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研究为引领 以阅读为载体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021-12-28北京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历史素养

北京

2020 年,北京高三学生迎来了新高考,历史学科进入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时代,这给高三教学与备考带来了一定挑战。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搬以往的经验,也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落实“考点”。高三历史复习课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全面落实相关要求,把握新高考的命题趋向,适应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挑战。

一、以教研为引领,精准复习

2020 届高三教学备考用的是旧版本教材,参加的是以《课程标准》、新高考理念为特征的学业水平等级考试。面对本届高三教学的实际,教师应坚持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和《课程标准》作为备考指导的权威文件进行研读,用以规范和指导复习备考。

(一)研读《课程标准》,内化命题依据

通过研读可以发现,《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观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只有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层次的水平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要求结合起来理解和运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达到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适应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需要。

例如,唯物史观素养水平3 和水平4 的要求为“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和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这个要求很空泛,并未说明具体运用唯物史观的哪些基本观点进行历史学习和探究。学业质量水平在唯物史观素养的水平3 和水平4 中给予了明确提示: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教师若将二者结合起来便可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情境与问题,引导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业质量水平的细化质量描述(评价目标)为指导,利用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将教、学、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解决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陌生、复杂情境下的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课堂教学

2020 届高三教学的依据除《课程标准》外,还有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了高考命题要坚持“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彰显“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备考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公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复习备考要关注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密切相关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重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综合训练,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语言表达与组织等相关能力。

二、以阅读为载体,持之以恒

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新高考评价体系更加注重探索情境类命题标准的构建,认为“情境是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在新高考中,即使是基础性试题,也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单一的知识或技能解决基本层面的情境问题;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试题更是要求学生能在正确思想观念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或技能,解决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或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进而得出相应的历史认知或结论。这就对学生的获取、提炼、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复习备考阶段的教学依然需要重视阅读教学,课上教学可适当引用多种历史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体验、感悟历史;课下可鼓励学生多读教材,自主制作时间轴、知识结构或思维导图;同时,还要尽可能选择情境类高考真题进行演练,强化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解释能力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学生只有走进当时的历史情境才能真正理解相关史事,真正解决历史学习问题。即使在高三阶段的历史教学也不能简单重复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进行机械式记忆,而应该创设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相关知识与技能,展开学习探究活动。例如,在复习新航路开辟时,为建立同一时期中外历史的联系,笔者特意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根据下列材料,分析新航路的开辟给中国带来的重要影响。

材料一隆庆元年(1567 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的1/2 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摘编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材料三明朝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基督教继唐、元之后第三次传入中国……在耶稣会士引导下,以徐光启、李之藻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开明的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的学术、科技,使欧洲文化第一次在中国得到稍具规模的传布……耶稣会传教士除引进西方学术外,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在欧洲各国一度掀起了“中国热”,欧洲还开始出现专门研究中国的“汉学”家。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殖民化进程的推进,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开始叩响中国的大门。1522 年,葡萄牙人借口使臣被扣,派军舰驶入珠江口,在新会西草湾与明朝水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最终葡萄牙军战败离去。此后二三十年,葡萄牙人在中国东南沿海与倭寇、中国海盗勾结,参与走私或掠夺,并于1551 年侵占澳门。1622 年,荷兰殖民地趁明朝政府海防空虚,侵占台湾澎湖列岛,并于1642 年占领台湾全境。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依次可以概括出:在经济上,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有助于我国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集聚,有利于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高产作物的引进有利于缓解中国的人口压力,推动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文化上,新航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现象;在对外关系上,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对中国国家主权构成严重威胁。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和“明清时期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注意到同一时期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这符合高考(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命题的趋势,即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形成纵向和横向的认知。

(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构建思维导图,提升历史理解能力

即使在突出素养立意、能力考查的今天,教材依然是复习备考的最好资源。无论是素养还是关键能力,都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的。阅读教材不仅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在阅读教材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史论,重点记忆史实,即什么时期在什么空间有什么事或现象,学会分析“为什么”和“怎么样”。在高三复习备考阶段,读“死”书绝不可少,但是“死”读书却绝不可取,如果只“死”记基础知识,而不能领会知识的内在联系,不能把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地加以整合,能力将得不到提升,在应对问题情境时依然不能运用自如地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当前,学生在阅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获取和提炼材料信息不全面,即使读懂了材料也不能简洁、准确地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能形成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层次浅,缺乏逻辑性、条理性。因此,在复习备考阶段,教师应建议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构建思维导图,借以厘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思维能力和复习效率。例如,在复习辛亥革命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背景条件、经过和历史意义三个维度构建思维导图,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识记辛亥革命期间的重要史实。

唯物史观强调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注意历史事件或现象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因此,在复习备考时,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并把握清楚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将知识系统化,厘清并把握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复习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相关的核心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一张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导图和串线列表的方式整理所学知识,不仅有利于其掌握知识的“前世今缘”,而且有利于拓展知识理解的深度,进而提升历史学科思维和关键能力。

(三)从高考真题入手,限时训练,提升解决情境类试题的能力

刘芃曾说:“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地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所以,在高三复习备考时,教师应该以历年高考真题作为平时练习的主要资源,用心体会高考真题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少走弯路,临考时不会对试卷有陌生之感,而且可以触类旁通,使其适应新题型、新情境。

在日常训练时,教师不仅要精选适合学生实际和学科核心素养的习题,而且要引导学生总结并熟练运用适合自己的常用解题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做选择题时,教师应建议学生先运用“直接相关”和“信息用尽”原则,从问题情境中直接作答。

例1.(2017 年11 月· 浙江选考·17)1993 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 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C )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根据情境中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 年前的50.3% 上升到93.8%”“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等信息可以看出,此情境主要讲的是市场的作用,根据“直接相关”原则,应该选择C 项。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读题,不可以放过任何细节,要看清、看懂问题情境提供的信息、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根据“直接相关”和“信息用尽”原则在四个选项中找出答案,如果遇到不能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可以结合排除法,从题干出发,逐一排除不正确的选项,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一般可运用时空定位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

例2.(2020· 全国卷Ⅲ·31)1983 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A )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此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1983 年北京四家百货商场与主管部门签订了经营承包合同,承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得到了扩大,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根据“直接相关”原则,正确选项应该是A 项。如果没有看懂情境,不能确定正确选项,可以根据“1983 年”这个时间进行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此时国企改革还在尝试阶段,尚未“全面展开”,故B 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 年中共十四大上,故C 项错误;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才开始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故D 项错误。在解答问题情境类选择题时,不需要总结、训练太多方法,如果能把“直接相关”和“信息用尽”原则及排除法训练熟练,做到运用自如,无论多复杂的问题情境都可以解决。

高三复习备考的任务重、时间紧,学生可以分配给选考科目的时间很少,课下限时训练的效果往往会打折扣,因此,教师还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历年高考真题时,除了在课后作业、单元考试、月考中重组使用外,还可以作为问题情境穿插到课堂教学中,通过限时探究学习,既可复习基础知识,又可提升获取和提炼信息等解题能力。例如,在复习明清时期的经济时,教师可以将2017 年江苏卷第21 题的(1)引入课堂教学:

例3.(2017·江苏卷·21)(节选)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依据材料一中“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等信息可以概括出:明清时期,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徽商等商帮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而且通过课上分析和引导可以将课本知识与高考试题直接建立联系,提升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无论课上统一训练还是课下自主练习,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在练习后学会反思、总结,通过总结和反思发现问题,寻找自己的成长点,增强复习的时效性。同时,教师也要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尤其是学生的错题点及原因,从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及不足之处,并及时调整,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三、师生合力,实现复习效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考试评价要求,提升复习备考的针对性,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要求结合起来,厘清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必须认真研读教育部公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熟悉高考评价体系的内涵,了解考查内容的新定位——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了解考查的新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更要明确考题是以问题情境形式呈现的。在厘清《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指标要求与《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还需要从学生的问题与需求出发,重视对重要历史事件或现象和历史概念的分析;突出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问题情境教学,将语文学科的文本解读方法、政治学科的辩证思维、地理学科的时空观念等融入历史课堂教学,拓宽学科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高三阶段的复习备考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准教学,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复习备考最关键的一环。只有使学生积极读书,构建知识体系;积极听讲,理解重大事件和重要概念;认真做题,掌握应试技巧,提升解题能力;及时总结,反思、升华学科思维品质,才能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与质量。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历史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第二单元·素养测评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