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脉络、视角与趋向

2021-12-28赵泓羽,李荣日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发展脉络

赵泓羽,李荣日

摘要:为揭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进展与动态,探究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发展趋向,本文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相关研究为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等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的演进轨迹、热点视角与发展趋向进行分析。通过梳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的相关研究,将其划分为3个不同阶段并对研究热点进行比较与分析。同时,对现有研究加以总结与分类,主要包括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理论、治理结构、治理运行与治理评价四个视角,并对未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趋向提出展望,以期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后续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发展脉络;热点视角;趋向展望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21)06-0038-08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dynamics of public service governance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explore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trend of public service governance of national fitness, this paper tak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public service governance of national fitness as the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evolution track, hot perspectiv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ublic service governance of national fitnes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knowledge map. By comb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the governance of public services for national fitness,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it summarizes and classifi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mainly including four perspectives: governance theory, governance structure, governance operation and governance evalu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for national fitness, and puts forwar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of public services for national fitnes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follow-up in-depth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s for national fitness.

Key words:National fitness public service governance; Development context; Hot spot perspective; Trend outlook

2019年《體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全面实现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作为我国体育事业供给侧的重要着力点,其治理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方向[1-2]。然而,面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组织体系运行效率低下[3-4]、多方主体协同乏力[5-6]、智慧化转型不足[7-8]等现实困境,如何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当前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现有相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厘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演进轨迹,挖掘并比较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热点视角,探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未来关注趋向,以期对今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的深入拓展及实践发展等提供有益参考。

1脉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演进轨迹与热点挖掘1.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演进轨迹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知识图谱法分析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轨迹,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依照时间序列的排序方式,采用“主题”检索相关文献,在高级检索中设置主题包含“治理”并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或者主题包含“治理”并含“公共体育服务”或者主题包含“治理”并含“体育公共服务”为检索条件,检索出国内相关文献391条。其中,剔除个别与主题无关的会议通知、刊物简介及会议综述等文献12条,剩余有效相关文献379条。以上述文献数据为基础,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图1所示为知识图谱可视化从 2005 年至今的相关文献总体趋势分析,可将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划分为缓慢发展、高速发展和稳定发展三个阶段。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缓慢发展阶段(2005—2012年)。在此阶段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尚处于萌芽探索阶段,发文量仅为16篇,仅占总发文量的4.2%。鉴于当时国家政策与政府调控方向,该时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主要以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为核心内容。因此,这一阶段研究更多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的理论内涵出发,着重探讨治理供给模式、市场机制引入以及社会组织如何融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治理体系等问题,虽有一定代表性成果,但整体研究较为零散,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图1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总体演进轨迹图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高速发展阶段(2013—2019年)。在这一阶段中,“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问题也愈发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如图1所示,这一时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发文量为293篇,呈现爆发式增长,占总发文量的77.3%。此时,研究内容逐渐趋向多元化,研究重点多偏向于应用协同治理、多中心治理、分层治理以及整体性治理等多种治理理论的创新研究,以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等方面,分析多元主体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发展困境,探讨治理路径的优化与与升级。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稳定发展阶段(2020年至今)。随着全民健身战略普及与推广效果逐渐显现,学术界有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也逐渐深入,发文量逐渐稳定在每年35篇左右。这一时期,在新一代产业变革与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研究视角多趋向于“互联网+治理”“智慧治理”与“数字治理”等方面,治理精准化与科学化逐渐成为该领域探讨的研究热点。

1.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热点比较与挖掘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隶属于国家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通过与现有“公共服务治理”研究相比较,能够较为直观地揭示发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的不足与短板。因此,通过检索关键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体育公共服务治理”与“公共服务治理”,并运用CiteSpace5.8軟件进行关键词共线网络分析,采取较小生成树及复杂连接删除算法,保留关键词间核心连接,利用关键词路径计算方法,计算关键词的共现频率和中心度,以保证处理结果具有唯一性[9],获得公共服务治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2、图3所示)。其中,节点大小表示对应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高低,有圆圈的节点表现出高中心性;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共现关系,其粗细表示共现强度。图2公共服务治理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按照词频排序统计,提取“公共服务治理”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的前 10个重要关键词(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与数字政府在当前“公共服务治理”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公共服务、政府购买、治理、全民健身与农村体育等关键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这些关键词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是近年来这两个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表1公共服务治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

研究前10个关键词(按词频排序)序号公共服务治理研究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关键词中心度词频关键词中心度词频1公共服务0.6188公共服务0.58362基层治理0.3350政府购买0.25313乡村振兴0.2149治理0.19304社会治理0.0746全民健身0.11225数字政府0.2943农村体育0.09206大数据0.3140协同治理0.16197数字治理0.1139乡村振兴0.14158城市治理0.0537社会治理0.05159社区治理0.1032多元主体0.061410国家治理0.0830新时代0.0313

由图2和表1可知,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在政府购买、协同治理等治理结构与治理运行方面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在治理地域方面,受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影响,研究多集中于农村方面,有关城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较为薄弱;同时,针对“十四五”规划中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与“公共服务治理”研究相比,尽管已有学者关注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数字化、智慧化治理转型的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内容较为零散,也是未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的主要方向。可见,虽然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起始时间较晚,但已取得一定的广度与深度,理论体系逐渐丰富多元,研究层级也逐渐由宏观向微观转变,未来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具备着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2视角: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动态

通过回顾相关已有文献可知,国内学术界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是继“全民健身”战略推行后才逐渐兴起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视角较为零散且深度有限,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体系框架。因此,为弥补这一缺陷,本研究通过梳理现有研究,结合国内外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成熟理论经验与研究观点,对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视角进行整理分析。

2.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理论视角

治理理论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活动的逻辑起点。就当前国内研究而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理论研究主要分为多中心治理理论、网络治理理论、复杂系统治理理论与嵌入式治理理论四个方面。

2.1.1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通过社会组织中的体育志愿者来表达与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最大利益,即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桥梁作用将宏观政策输送到人民群众进行 “福利转化”[10]。同时,该理论认为体育志愿者与社区居民不仅作为单一的消费者,同样也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中的决策者与参与者。有学者指出,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主导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不符合我国现实国情与民情,社区居民难以独立完成“第三方”治理的责任与使命。

2.1.2网络治理理论视角网络治理理论认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是一种具有经济性质的社会群体活动,由民众参与网络、企业组织网络与体育场景网络所构建[11]。“网络治理”的概念最先出现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中,其主张非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联结起来相互依存的合作网络关系,就共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问题采取集体行动的治理理念,即体育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与人民群众作为网络治理的行动者与节点,共同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相关学者通过网络治理理论对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进行研究,将有效市场化、培育和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与寻求公共体育利益平衡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并作为实现各治理主体合作与良性互动网络治理格局的改革路径[12]。

2.1.3复杂系统治理理论视角最初,我国学者仅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体系视为由政府主导运行的单核系统,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体育体制的改革创新,学术界逐渐意识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不同复杂系统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也就此开展[13]。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来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系统内存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民众多个子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又包含众多要素与下一级子系统,系统的组成具有多层次性[14]。该理论认为,对于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系统都可以提供相应的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局限恰恰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功能需求[15]。体育社会组织则应该在这种动态响应和交互作用的影响下,不断地“学习”与“积累经验”,助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系统从简单过渡到复杂,提升整体治理效能。但相关学者研究发现[16],在实际治理过程中,体育社会组织无法完全脱离政府与市场从而单独治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从而造成复杂系统治理理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1.4协同治理理论视角协同治理理论是自然科学中协同论与社会科学中治理理论合二为一的新兴交叉理论,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各系统主体协同治理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也是当前我国学者在此领域主要强调与研究的治理理论[17]。“协同”即指在统协各自优势基础上的一种合作方式,以期实现共同的利益与目标。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中,协同治理理论要求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以及民众之间排除矛盾分歧,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此降低单个主体参与治理的短板与风险,进而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整体治理效率,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利益最大化。同多中心治理、网络治理与复杂系统治理相比较(见表2),协同治理理论更强调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的优势互补作用[18]。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协同治理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民众享有服务的治理模式,在发挥民众治理功能方面尚存缺陷。

2.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结构视角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结构研究是有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参与主体权责和角色划分的探讨,主要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以及民众四大部分(见图4)。治理主体方面,政府作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监管者,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的主导力量,在整体治理结构中占据核心位置[19]。同时,政府是政策法规引导、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组织体系建立、科学健身指导等诸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提供者,在治理中发挥着动员资源、制度供给、引导协调、市场监管的重要作用[20];市场作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直接生产者,拥有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网路、产品研发等优势,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中的关键一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通过市场的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实现资源配置,其治理效果主要体现在微观管理、市场运作、公平竞争等方面[21]。治理客体方面,体育社会组织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的协调者,具有培育体育专业人才、构建组织网络体系、募集社会体育资源能力等治理优势,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与科技支撑[22];民众作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的行动者,是治理运行的对象与基础[23],发挥着参与实践、需求表达、监督反馈与绩效评价等方面作用。多数学者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结构较为单一,以政府为“核心”的治理结构需要改变。同时,现有研究主要强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通过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与民众治理网络,明晰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中的权责关系,确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结构高效运行[24-25]。

2.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运行视角

治理运行视角是针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方式选择的具体研究,依照现有研究可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国家化治理方式。持有此类观点的学者主要强调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公共属性,认为应以政府、事业单位和机构等国家部门作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中心點,承担所有与治理相关的职能、责任与经费等,即通过优化核心治理部门的方式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整体效能,形成治理“辐射圈”,进而带动市场及社会组织治理能力的提升[26]。二是市场化治理方式。市场化治理方式主要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竞争的优胜劣汰作为治理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置,最大程度降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的影响。同时,部分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市场化治理方式有助于缩减政府财政支出,减轻政府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一步满足大众对于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的多样需求。三是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协同化治理方式。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该种治理方式能够有效解决“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观点之一[27]。即政府通过政策出台与制度建设营造出能够满足政府偏好以及社会大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运作环境,通过政府购买与服务外包等方式,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项目委托于市场与社会组织,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间互相信任、合作,进而整体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能力[28]。

2.4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评价视角

治理绩效评估因其具有改进和提高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治理能力的关键工具,愈发受到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评价主要集中于政府购买、政策工具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均等化、体育场馆服务质量、体育社会组织绩效以及大众满意度等方面。政府购买方面,史小强、戴健通过“建立概念化模型—指标筛选—权重赋值”步骤,将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划分为购买服务条件、购买服务内容、购买服务流程与购买服务效果四个维度,实证结果显示“购买服务效果”纬度远高于其他测量指标[29];政策工具方面,熊禄全、张玲燕等学者依照政策评估理论,利用政策工具合理性、可行性与协调性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发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工具效益产出效率与其治理效果成正比[30];治理均等化方面,范宏伟将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投入、产出、结果三个维度进行分类,较为客观、合理地对我国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31];王松,张凤彪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模式进行研究,将其划分为政府评价模式、社会组织评价模式与社会民众评价模式三种类型,并提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优化与社会民众参与的协同治理路径[32];大众满意度方面,朱孟彬、张文海等学者以重庆市北碚区为实证调研区域,将重庆市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居民满意度评价模型划分为体育信息传播服务、体育基础设施服务、体育人才指导服务、体育活动开展服务、体育组织管理服务五个维度进行研究,发现体育人才指导服务的完善与优化能够显著提升居民整体满意度。

3趋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方向展望梳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的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治理理论、治理结构、治理运行以及治理评价方面,指出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问题困境,并给予相应优化对策与实施路径,为未来深化探究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然而,总体来说,我国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理论研究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具体实践活动,在上述领域内的诸多命题尚未得到充分讨论,在当前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下相关治理问题学术界也未能给予合理回应。本部分在已有研究的成果之上,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认为未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拓展。

3.1语境共鸣:深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理论新方向始于西方的治理概念和理论如何本土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3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公共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本土转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体系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向。打造“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党针对我国具体国情总体治理战略布局,而当前学术界有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多聚焦于实践对策与优化路径方面,所借鉴理论也多来自于西方政治学、社会学理论体系,少有研究在中国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体系构建问题进行探讨。因此,结合近期“十四五”规划中习近平同志针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所作出顶层设计及其内在蕴含的话语特色,探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中的具体内涵与逻辑,以及应如何落实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体系等问题,都是未来学术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3.2数字赋能:紧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结构新形势与传统治理研究相比较,数字治理这一特殊场景已然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提出新的议题。在对现有文献分析与对比过程中发现,学术界关于数字治理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融合发展已达成共识。数字技术不仅作为治理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场景中,也是重塑治理结构的重要驱动力。一方面,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到数字赋能对政府组织架构及政务治理流程的改变,以及数字技术如何重塑全民健身公共性问题、主体间关系演变以及权责关系转变等问题。其次,应着重探讨如何推动民众公共服务治理研究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治理。当前,民众利用数字技术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渠道愈发多元化,但在实际情况中发现,民众仅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被视为被动承受者,公民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治理过程中反而更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公民在参与治理中的“反馈无序性”问题也愈发严重,民众“无渠道投诉”与“乱投诉”现象频发。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应着重探讨如何提升民众数字化反馈意识与反馈渠道的相关研究,更深层次的推动数字时代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政民互动”。

3.3协同联动:搭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运行新架构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阶段,因数据的实时流通所导致的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问题愈发严重,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府监管和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政府与市场治理边界及其治理运行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议题。一方面,政府将票务购买、场馆预约、健身指导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内容搭载至支付宝、微信等移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治理压力,也给予了这些平台新的治理身份。但这种治理运行机制已对传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产生一定冲击,市场部门因获得部分“公权”而带来潜在的盈利空间,致使市场企业“过界治理”“跨权治理”等现象层出不穷,已然对政府治理的核心地位造成威胁。因此,政府如何合理运用治理权力,如何科学监管市场治理行为,明晰數字时代下政府与市场的治理边界,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是今后学术界应当深入探究的研究话题。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革新更易加剧政府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过程中人才短缺与数字鸿沟等多种困境,进而产生新的治理矛盾与问题。因此,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之中维系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建立符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实际情况的治理运行制度与机制,构建知识、技术、人才等方面互助网络,进一步发挥政府与市场间的协作优势,是未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运行研究的重要方向。

3.4多维诊断: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评价新方法完善治理绩效评价体系是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现有研究的分析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评价研究虽然数量较多,但视角相对匮乏,少有研究关注到数字时代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体系所发生的多方面变化,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治理能力评价、治理转型风险评价、数字治理效率评价等方面,都是未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评价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其次,评价指标赋权方面,现有研究中各投入单元的权重配比多以专家主观经验为主导,缺乏数据驱动的客观指标权重配比。最后,治理评价研究结果的呈现主要以阶段性的截面数据为主,缺乏立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化发展的诊断性评价,在未来治理评价研究中也应受到关注与重视。

4结语

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确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的轨迹进行分析,得出其演进轨迹并对其研究热点进行比较与挖掘;基于已有研究现状的进展情况,发现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主要围绕治理理论、治理结构、治理运行以及治理评价四个方面展开,并认为未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还需在治理理论的本土转化、治理结构的数字转型、治理运行的动态监管以及治理评价的体系完善等方面进一步丰富拓展,亟待学界进一步深化探究。

参考文献:

[1]季彦霞,吕万刚,沈克印,等.元治理视角下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1,35(4):52-58.

[2]成会君,李拓键,徐阳.体育公共服务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论均等化认知的中介效应[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4):50-58.

[3]张小沛,戴健,张瑞林.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科学内涵、创新动力与现实路向[J].体育学刊,2021,28(5):23-29.

[4]胡庆山.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的学理构成、现实弊端及治理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11):5-12,26.

[5]李乐虎,高奎亭,李可兴.组织社会学视域下我国区域性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公共体育服务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基于我国3个区域的调查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4):429-437,446.

[6]焦长庚,戴健.网络化治理视域下公共体育服务协同供给:逻辑、场域、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8):12-19.

[7]赵述强,刘卫军,潘祥.我国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治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10):59-65.

[8]宋永晶,秦小平,胡庆山,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展望、风险与规避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2):21-26.

[9]张正,金丽馥.获得感研究述评与展望——基于2015—2020年文献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91-101.

[10]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余逊达,等.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1]詹姆斯.S.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M]. 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12]刘亮,王鹤,庞俊鹏,等.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体育治理结构问题厘析与改革路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4):351-356.

[13]Holland J H . Studying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J]. Journal of Systems ence & Complexity, 2006(1):1-8.

[14]杨尚剑.我国运动员退役安置系统特征、演化及调控机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4):69-81.

[15]潘泽泉,陈有乾.非政府组织与现代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J].发展研究,2008(12):110-113.

[16]KUCHLER B. Granovetter(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M]. Chicago: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

[17]馮振伟,张瑞林,韩磊磊.体医融合协同治理:美国经验及其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5):16-22.

[18]周学荣.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思考与提升治理能力的路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6):109-115.

[19]舒刚民.审视与治理:我国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再认识[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4):420-425.

[20]唐刚,彭英.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3):10-24.

[21]李帅帅,董芹芹.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角色定位与绩效评估[J].湖北体育科技,2020,39(4):283-287,311.

[22]吴燕丹,王聪颖.资源配置视角下残疾人群众体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体育科学,2015,35(3):3-11.

[23]焦长庚,戴健.公共体育服务PPP模式发展: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功能定位与权责划分[J].体育学刊,2018,25(4):35-41.

[24]张燕,郭修金,杨斌.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的演进历程及模式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3):8-11,29.

[25]卢文云,陈佩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内涵、路径与体制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8,38(5):25-39,55.

[26]李丽,张林.体育公共服务:体育事业发展对公共财政保障的需求[J].体育科学,2010,30(6):53-58,80.

[27]王学彬,郑家鲲.回顾与展望:近10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6):5-12.

[28]郝海亭,肖林鹏,郇昌店,等.自治——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平、效率”供给方式[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2):11-14.

[29]史小强,戴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3):48-57.

[30]熊禄全,张玲燕,陆元兆,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工具评价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5):35-41.

[31]范宏伟.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化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3):31-36.

[32]王松,张凤彪,崔佳琦.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2):38-42.

[33]朱正威,吴佳.面向治国理政的知识生产:中国公共管理学的本土叙事及其未来[J].中国行政管理,2017(9):10-15.

收稿日期:2021-06-23;修回日期:2021-08-01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产业演化研究”(编号:18BTY061)。

作者简介:赵泓羽(1997-),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经济、公共体育经济、体育营销。

通信作者:李荣日(1966-),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经济、公共体育经济、体育营销。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体育经济理论研究所,上海 200237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1第6期赵泓羽,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研究:脉络、视角与趋向

猜你喜欢

发展脉络
波长转换装置在投影光源系统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中国排箫的发展脉络及历史地位
中国石油工程项目管理相关问题刍议
文山州旅游业发展脉络初探
舞龙舞狮竞赛规则的发展脉络与现实启示
大数据对市场营销的冲击研究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的多视角分析
建国初期电影歌曲发展脉络及特征
明治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