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厘清线索 突破重点 实战运用
——以人民版必修三《宋明理学》为例

2021-12-28云南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1期
关键词:宋明理学理学王阳明

云南

2020 年的高一新学期已采用部编版新教材,而目前的高三和高二年级则继续使用旧教材,2021 年高考历史复习仍以旧教材为依据。因此,在复习中如何用好旧教材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二轮复习以专题为主,对于重点、难点仍需进行专门突破,只有透彻把握重点基础知识,才能为三轮复习奠定坚实基础。笔者以人民版教材必修三《宋明理学》一课为例,简要阐述二轮复习中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

人民版必修三《宋明理学》一课向来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难点,要使该课真正为学生所掌握,达到高考应试要求,就必须将教材进行简化处理,同时,课堂操作方式也要从简,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繁杂与深奥中解放出来。导致本课教学难度大的原因有三点:

(1)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从魏晋开始,至明朝后期,跨越千年。学生需对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有一定了解,才能顺利展开课程内容的学习;

(2)所涉及的历史人物较多,包括韩愈、李翱、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教材对每个人物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绍,特别是对后三人的介绍相对复杂,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容量和记忆负担;

(3)该课所阐述的知识内容繁杂深奥,理解难度大,有很强的专门史知识要求,对教师尚有一定挑战,更遑论学生。该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高,需要理解的内容多,不是依靠简单记忆所能解决的。教材对北宋五子和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思想主张都有相当程度的叙述,其中涉及的很多哲学概念即便教师也会感到陌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历史课讲成哲学课,使得教学过程中的知识阐述出现混乱,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抓住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儒学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影响,有重点地选取学习内容,而非追求面面俱到,亦不可在个别问题上过于深入而不可自拔,同时,已经出现过的高考真题对于复习重心的把握和价值取向的确定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据此,本课应该简化处理为三个环节,即教材梳理、重点突破和实战运用。

一、教材梳理

教材梳理是以较快的速度大体梳理本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要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

魏晋以来,因受佛教冲击,儒学一度衰落。至唐朝,韩愈、李翱主张儒学复兴,开启了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漫长历程。北宋时期,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全面展开,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理学。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五位杰出的理学创建者,即被称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但此时的理学内容繁杂而缺乏系统性。南宋时,出现了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他将繁杂庞大的理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整理。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阳明发展出心学,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以上就是该课的大致线索,可简化表述为:韩愈、李翱主张复兴儒学—北宋五子创建理学—朱熹整理、归纳理学—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心学。教材对理学家的思想主张有较多叙述,教师在梳理这个线索时,不应太多、太深地分析他们的主张,否则,清晰简练的线索将会被打乱。

教师在厘清线索时,应该注意揭示其中的因果递进关系:由于儒学衰落,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北宋五子”进行大量理论探索,但杂乱而不成体系,朱熹对其进行系统建设,使之条理化,陆九渊和王阳明发展出心学。以这种思路推演魏晋至明朝的儒学发展线索,学生便很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

例1.(2013·全国卷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C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答该题需要准确掌握儒学发展过程,学生需要知道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编写了由《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组成的《四书集注》,将儒学经典集中为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使宋代以后的儒学被通称为“孔孟之道”,由此不难得出正确选项为C 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线索的梳理也包含了对时空观念的落实。本线索跨越的时间有一千年左右,牵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等朝代。教师应让学生感知到大跨度的时空迁移,使其在准确定位时间顺序的前提下,掌握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重点突破

(一)选准重点突破点

重点突破是对重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本课的重点包括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教师应在学生把握其特征的基础上实现突破。

本课的重点突破不宜设置在“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两个子目中,而应该选择在“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和“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两目中,并在此设置一定的探究问题。

(二)简化非重点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目所讲述的内容是儒学复兴,即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虽不是重点,但亦不可忽视。该子目的处理应以教师讲授为主,可穿插一两个小提问,但不要展开问题探讨,也不要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会使课堂效率低下。该目有三个小问题,即魏晋儒学式微、韩愈和李翱的主张、北宋士大夫的行动。这三个问题有很大的延展性,对其中任何一个问题进行挖掘都会深陷其中,如讲清魏晋时期佛教流行导致儒学式微这一问题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因而不宜在此过多停留。该目只需要讲清楚三点:魏晋佛教导致儒学衰落、唐朝韩愈和李翱呼吁复兴儒学、北宋士大夫作手儒学的复兴。过细、过详的内容均不必要深究,原则上从简、从快,这样,学生就会对儒学复兴的背景形成清晰而简明的印象,可以带着这个印象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教材关于北宋五子的知识表述较为细密,完全依照教材进行讲解会使学生难以适应,繁杂的知识点会让学生如坠雾中。因此,对该部分内容也要进行简化处理。教师可先用一句概括性的语言说明北宋五子的主要历史作用:他们从各个方面对儒学进行了全面阐述,并把儒学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因而称之为理学。具体到个人而言:周敦颐和邵雍把宇宙自然规律和人的精神结构融合在一起,使理学的主张符合宇宙自然;张载认为“气”具有根本性,是唯物主义的代表,厘清了理学基本概念和宗旨;“二程”指出理学的最高境界和核心是“仁”。在对北宋五子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可穿插一两个浅显的提问,难度不宜过大,主要为了使学生对这一子目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突破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和“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这两个子目艰深而繁难,教师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准备和学习也很难清楚地把握,只有对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理解透彻,对其知识要素和典型材料烂熟于心,才能化繁为简,将最重要的知识传达给学生。总体来看,有三个要点需要重点突破:“朱熹对理学的归纳”“陆九渊对理学的突破”“王阳明对心学发展”。

关于朱熹,第一个要点是他的认识论,即他对宇宙本质的认识,其观点是“气在理先”,即意识决定物质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第二个要点是朱熹的方法论,这里可以引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即“格物致知”这一名言,这就是朱熹理学的方法论。学生应该明白,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感知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第三个要点是朱熹的实践论,即如何在生活中贯彻、实践理学主张。他主张“仁”“三纲五常”“正君心”,以此强调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社会担当,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样,教材中对朱熹的繁杂论述即可用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这一思路迅速厘清。

例2.(2017·海南卷·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该题考查了朱熹的一个核心主张,即教材中所说的“正君心”。朱熹认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把握了这些重点教材知识,学生便可得出正确答案为A 项。

例3.(2020·全国卷Ⅰ·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B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该题较为明显地考查了理学的核心社会价值观,主要涉及朱熹的理学理论。其中,“血缘伦理”与“三纲五常”的理论概况密切相关,“持家立业”和“报效国家”也是朱熹社会实践道统论的重要体现。朱熹理学认为,儒家要有社会担当,儒者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学生只要联系到教材中的这些内容,便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项。

此外,对于朱熹的评价也不可忽略,教师可以引入其经典语录加以分析。朱熹曾引用程颐语说:“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朱熹据此进一步提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此两则材料可说明朱熹理学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从而可揭示朱熹用儒家纲常伦理约束人的正当行为、遏制人的自然欲望、维护封建正统社会秩序的特质。

对于陆九渊的复习可采用史料教学法,引入他的代表性言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通过这则材料可得出陆九渊“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的心学方法论主张。

对王阳明思想的理解,教师可向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有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通过这个事例可以说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道理。“致良知”则是个人修行的最终目的,“良知”是符合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思想意识,即天理。此外,仅仅是“致良知”是不够的,还要“知行合一”,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对以上三个重点人物的突破均可运用史料教学法,以史料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凸显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要求,简洁而鲜明地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实战运用

本课的第三个环节是实战运用,即通过对重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实现对历史材料的正确解读,正确解答高考真题。最基本的实战运用方法是利用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原始材料,引导学生在解读材料中运用知识。

例4.(2020·江苏卷·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B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该题引用最典型的史料说明儒释的融合,“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句较集中地反映了儒学与佛教的融合,故正确答案为B 项;试题材料无法体现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故A 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及其以后,故C 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故D 项错误。

不可忽略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理学形成一个总体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一句评语,使问题化繁为简:“朱熹阻遏了中国历史的涌流,过早地结束了10 —12世纪的伟大的哲学复兴。朱熹的学说最终成了一种官方的信条,阻断了进一步思考的道路,把整个官僚阶层投进了实利主义和例行公事中,对13—20 世纪中国哲学的僵化负有主要责任。”通过对这句话的阅读,学生可明确认识到理学对中国古代思想乃至于社会文明进步所起到的阻碍作用,准确把握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整体上的衰落趋势,进一步理解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要求清除儒家传统观念及理学影响的原因。

但是,在倡导文化自信的现实背景下,教师应恰当地指出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方面的某些积极作用。在这一环节,教师有必要落实唯物史观的素养要求,应指出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基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及经济发展状况,是封建社会发展趋势所使然。这样就能恰当地落实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最后,回到最初的设计思路,本课的三个环节分别为把握教材、突破重点和实战运用,三个环节内的具体教学内容选取和问题设置必须具有科学性,这决定着整节课教学的成败。教师若能时刻记住三个任务指向,坚决地加以贯彻执行,便可使本课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宋明理学理学王阳明
宋代书院的理学图书出版与理学思想传播
宋明理学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评介
传统接续与理学嬗变:明代洛阳“文人结社”浅探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真正心平气和
麦都思神学思想初探
张载对宋明理学的历史贡献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平山冷燕》中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