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场开采顺序与采场稳定性研究

2021-12-27夏长念

世界有色金属 2021年18期
关键词:浅蓝色分布图采场

夏长念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

随着我国采矿技术的发展和探矿工作的重大突破,一大批大规模的地下矿山进入了实质性开发阶段。为有效保护环境,大多数矿山均采用了充填法开采,为了提高产能,降低生产成本,矿山均优先选用大直径深孔采矿法[1-3]。但该方法同时也会因为更大空间的暴露,易导致空区失稳引起较大的生产和安全事故[4-5]。因此,开展开采过程中的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加强采空区管理十分重要。

当前数值计算方法成为了研究采空区稳定问题的主要方法。可以通过输入矿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地应力参数和开采条件等,通过数值模拟软件能够进行直观进行应力场、位移场分析,从而对前期推荐的开采参数进行验证分析,得到围岩变形破坏的分析结果[6]。

1 项目简介

该矿的成矿岩体为花岗斑岩,具有典型的斑状结构。该矿床主矿体只有一个,是本矿床中规模最大的矿体,占总金属资源量的99%。设计采用主井、副井+辅助斜坡道的开拓系统,生产规模为1000万吨/年,采矿方法为大直径深孔空场嗣后充填法,采场空区采用全尾砂高浓度胶结充填,首采中段为-450m中段,距地表深度约800m。

2 原岩应力测量

2.1 主井工勘钻孔地应力测量

主井工勘钻孔孔口标高为+378.14m,孔底标高为-650.15m,钻孔深度为1028.19m。现场对获得的9段有效压裂曲线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筛选,选取了4个压裂段进行印模试验,以确定钻孔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4个印模试验段深度分别为:464.00m、494.45m、502.00m和565.00m。主井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压裂参数和主应力值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主井工勘钻孔地应力测量主要参数及计算结果

2.2 1#进风井工勘钻孔地应力测量

1#进风井工勘钻孔孔口坐标为397.012m,孔底坐标为-490.038m,孔深887.05m。根据钻孔岩芯观察结果,选择了20个深度段作为水压致裂测试的预选段。现场测试工作自上而下依次进行。总计获得了8个测段的有效测试数据,具体测段深度及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1#进风井工勘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表

2.3 2#进风井工勘钻孔地应力测量

2#进风井工勘钻孔孔口坐标为+283.226m,孔底坐标为-456.314m,孔深739.54m。通过试验,累计在该钻孔458m深度以上进行了压裂试验13次,获得有效测量曲线12段,为确定该孔主应力大小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基础数据。2#进风井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压裂参数和主应力值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2#进风井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

3 岩石力学性质

顶部围岩覆于矿体之上,矿体中心部位厚度较小,一般200m~350m,最小地段不足200m,向四周厚度渐增,至矿体外围与底部围岩连为一体,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岩性为黄铁绢英岩化正长岩及蚀变较强二长花岗岩等。岩石破碎,性脆,裂隙较发育,尤其闭合状隐形细裂纹发育,锤击易碎裂。钻孔RQD值4.7%~78%不等,平均48.6%。岩石单轴天然抗压强度81.6~183.1MPa,平均为106MPa。岩石完整性稳定性均较差,变化较大,与矿体直接接触构成矿体直接顶板。对矿山开采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含矿带为蚀变正长岩及花岗岩,总体呈筒状,埋藏较浅的矿体裂隙发育,破碎,完整性稳固性较差。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矿石完整性越来越好,深部矿石裂隙被后期蚀变矿物充填愈合程度很高,RQD值46.0%~94.2%,平均RQD为80.6%。矿石单轴天然抗压强度97.7~166.4MPa,平均为141.5MPa,属坚硬岩石,矿体的完整性、稳定性总体较好。

由于埋藏深度较大,岩石裂隙多被充填愈合,RQD值一般大于80%,钻孔平均RQD值为90.3%,岩石质量属极好的。矿石单轴天然抗压强度84.2~165.5MPa,平均为128.8MPa,属坚硬岩石,岩石完整性、稳固性均很好。

矿岩石及岩体质量分级见表4所示。

表4 岩石及岩体质量分级表

4 模型建立

建模范围:走向长1200m,垂直走向600m,高度700m,模型参数及开采范围见表5,模型见图1。

表5 模型参数表

图1 开采数值模拟模型

5 计算参数

本次数值模拟的参数主要依据地质报告并参考其他矿山选取,计算中采用的矿岩力学参数见表6。

表6 计算中采用的岩体力学参数表

计算中原岩应力根据地应力测量研究报告成果选取,其规律如下:

6 计算方案及结果

6.1 计算方案

按照采矿工艺方案进行模拟开挖,开挖的矿房高度为100m,矿房大小为40m×40m。模型开挖顺序见图2。

图2 采场回采步骤示意图

6.2 计算结果

为了方便了解每步开采后围岩的应力及塑性区拉应力区状态,计算中选取了三个垂直剖面I-I、II-II、III-III及一个-400m水平面,垂直剖面位置见图2。

(1)第一步采场开挖

开采第一步采场后,II-II剖面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布见图3和图4,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见图5。图3中浅蓝色区域为应力增大区域,主要分布在顶、底板应力释放区后部,最大主应力为35MPa。图4最小主应力分布中黄色区域为应力释放区,最小主应力为-0.178MPa,在该剖面上没有出现拉应力。图5反映了采场周围的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中浅蓝色区域为最终的剪切塑性区。

图3 开采第一步采场II-II剖面最大主应力分布

图4 开采第一步采场II-II剖面最小主应力分布

图5 开采第一步采场II-II剖面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

开采第一步采场后,采场中部-400m平面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布见图6和图7,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见图8。图6中浅蓝色区域为应力增大区域,两边的采场应力集中区域分布在角落处,中间采场应力集中区分布在应力释放区后部,此剖面上最大主应力为37.98MPa。在图7最小主应力分布中,采场周围应力释放区很明显,在中间的采场侧壁有个别单元出现拉应力(图7中浅黄色区域),最大拉应力为0.059MPa。图8反映了采场周围的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中浅蓝色区域为最终的剪切塑性区。

图6 开采第一步采场-400m平面最大主应力分布图

图7 开采第一步采场-400m平面最小主应力分布图

图8 开采第一步采场-400m平面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

(2)第二步采场开挖

开采第二步采场后,II-II剖面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布见图9和图10,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见图11。图9中浅蓝色区域为应力增大区域,主要分布在采场的四个角落处,最大主应力为35.4MPa。图10最小主应力分布中局部单元出现拉应力,最大拉应力为0.03MPa。图11反映了采场周围的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中浅蓝色区域为最终的剪切塑性区。

图9 开采第二步采场II-II剖面最大主应力分布图

图10 开采第二步采场II-II剖面最小主应力分布图

图11 开采第二步采场II-II剖面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

开采第二步采场后,采场中部-400m平面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布见图12和图13,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见图14。图12中浅蓝色区域为应力集中区域,采场应力集中区域分布在角落处,此剖面上最大主应力为35.77MPa。在图13最小主应力分布中,采场周围应力释放区很明显,在采场侧壁有个别单元出现拉应力(图13中浅黄色区域),最大拉应力为0.374MPa。图14反映了采场周围的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中浅蓝色区域为最终的剪切塑性区。

图12 开采第二步采场-400m平面最大主应力分布图

图13 开采第二步采场-400m平面最小主应力分布图

图14 开采第二步采场-400m平面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

(3)第三步采场开挖

开采第三步采场后,I-I剖面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布见图15和图16,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见图17。图15中浅蓝色区域为应力增大区域,主要分布在采场的四个角落处,最大主应力为37.7MPa。图16最小主应力分布中采场侧壁局部单元出现拉应力(图中浅黄色部分),最大拉应力为0.305MPa。图17反映了采场周围的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中浅蓝色区域为最终的剪切塑性区,浅绿色区域为曾经出现拉应力的区域。

图15 开采第三步采场I-I剖面最大主应力分布图

图16 开采第三步采场I-I剖面最小主应力分布图

图17 开采第三步采场I-I剖面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

开采第三步采场后,采场中部-400m平面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布见图18和图19,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见图20。图18中浅蓝色区域为应力集中区域,采场应力集中区域分布在采场原岩的角落处,此剖面上最大主应力为38.68MPa。在图19最小主应力分布中,采场周围应力释放区很明显,在采场侧壁有个别单元出现拉应力(图19中浅黄色区域),最大拉应力为0.599MPa。图20反映了采场周围的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中浅蓝色区域为最终的剪切塑性区,浅绿色区域为曾经出现拉应力的区域。

图18 开采第三步采场-400m平面最大主应力分布图

图19 开采第三步采场-400m平面最小主应力分布图

图20 开采第三步采场-400m平面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

(4)第四步采场开挖

开采第四步采场后,III-III剖面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布见图21和图22,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见图23。图21中浅蓝色区域为应力增大区域,主要分布在采场侧壁角落处及底板角落,最大主应力为39.21MPa。图22最小主应力分布中浅黄色部分为最大的应力释放区,在此剖面上没有出现拉应力。图23反映了采场周围的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中浅蓝色区域为最终的剪切塑性区。

图23 开采第四步采场III-III剖面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

开采第四步采场后,采场中部-400m平面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布见图24和图25,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见图26。图24中浅蓝色区域为应力集中区域,采场应力集中区域分布在采场的四个角落处,此剖面上最大主应力为37.62MPa。在图25最小主应力分布中,采场周围应力释放区很明显,在采场侧壁有个别单元出现拉应力(图25中浅黄色区域),最大拉应力为0.193MPa。图26反映了采场周围的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中浅蓝色区域为最终的剪切塑性区,仅出现在第四步开采角落的二个采场围岩中。

图24 开采第四步采场-400m平面最大主应力分布图

图25 开采第四步采场-400m平面最小主应力分布图

图26 开采第四步采场-400m平面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

开采第四步采场后,采场顶板平面最小主应力分布见图27,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见图28。在图27最小主应力分布中,浅黄色区域为采场顶板出现拉应力的单元,最大拉应力为0.178MPa。图28反映了采场顶板的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图中浅蓝色区域为最终的剪切塑性区,主要出现在第四步开采角落的二个采场顶板中。

图27 开采第四步采场顶板平面最小主应力分布

图28 开采第四步采场顶板平面塑性区拉应力区分布

7 结论

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第一步的采场开采时,最大主应力为37.98MPa,周边矿柱围岩出现最大拉应力仅为0.059MPa,且此时第二步骤的矿柱没有被塑性区贯通,不会出现整体失稳情况;

(2)第二步的采场开采时,最大主应力为35.77MPa,周边矿柱围岩拉应力最大值为0.374MPa,且此时采场两边的塑性区范围较小,不会对第三和第四步骤采场的稳定性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3)第三步的采场开采时,最大主应力为38.68MPa,周边矿柱围岩拉应力最大值为0.599MPa,且此时采场两边的塑性区没有贯通第四步骤采场的矿柱,因此第四步骤采场矿柱不会出现整体失稳情况;

(4)第三步的采场开采时,最大主应力为39.21MPa,周边矿柱围岩拉应力最大值为0.193MPa,且此时已回采区域周边并没有出现较大范围的塑性区,因此对后续采场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5)整体四步骤的采场全部回采完毕后,采场顶板出现的最大拉应力仅为0.178MPa,且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塑性区,因此对上一个中段的采场稳定性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6)设计选定的40m×40m×100m采场结构参数以及确定的开采顺序能够满足周边矿柱及围岩稳定的要求,生产中的安全可以得到保证。

猜你喜欢

浅蓝色分布图采场
《2020的浅蓝色口罩》
基于FLAC3D的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①
北厂-架崖山矿段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窄长采场胶结充填体强度要求及结构设计
贵州十大地质公园分布图
星之葬
中国癌症分布图
星之葬
星之葬
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