运行的管理,推进融合教育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立了由分管校长(园长)、教导主任(业务园长)、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后勤园长)、年级组长、特教教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以及残疾人工作者、社工、志愿者等组成的融合教育教学与管理团队,对特殊学生实施融合教育服务,并按照每人指导3~5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标准,配备融合教育巡回指导教师,定期开展巡回指导,帮助普通学校做好融合教育工作。除此以外,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还通过评估安排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组织开展教科研活动,总结推广融合教育工作经验成果,多举措促进普特融合教育发展。

三、加强融合教育教师素养培训

根据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分类规划、优先建设、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原则,科学确定融合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统筹规划融合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进一步提升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管理力度与使用效能,全面提高融合教育工作质量,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开展了面向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管理人员及教师的专题培训活动。活动中,邀请了省市融合教育专家、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专家以及康复专家等做专题讲座与实践操作指导。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及管理人员对融合教育的认识,打开了资源中心运作的思路,提高了资源设备的实践操作技能。

(一)专兼结合,满足需求

为满足融合教育的要求,通过“外引内培”等多种方式,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融合教育师资队伍。目前,全市共有专兼职教师36人。每个学校都建立了特殊教育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为“融合教育”工作联络员和资源教师,负责对本校的特殊需要学生开展教学和个别化辅导工作。特教联络员负责本校特殊需要学生日常管理,统筹本校的融合教育工作,协调巡回指导小组、资源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确定服务内容、时间。资源教师负责日常教学协调工作,围绕科学补救、康复训练和潜能开发,做好日常教学辅导工作以及特殊学生建档和档案管理工作。

(二)专题研修,提升素养

为有效贯彻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精神,深入推进融合教育发展,组织开展“融合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培训”“资源教室器材使用培训”“资源教师培训”等专项培训活动。县域内融合教育管理人员、巡回指导教师、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学校校长(园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园长)、区镇融合教育教研员、专(兼)职资源教师等参加了培训,在培训中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工作者的特殊教育理念,拓宽了他们有效实施融合教育的路径,提升了其融合教育的专业素养。全体参培人员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全市范围内其他普通学校教师更新观念、提升素养。

四、打造家校合作、社会参与的融合教育环境

(一)科学诊断

融合教育工作启动后,整合卫生、计生、民政、残联等多方面资源,建立由教育、心理、康复、社会工作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诊断和评估专家委员会以及专家资源库。对适龄特殊儿童、少年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的能力和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进行诊断性评估,为残疾人教育问题提供专业性建议。

“玉风窑”也是无形的,但它可以在邱含、陈敏、何炳钦、曾瑾、彭松等一众成名的艺术家,也在屈晓鸣、周志斌、邢当当、李可荣、孙建文、郭越等一帮第三代艺术家的瓷画艺术里抒发对自然世界的迷恋,在青花与釉里红的美感里展现人类的精神姿态。本文以“回顾”为主题,穿越将近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通过过去与现在的人、作品与艺术价值的相互对比,再现当年炉火旺盛火红的“玉风窑”盛景。

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根据专家委员会的评估结果,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特殊儿童少年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意愿,对特殊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方式作出安排,为合理安置特殊儿童提供科学依据。

(二)清单式服务

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根据《海安市融合教育服务清单制度》要求,指导专(兼)职融合教育教师为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清单式服务,充分尊重家长(或监护人)意见,通过集体审议完成对学生的评估、安置、个别化教育与转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更是如此。我们对特殊儿童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制定菜单式培训研习清单,教会家长如何对待特殊学生的身心缺陷,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缺陷矫正与补偿。

(三)专业研习

针对脑瘫儿、自闭症、多动症、唐氏等集中领域,定期开展专题培训研习。积极尝试“家长助教”模式,把家长请到学校来,让家长全程参与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从而更好地提升专业研习的实效。

(四)个性评价

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要多元化。正所谓“多一把衡量评价的尺子,就多一个优秀的学生。”家长对融合教育最大的认同来自孩子的变化与进步。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在家校共育过程中,鼓励家长无限相信特殊孩子的潜能,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康教工作,帮助每一个特殊孩子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资源中心为特殊学生建立学习成长档案,通过个性化、发展性的评价,发现、激励、展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成长亮点,为特殊学生的成长、家长的认同支持注入新的动能。

(五)社会参与

海安市构建了以教体局、残联、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义务教育学校、爱心志愿者、企业、社会团体等组成的全社会参与的融合教育发展模式,为融合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普特融合、社区融合等项目活动中,很多志愿者自愿当助教,协助特教教师和资源教师一起完成各类教育教学任务。

(六)指导就业

为了切实打通残疾学生升学就业的难题,让每个残障学生有尊严地生活成为可能,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还与市残联建立了合作关系,对残疾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中、高年级的残疾学生定期到由残联主办的“残疾人阳光家园”学习各种就业技能。

五、建设完善的区域融合教育课程体系

(一)确立目标

融合教育始于特殊教育,却又突破了特殊教育的局限性。特殊学生融合教育的目标既要达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又要密切衔接普通学校教育教学目标,需要从应然层面和突然层面对特殊学生的能力标准进行探究,以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协调统一。

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每年定期对全市残疾学生进行综合发展测评,通过感觉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生活自理、沟通、认知、生活技能等类别多个指标的细致测评,获得关于学生个性的一系列完整的数据。通过建立数据库的方式,纵向比较学生发展水平,以此指导学校科学制定学生成长目标。

(二)资源保障

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应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要求,最大程度地创设促进普通学生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相互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不仅指资源教室,而是一个资源群。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将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内能够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提供咨询、个案管理、教育心理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学支持、学习辅导、补救教学、康复训练和教育效果评估的所有资源都纳入融合教育资源,指导各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引导全体师生以平常的心态、特殊而无痕的方式对待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有效促进了融合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课程建设

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应依据国家颁布的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指南),依据普教和特教标准进行课程适宜性改造。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情况,寻找两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结合点,制订实施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分类教育或个别化教育方案。对于国家方案和课标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应加强专业学习研究、积极摸索总结,努力在实践中寻找到适合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案。

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根据残疾学生个性诊断结果,组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特教联络员、学校资源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定制学生课程及其实施步骤。通过融合化的主题活动、分层化的教学设计、一体化的教学管理,让特殊学生真正能够融入班级、融入课程、融入学校教育生活,进而在与普通学生的双向交往中,实现班级文化、学校文化的重构与融合。

(四)个别化教育

特殊学生个性差异明显,不同的学生在自理、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沿用简单的群体分类教学的方式不可取。融合教育必须尊重特殊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分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个别化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通过组建IEP的团队、收集学生基本资料、实施全面评估并撰写报告、召开IEP会议、实施IEP教学、评估与修正IEP实施效果等措施,为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制定和实施基于集体教学的个别化教育方案,遵循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有效施教的原则,实施“一人一案”,保障个别化教育实施。

(五)送教上门

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明确要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送教上门”是指由教师根据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或康复需求,把为重残学生制定的教学及康复计划、内容送到学生家里,在学生家里实施教育及康复活动的过程。送教上门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送教学生的成长、送教学生家庭生活,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保障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自2016年起,海安市启动了重度残障儿童送教(康)上门活动,对全市不能到校就读的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服务,构建了送教组织体系,以及科学评估、个别化辅导、阶段性诊断、医教结合的送教运行模式,通过建立支持保障体系、严格筛选和评估送教学生、合理选择送教内容、积极开展送教教师培训、开展家长培训等措施来提高送教质量。

融合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新时代的融合教育,不仅需要前沿的特殊教育理论来引领,而且需要适切的行动策略来指导。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推进融合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为新时代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如何在“十四五”新征程中应对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中心融合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