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讲义第二种》解读

2021-12-28丛彦坤

兰台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讲义联军斗争

丛彦坤

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是东北抗日时期为培养军政干部成立的一所学校[1]。东北抗联杰出将领赵尚志任校长,侯启刚任代教育长[2]。侯启刚在校任教期间,先后撰写了两种讲义[3]。在《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讲义第二种(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日)》(简称《讲义》)中,侯启刚从组织建制、现状分析、发展规划等方面总结、提炼了加强抗日联军建设、坚持抗日斗争的具体举措。本文将重点从坚持党的领导、壮大统一战线、采取游击战术等方面加以探讨、解读。

一、通过制度建设和党员作用的合力坚持党的领导

在《讲义》的第二章,侯启刚开宗明义指出,抗日联军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4]。

从源头上看,东北民族革命运动中最初的抗日游击队(同时也是抗日联军的基本战斗单位)就是在党的各级组织领导下创立并开展武装斗争的。

为使党的领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贯彻到底并发扬光大,侯启刚从制度建设和党员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论述。

第一,建立党领导队伍的有关制度。一是武装公有制。游击队成立伊始就根据中国共产党消灭阶级剥削的奋斗目标反对武装私有制,建立武装公有制,以此杜绝武装对人的支配、首领对部下的剥削以及占山为王式的山头主义。这是抗日联军区别于其他反日武装的“本质上不同的基本特点之一”[5]。二是政治领导制度。随着抗日队伍的逐渐壮大,出现了总队或者团及其之下的队或者连的层级划分。为保证党的领导在日益庞大的队伍中贯彻落实,建立党的政治领导制度。就组织机构而言,团一级设有团政治部,连一级建立支部以及统一对各连领导的总支部及其执行机关团委会。就人员配置而言,除了团长、连长这样的军事领导,还有团政治委员、连指导员这样的政工干部。

第二,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动员作用。一是领导作用。团政治委员作为一团“政治上的最高领导”[6],既是民众政府的政治代表,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全权代表,负有监督(而非替代)军事行动和行政工作的职责,确保党的方针、主张落实到位。二是动员作用。“政治指导员的主要任务,对内部是在政治上教育领导队员,对外部是推动和参加宣传鼓动工作。”[7]同时,为提高队伍的革命觉悟,并号召更多的工农群众加入,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积极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扩大党团员的规模。党团员以较普通队员更加坚决、勇敢的实际行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忠诚革命,积极工作,坚决斗争。

上述措施有效确保中国共产党对抗日联军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领导,保证党的路线、策略、决定在革命武装、革命实践中的有效执行、落实到位。

二、利用形势的有利变化壮大抗日统一战线

1933年1月26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央的名义向中共满洲省委下发《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简称“指示信”)。可以说,指示信确立了党在东北民族革命中的总方针[8]。指示信中对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提出明确要求:“尽可能地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来聚焦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动摇的力量,共同地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9]

侯启刚在《讲义》中强调落实指示信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应当充分利用客观环境的有利变化进一步壮大抗日统一战线。这种变化主要源于日本侵略者实施反动统治的策略调整,其总体策略由1932年前以摧毁旧东北政权为主转变为1933年后以镇压革命、巩固统治、对苏作战为主。这种变化及其带来的种种倒行逆施,使得痛恨、反对日本统治,认同抗日革命的人越来越多。这就为争取更多其他阶层、团体、身份的人员的支持,进一步壮大抗日统一战线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侯启刚敏锐、及时地认识到形势的积极变化,从反日情绪扩大和抗日要求增长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了壮大统一战线的十项具体主张。

一是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政权在东北的统治,建立抗日救国政府。二是不分种族、性别、职业、政治立场,给予民众普遍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是反对蒋介石的卖国政府,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反动统治。四是成立囊括全东北的抗日救国领导机构,武装人民、收复失地。五是没收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切财产。六是没收国内反动派、卖国贼的财产,并分配给抗日军民和贫苦大众,帮助其改善生活。七是废除一切强制劳动,缩减劳动时间,增加工资收入。八是给予抗日民众言论、集会、结社、出版、罢工等各项民主权利。九是废除傀儡政权的所有苛捐杂税,建立、实行统一、合理的税收制度。十是联合日、蒙、韩等国家的进步革命者,共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这十项主张不但涉及军事斗争,而且包括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对于发动工农大众、团结抗日力量、发展统一战线、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都具有积极作用。

三、采取因地制宜的游击战术坚持抗日斗争

侯启刚在《讲义》中指出,抗日联军坚持正确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不但获得了广大反日民众的同情,而且争取到更多抗日力量的拥护,因而发展非常迅速。

在此基础上,抗日联军从东北地区现实条件和作战环境出发,采取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游击战术,坚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就现实条件而言,主要是在广大农村,中、贫农居住分散,而地主居住相对集中。这造成不同区域的防御力量的不平衡。就作战环境而言,主要是两个不平衡。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与其他反日队伍游击运动能力的不平衡以及由此造成的日本侵略者针对不同抗日队伍布置进攻和防御力量的不平衡。二是日本侵略者对不同地区民众统治残酷程度的不平衡导致民众反日、抗日情绪和同情、支持抗日斗争程度的不平衡。

根据客观环境的不同,抗日联军从实际出发,或深入群众,或远征突击,或避实就虚,采取因地制宜、灵活有效的斗争策略,虽然经过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长期、残酷的讨伐、围剿,经历抗日活动区域一再被捣毁,遭受诸多严重困难,但是并未蒙受重大损失,同时还在坚持斗争中不断缴获武器装备,壮大队伍力量,扩大斗争地域。

一是化整为零。利用活动区域内反日民众较多且日寇兵力分散的有利情况,游击队不采用人数较多、目标较大的大规模行动,而是采取分散出击的方式打击敌人。同时,各个队伍之间互相配合,合力作战、共抗敌军。二是运动作战。面对敌人的封锁,不“死守或绕圈子”,而是发挥运动战的优势和作用,并以果断出击的方式打破、跳出包围圈,避免被围歼。同时,不固守已有的活动区域,积极开辟新的斗争区域。三是积蓄力量。从“目前的状况,不是决定最好胜负的阶段,而是准备争取最后胜负条件之时期”[10]的实际出发,避免盲目冒进、急躁冒险、求胜心切、孤注一掷,坚持更加深入、广泛地组织、发动群众,积极、有效地保存、发展游击队的实力,为将来更大的斗争和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础,做好准备。

符合实际、因地制宜、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斗争策略,对于积蓄、壮大革命力量,巩固、扩大革命成果,坚持抗日斗争并夺取最终胜利都是十分必要、成效卓著的。

条件虽然艰苦,斗争固然残酷,但侯启刚在回顾抗日历程、总结斗争经验、传授战斗策略的《讲义》中明确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充分的肯定和坚定的信心:“……那怕有强大日寇之不断的进攻,但我仍相信,它确能成为胜利地完成我东北民族革命事业之强有力的一个主要杠杆与支柱。”[11]而这样的信任与期待,更传递着抗日终将成功、胜利定会到来的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侯启刚的《讲义》总结、分析了东北抗联坚持抗日的斗争策略,也从一个侧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英勇不屈、坚定抗日、不畏牺牲、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勇夺胜利的崇高精神,值得认真研究。

猜你喜欢

讲义联军斗争
陈岱孙补充讲义
陈岱孙补充讲义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英法联军为何不烧紫禁城?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