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考查路径

2021-12-28四川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2期
关键词:史观主干考查

四川

2016 年,姜钢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的文中提到了高考改革的“一体四层四翼”。2019 年年末,教育部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重申了这一改革方向,进一步厘清了高考内容改革各要素间的关系,引发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本文拟结合高考实际,对“四层”中的必备知识考查路径作一浅梳,以抛砖引玉。

一﹑必备知识“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一)必备知识“是什么”

何为“必备知识”?首先正本清源,厘清概念。官方的专业解释是“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寥寥数语透露出了重要信息:必备知识的价值在于解决生活中或学术上的问题,它服务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因此必备知识应具有如下特点:

(1)衔接性。必备知识着眼未来,衔接中学与高校生活、学习。

(2)基础性。必备知识在整个考查的四层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学科素养、关键能力、核心价值均是基于此呈现的,也是解决各种复杂的现实情境与学习情景的知识来源与铺垫。

(3)实用性。必备知识的积累是为应对、认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当然,这就决定了高考是透过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情境考查必备知识。

(4)综合性。必备知识的运用是复合性、综合性的过程。既有学科内知识综合,也有学科间的知识复合,它与社会、经济、科技等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是从育分向育人转变的关键之一。

(二)必备知识“不是什么”

1.必备知识并非与学科素养对立

在高考教考分离﹑素养立意的背景下,教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即强调知识就是与学科素养背道而驰,甚至认为学科素养的考查就是脱离知识。这种认识一方面是教师将必备知识的理解狭隘化,将其等同于教材知识,等同于具体可见的知识要点;另一方面是源于教师缺少对高考真题、高考命题的深度思考。其实,必备知识是“学科素养的基础支撑”,二者辩证统一。必备知识是外在,学科素养是内核,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2.必备知识不等于必背知识

高考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而记忆是前提,特别是历史学科,没有史实的积累是无法顺利完成高考测试的。而死记硬背主干知识,过分强调史实,会走向知识本位的极端,与高考背道而驰。一方面,必备知识不是单个知识点,它至少是体系化的知识,是知识结构,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开放式、延展式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当下高考不是在考查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考查通过已有知识,如何得到新的知识或形成新的认识,即考查重心不在于“是什么”“为什么”,而在于“怎么来”,也就是利用必备知识生成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必备知识的隐义在于知识本身会遗忘,但知识的获取与更新路径却能长期保存,在必要时提取使用。从本质上看,必备知识是知识的获得方法与途径。故而,必背知识或史实,与必备知识差之千里,更不是教学的开始。

3.必备知识不会弱化

若仔细对比2016 年姜钢的文章和2019 年末新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可以发现必备知识在考查内容中的位置发生了微妙变化,由原来处于“四层”中最内层变为“四层”中的最外层。那必备知识真的不重要了吗?对此,笔者的理解是,位置调整并非意味着必备知识地位下降,而是基于高考功能的明确,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领教学”,“立德树人”居首位,将最能与此相关的核心价值置于中心位置,而必备知识是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外在载体。综合而言,这种顺序的调整是为了在牢固树立“一核”中心地位基础上,使“一核”与“四层”关系更加清晰,而非否定或淡化必备知识的意义。

4.必备知识不必来自课堂教学

虽说上一轮课程改革已推进十余年,课改理念作为思想被一线教师理解﹑接受,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思想与行动“两层皮”的分离现象依然突出。在不少一线教师心目中,必备知识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渠道呈现,教科书是必备知识的来源,凡与教科书不一致的观点均不敢涉足,由此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淖。不可否认,课堂教学是学生习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并非全部。在当下的信息时代,了解﹑学习学科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所以,教师势必要升级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二﹑历史学科必备知识的考查路径选择

在此,首先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历史学科的必备知识究竟包括哪些?必备知识在高考试题中如何呈现与考查?对于前者,有关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历史学科甄选必备知识的原则是有利于高考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的衔接,有利于高考与中学教学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更宏观的角度阐发为“人文社科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与基本思想,尤其是人文思想的正确立场﹑观点与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结构,包括整体知识框架以及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与方法”。对于后者,教师不妨以真题为研究对象,尝试与命题者“对话”,以命题者视角探讨其考查路径。

(一)以教材为依据的核心主干知识

无论高考内容如何改革,只要高考仍需知识作铺垫,那么教材中的核心主干知识必然列入其中。因为教材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基础和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完全脱离教材难以保证高考的公平性,也会让中学教学无所适从。同时,作为高考命题主要依据之一的《课程标准》,一方面对课程内容包括知识在内作了具体的层次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指导高中教材编写的依据。而就历年的全国卷而言,核心主干知识的痕迹非常明显。以2019 年全国卷Ⅰ为例,选择题部分涉及王位继承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区域经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建设﹑古代雅典民主﹑英国工业革命等,综合材料题考查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战后苏联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改革开放等内容。它们无一不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核心主干。类似情况在历年全国卷各卷次中不胜枚举,笔者虽未对其作分值统计,但仅就所列内容也可见一斑。

从具体考法上看,对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教材主干知识为本,直接考查史实的再认再现

其考查层级要求低,出现频次极少。如2019 年全国卷Ⅱ第32 题考查古希腊人文精神,题干中涉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教材中重点叙述的哲学派别与思想家,学生只需熟悉基础知识即可正确作答。

2.以陌生的情境考查主干知识

此种类型考查层次有所提升,主要测试了学生对原有知识,特别是历史概念﹑历史事实的理解水平。如2019 年全国卷Ⅲ第28 题,创设了一个较新的情境,即中国人租借外国人名字办新式企业。这道题要求学生能从既有知识中正确理解这种行为,考查了学生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种种阻力的理解,并以此为突破认清该行为产生的影响。

3.以主干知识为基础得到新的历史观点

教材滞后于史学界学术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都导致面对常规主干知识,学生的理解陈旧,历史认知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初级阶段,难以跟上学界的前进步伐。高考中有一类题目专门就这种情况进行“纠偏”,引导中学师生关注学术前沿成果。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25题,本题考查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其固有认识是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并最终导致唐朝灭亡。本题切换材料视角,得出了一个与传统相反的结论,弥补教材不足,深化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本题更关注学生获得历史结论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是对主干知识考查的高层次要求。

(二)全新的知识和知识视角

高考试题服务于高校选才,要求试题有明确的区分度,因而融入了全新的知识和视角。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以史学大家钱穆先生的作品序言为材料,考查学生的史观﹑立场和对历史本身的认知程度。作为开放性试题,它建立在学生对历史的通识性理解乃至历史哲学基础上,对知识水平和史学理解的要求极高。

(三)唯物史观若干原理

唯物史观是经得起检验的科学史观,是上位史观,统摄革命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二级史观。唯物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发挥引领性作用,是中学历史思维品质的理论基础和灵魂。在历史学习中,甚至生活实践中,都离不开唯物史观对认识问题的指导作用,因此唯物史观的原理亦是必备知识的一部分。

在高考中,不乏大量的考查唯物史观素养的题目,这些题目检测了学生的史学基本素养,锻炼了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典型试题如2019 年全国卷Ⅲ第34 题。该题考查了“冷战”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对美国国内政策的影响。又如2019 年全国卷Ⅱ第47 题,考查了时代发展与需求对司马相如个人成功的影响。从以上所举实例看,对唯物史观原理的考查是隐性的,并不需要学生机械记牢这些原理,而是深入到对原理的理解、掌握﹑运用层次。

(四)符合核心价值观的知识

高考功能首推“立德树人”,解决培养﹑选拔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国家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历史上凝练出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等家国情怀是主要内容。它们会渗透在试题中,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如2019 年全国卷Ⅱ第24 题,强调了秦国中央集权下的制度优势,即强大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考查了制度自信。2019 年全国卷Ⅲ第24 题,通过“孝”“悌”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还有2019 年全国卷Ⅰ第47 题,直接传递了爱国主义价值观和青年一代应具备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内容不是说教和教条,需要学生基于典型事例对必备知识的内化所得,突出反映了高考考查面全覆盖的特点。

(五)与历史学科关联的跨学科知识

跨学科知识,特别是历史学科相关的地理﹑政治等人文类知识,是培养具有综合思维﹑全面发展的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复合型人才更加稀缺。就学术研究发展而言,学科交叉成为大势所趋,任何一个学科都难以“独善其身”。

具体而言,地理学科中的空间问题与历史学科强调的空间素养具有某种一致性;政治学科中的经济学原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更是广泛见诸于历史学科。跨学科知识在高考中时有出现,影响着历史学科的复习备考。如2019 年全国卷Ⅱ第26 题,从形式上看,该题借鉴了政治试题中对哲学原理的常见考法,以古诗文为依托找寻观点;从内涵上看,本题材料富含自然哲学与人生哲学,当属政史结合的典例。另外,2019 年全国卷Ⅲ第35 题,涵盖了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政策在解决经济“滞胀”中的运行机理这一经济学专业知识。地理学科知识在历史学科中的考查最直接的体现是地图应用,它凸显时空观念素养,也突出了空间地理要素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史观主干考查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矮砧密植苹果园动态修剪效果好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寓美于物理力学主干知识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