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列宁小学课本》研读

2021-12-28刘治立侯普慧

陇东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南梁苏区列宁

刘治立,侯普慧

(陇东学院 南梁精神研究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

在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创建之前,南梁地区的劳苦大众不仅遭受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掠夺,就连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造成文化落后,文盲众多。针对这种现状,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和后来成立的苏维埃政府重视和关心发展文教事业,《陕甘边根据地十大政策》中明确规定“在根据地兴办学校,推动农村青少年教育”[1]39。1934年11月在荔园堡附近的转嘴子办起了一所初具规模的红色学校——列宁小学。

当时办学条件还很差,只有两栋房子和一孔窑洞。师生自己动手垒砌土台,支起木板,解决桌凳问题。为了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教师张景文与霍建德及文化委员长蔡子伟等动手编写教材,解决了教材紧缺的问题。刘志丹、习仲勋、蔡子伟等根据地领导亲自到学校讲课、做报告,宣传革命道理,分析斗争形势,鼓舞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革命情感和英勇顽强的斗志。

一、列宁小学课本

教材的编写是一项创造性劳动,革命者将文化知识与革命激情融合起来,编写出独具特色的课本。据蔡子伟的回忆:“教材通俗易懂,都是我们自己编写的,多采取诗歌的形式,朗朗上口,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很高。因为我是文化委员会的委员长,审编教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曾采用诗歌的语言,编写过一些政治教材,记得有一首开头两句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革命二导师……’”[2]938。

由于斗争形势极其复杂,列宁小学被迫辗转迁移,这些诗歌体的教材没有能够完整存留下来。但值得庆幸的是,列宁小学课本个别句子在民间流传,特别是第3册第11—15页的内容首尾完备,原件在刘志丹烈士陵园保存。虽然只有不到五百字的篇幅,却能反映出教材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以及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等特点。这些保留下来的吉光片羽,能够折射出当年列宁小学的办学宗旨、价值导向等。全文如下:

马克思是谁呢?是世界革命的领袖,他终生领导着我们穷人革命,还把穷人革命的办法指示出来。

列宁是苏联人,他把苏联穷人的革命事业领导成功,他还指出了穷人革命的最好办法。所以他也是世界革命的领袖。

我家里很穷,因为实行了土地革命,分得了土地,不受地主的剥削,光景就好过的多了。

赤卫队是红军的后备军,是保护苏区的武装力量,穷人们都要参加赤卫队。

少年先锋队也是后备红军,也是保护苏区的好力量。我是少年,也要参加少年先锋队。

游击队做些什么事呢?就是帮助穷人作斗争。把敌人的武装夺过来,武装穷人,帮助红军打白军。

红军做的是什么事呢?就是要打倒一切敌人的反动势力,建立起苏维埃政权。把一切穷人都要解放。

苏区的穷人都解放了,不出捐税,不纳粮草,不还欠账,不缴地租,还不受土匪的侵害。

下面讨论d(v)≥7的情况。如果v是7-点,由(c)得,对于所有的i=1,2,…,7有c(v)=8, f3(v)≤5,d(vi)≥3。由引理2知,v至多关联两个有3-点的3-面,并且这两个3-面至多从v处获得假设关联v的3-面相邻一个3-点w,则v的邻点除了w都是4+-点。首先,我们讨论3-面相邻3-点的情况。假设f3(v)=5,则假设f3(v)=4,则假设f3(v)=3,则假设f3(v)=2,则c*(v)=假设f3(v)=1,则假设f3(v)=0,则其次,讨论3-面不相邻3-点的情况。假设f3(v)=5,则假设f3(v)=4,则假设f3(v)=3,则c*(v)=假设f3(v)=2,则

我们的苏区,一天比一天扩大起来,一天比一天巩固起来。马上就要结果一切敌人的狗命。

敌人要围剿苏区和红军,我们全体穷人都要动员起来,反对敌人的围剿,不让敌人侵占苏区的一寸土地[1]33-34。

在短短五百言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透露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信念、立足实际面向群众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险开拓创新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以及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正确路线和策略。

二、南梁精神的集中彰显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形成了垂裕后昆的革命精神——“南梁精神”。南梁精神的科学内涵是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列宁小学教材既传播文化知识,又播撒革命理想的种子,充分体现了南梁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第一、面向群众。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红色政权,是为人民翻身解放而建立的,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和捍卫者,始终坚持面向群众的工作作风。陕甘边共产党人认真总结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懂得了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取决于广大人民的支持与否。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有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列宁小学课本中讲到,土地革命就是联合穷人“把豪绅地主的土地没收来分配给没地和地少的穷人耕种”。刘志丹、习仲勋等先后深入到二将川、南梁堡、豹子川、白马庙川、玉皇庙川、荔园堡川、小河沟、平定川、义正川、吴堡川等地的贫苦农民中,扎根串联,访贫问苦,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分粮食、分牛羊、分财产。游击队首先扫清阎家洼子、东华池、南梁堡民团和二将川的地主武装,然后拿下紫坊畔塔儿掌土豪胡克申,没收500余石粮食,100多头牛,2000多只羊,1000多块银元,大部分都分给了贫苦农民。秋季,又领导庆阳游击队打开了庆阳大地主“恒义和”在华池悦乐上堡子的粮仓,开仓三日,给贫苦农民分配粮食2000余石。据蔡子伟回忆说:“土地革命,使南梁地区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革命和生产的热情。过去,他们一愁无地,弄不上饭吃,弄不上衣穿,地富剥削和压榨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二愁土匪横行,拉票子抢劫,如梁占奎、贾德功等惯匪在当地盘踞几十年,把群众害苦了,他们甚至把老百姓炕上的条毡都卷走,那时每当夜晚狗一叫,老百姓就惊慌四逃,不得过安宁的日子。红军和游击队消灭了土匪,使他们能过上安宁的日子,又分配了土地,更使他们生活有了保障,贫苦大众真是高兴得不得了”[2]935。群众动情地唱道:“打倒了土豪分牛羊,分了那个田地又分粮,千年的枯树还了阳,受苦人翻身喜洋洋”[3]。这些土地斗争的目标行为和结果,在列宁小学的课文中得到很好的回响:“分得了土地,不受地主的剥削,光景就好过的多了”;“苏区的穷人都解放了,不出捐税,不纳草粮,不还欠账,不缴地租,还不受土匪的侵害”。由于政策合理,举措得当,很快形成了土地革命的高潮,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无不扬眉吐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提出“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如果说陕甘边根据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是促进经济公平的话,创办列宁小学,让穷人的孩子接受教育则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张策回忆说:“因为这个地区特别贫困、落后,农民中识字的人极少,能够写一封明白信的人更缺”[5]。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推动教育的发展。为了鼓励穷人孩子读书,孩子上学是全免费的,包括书本和笔、纸等文具都由政府免费发放。每个小学生背着一个红布缝的书包,上边绣着一个五角星,每天早上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穷人的孩子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力,视野得到拓展,素质得到提高,对于他们摆脱无知、改变命运打下了基础。

第二,坚守信念。信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对某种观念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思想体系,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维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的思想结晶,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刘志丹说,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在于实际应用,社会的支柱是养活我们的农工大众,他们如果都起来革命,中国革命岂能不成功[6]。1926年,严木三、方仲如在富平县立诚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年仅13岁的习仲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波澜壮阔的共产主义事业,开始了自己辉煌的革命生涯”[7]。

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将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融入列宁小学课本,除了以诗歌形式讲述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革命的导师外,还宣讲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贡献:“马克思是谁呢?是世界革命的领袖,他终生领导着我们穷人革命,还把穷人革命的办法指示出来”;“列宁是苏联人,他把苏联穷人的革命事业领导成功,他还指出了穷人革命的最好办法。所以他也是世界革命的领袖”。这段课文不仅概括地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身份,还说明了他们的巨大贡献,他们领导穷人革命,指出革命斗争的方向和路径。

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陕甘边根据地能够在斗争中发展壮大,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是因为刘志丹等革命者有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将这种革命信念传播并感染给广大党员和群众,在思想上增强了党和群众革命必胜的信心,凭借着自身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第三,顾全大局。顾全大局精神,就是要以整体利益为重,做事情要从大局出发。列宁小学课本注意教育学生关心革命形势,形成大局意识,在强调个人利益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个人利益的联系。在事关大局和自身利益的问题上,培养学生以宽广的眼界审时度势,如在强调农民家里分得土地的同时,也指出苏区“一天比一天扩大起来,一天比一天巩固起来”的革命大趋势;在强调革命为人民谋利益的同时,也教育学生“我们全体穷人都要动员起来,反对敌人的围剿,不让敌人侵占苏区的一寸土地”,保卫革命果实,自觉做到局部服从整体,自我服从全局。

第四,求实开拓。2009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列宁小学时说:“列宁学校是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根据地建立的第一所学校,是一所具有75年历史的红色学校。这所学校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下成长起来的。同学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不仅要好好学习,而且要时刻牢记并珍惜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创造的优越条件,还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奋斗精神,长大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段讲话清楚地表明,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革命前辈的“奋斗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列宁小学课本分别阐发了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目前任务以及具体的行动措施,虽然是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却避免了极“左”路线的执行者照搬照抄马列主义条条框框的弊端,讲得很实在,很具体。课本清晰地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给革命指出了最好的办法,关于建设苏维埃、解放广大穷苦百姓,打退反动势力的军事“围剿”,保卫革命斗争果实的论述,贯穿于课文的始终,表现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三、武装斗争的生动阐发

毛泽东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8]。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巩固和扩大红二十六军等主力部队的同时,把地方游击队等革命武装力量组织起来,使其成为开辟和巩固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的骨干力量。据有关资料记载,陕甘苏区壮年男子中,十分之七都加入红军,儿童和青年则全部加入了儿童团和少先队,18岁至45岁的壮年则加入了赤卫军[2]1018。党的中心任务是开展武装斗争,实行武装割据,因此,一切苏维埃工作均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列宁小学课本自觉贯彻这一中心任务,对陕甘边革命武装力量的构成及其具体职责做了详细的说明。教学内容同实际生活、生产及革命斗争紧密联系,如教材中写道:“南梁来了刘志丹,领导我们把身翻”“我爸爸是农民,在地里种地;我哥哥比我大,拿刀杀敌人”[9]35。发展农业生产、打击来犯的敌人,都是革命斗争的重要任务。

列宁小学课本逐一介绍了根据地各种武装力量的名称和具体职责。红军是革命武装的核心力量,“就是要打倒一切敌人的反动势力,建立起苏维埃政权。把一切穷人都要解放。”配合红军开展为武装斗争的还有民众武装赤卫队、少年先锋队、游击队等,这些都是革命斗争中的军事或半军事武装力量,是红军的得力助手和不可缺少的后备力量。赤卫队“是红军的后备军,是保护苏区的武装力量”;少年先锋队“也是后备红军,也是保护苏区的好力量”;游击队的使命“就是帮助穷人作斗争。把敌人的武装夺过来,武装穷人,帮助红军打白军”。这种简明扼要的表述,使学生对革命武装的构成有了明确的认识,起到了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情感,坚定革命立场,增强革命信心的作用。

陕甘边苏区发展壮大了,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了充足的兵源,反击敌人才有力量,革命根据地才能不断巩固壮大。国民党报刊上说,苏区政府“给穷人分粮分地,组织上学,严惩贪污,严刑镇压地方恶人及不满者”。陕甘边根据地把开展游击战争与三分(分地、分粮、分财物)五抗(抗税、抗租、抗债、抗粮、抗款)结合起来,实行全民皆兵。刘志丹说:“游击队要善于隐蔽,平常是农民,一集合就是游击队,打仗是兵,不打仗是农民,让敌人吃不透”[10]。在当地的一部分乡村,领导农民群众进行打土豪、分粮食的斗争,为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国民党的报刊上说:要真正把握陕甘的革命武装力量,不仅要注意正规红军,“须知正式红军外,尚有种种组织,如游击队、赤卫队、突击队、特务队、少年先锋队、儿童团等等”[11]626,这些都是根据地的有生力量,都是革命武装力量的基础。国民党报刊的记载虽然有许多歪曲之词,但也反证了陕甘边革命武装力量的增长,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列宁小学课本的阐述,真实地反映了陕甘边根据地人民的革命豪情。

陕甘边武装斗争的实践为列宁小学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资源,以课本为媒介和桥梁,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增长了见识,受到了教育,思想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高。

四、价值引领的鲜活体现

培养合格人才是南梁小学办学的初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关系到革命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诞生于烽火硝烟中的南梁列宁小学,从一开始就注意铸魂育人。从保留下来的列宁小学课本部分篇章中,可以管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展教育工作的价值引领:

第一,政治引领。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多变的现实条件,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和土地革命斗争的目标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树立为打到反动势力,建设苏维埃政权的理想信念和坚定斗志。列宁小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革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培养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9]4-5。特别是对马克思和列宁身份和影响的介绍,实际上也是在说明列宁小学名称的来历和办学宗旨,具有宣传学校性质、激发学生自豪感的作用。“一切真正的革命的标志,就是在以前不关心政治的被压迫的劳动群众中,能够进行政治斗争的人成十倍以至成百倍地迅速增加”[12]193。红二十六军初到南梁,南梁贫苦农民不了解红军和共产党的政策,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待革命。张策回忆说:“群众开始不知道我们是干啥的,有的把我们当一般‘跑腿’的(流浪汉),或者当作‘土匪’里的人……这就说明群众对我们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13]。经过教育发动,群众才逐步觉悟起来。穷苦百姓翻身得解放,有了好光景,孩子获得了免费教育的机会,这是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看到自己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走进学校,拿着削尖的红柳棍子非常认真地在地上写“拿刀杀豪绅,拿枪打白军”的字句,相比自己一字不识,不禁热泪滚滚[14]。学生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社会宣传,经常到集市上讲解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使苏维埃政府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列宁小学的学生参加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庆祝大会,大一点的学生拿着红缨枪在戏台上表演[2]485。由此可见,正确、先进的政治引领有旺盛的活力和感召力,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并最终使学生们形成符合革命发展需要的情感、意志和行为。

第二,道德引领。良好的道德素养不仅是国家、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也是个体调节自身关系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育人以立德为先,列宁小学课本以丰富的事实和现身说法,教会他们运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们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分辨善恶、美丑与黑白,以至拥有较高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中的自由,既包括道德认识上的自由,更包括道德意志上的自由,即争取自由的强烈意愿。争取自由、获得解放,是革命的美好目标,“人民的自由,只有在国家的全部政权完全地和真正地属于人民的时候,才能完全地、真正地得到保障”[15]。列宁小学自编教材以“旧瓶子装新酒”的方式,将传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赋予新的充满革命色彩的内容:“人之初,本自由;都平等,是一流”,由于私有制的出现,才有了人剥削人的社会不公,“奴隶主,最残酷,待奴隶,如马牛”[9]35,号召学生树立打碎旧世界,建设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的远大理想。刘少奇说:“把道德观建立在历史唯物论的科学基础上,公开地宣称我们的道德是为着保障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战斗利益,这只有共产党人能够做到”[16]134;“应以外地农民起来斗争的经验以及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说明工人农民应该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一了解这个真理,会非常兴奋,就会主张,索性把这个世界推翻吧,把那些地主老财干掉吧”[16]236。课文中讲到:“我家里很穷,因为实行了土地革命,分得了土地,不受地主的剥削,光景就好过的多了”。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很容易被感染。在强化基础道德素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巧妙结合,“敌人要围剿苏区和红军,我们全体穷人都要动员起来,反对敌人的围剿,不让敌人侵害苏区的一寸土地”。课文引领学生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目标抉择,“少年先锋队也是后备红军,也是保护苏区的好力量。我是少年,也要参加少年先锋队。”以现身说法激发使命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激发内心深处的道德意愿,自觉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促进自我道德的提升和完善。这种道德引领作用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产生了明显的作用,连国民党的报纸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看起来刘志丹是解决民众吃饭问题,更有推倒民国之意”[11]620。

第三,文化引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毛泽东说:“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7]。毛泽东还说:“苏维埃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18]。南梁地区十分偏僻,群众多半没有接受过教育,刘志丹深切地认识到,“人无知识就变得愚昧狭隘”[19],因此将大众教育提到很重要的位置。列宁小学课本注重文化引领,紧紧围绕开展土地革命、建设苏维埃政权的总体战略,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经济建设、政治与社会建设,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建设,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文化自觉,满足精神需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军事斗争的胜利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氛围,让革命文化自信成为学生最深层、最根本的自信。

南梁列宁小学的创办,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策回忆说:“这些事那时都是很新鲜的,影响很大”[20]。陕甘边根据地的列宁小学为后来发展小学教育做出了典范[21]。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列宁小学的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34年3月,在校学生仅有10多名,到了1935年春季,学生达到60多名。现存于南梁革命纪念馆的一本列宁小学课本残篇的封底写道:“要拿出,好精神。要耐劳,不怕深。齐争取,这优胜。使计划,快完成。”这些通俗的语言既是一种决心,也是一种信心,更是一种鞭策。学生中的少先队员不仅革命意志坚强,行动果敢敏捷,被群众称作“旋风队”,而且学习勤奋,认字特别多,经常帮助其他同学,不仅成为学习上的模范,成了南梁山区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小功臣,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22]。从1934年3月到1949年9月的15年间,列宁小学共培养学生210多名,为当地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

猜你喜欢

南梁苏区列宁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北坡村 “一抹黄”带动“全民富”
南梁精神永传唱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罗培兰回忆习仲勋在陕甘边根据地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