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路径分析

2021-12-27蒋桂芳

理论与评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育观人民出版社劳动

蒋桂芳

蒋桂芳,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 450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多次发表涉及劳动、劳动教育等内容的重要讲话,从内涵、功能和目的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对新时代劳动、劳动教育的认识,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实施做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不仅为在大中小学生中落实劳动教育和提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实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彰显人的劳动本质做了时代动员和实践准备。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应对和价值导向,不仅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理论基础,更有深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概念。马克思主义不仅主张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更强调劳动创造了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历史。首先,人离不开劳动,人从劳动中来。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经过长期劳动,猿才逐渐转变为人。人的手脚、语言、站立、直立行走等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与人的身心发展密不可分,最终得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结论(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88页。。其次,从人的类本质、对象性确证到劳动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从被迫谋生的活动到人的第一需要,从异化劳动到自由自觉自主的活动,劳动范畴贯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始终。再次,在扬弃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的自由自觉自主的活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人开始向真正的人复归。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自由自觉的劳动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类劳动的最终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目标。复次,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94页。,因而“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90页。。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等方面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及人的道德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最后,劳动创造了整个人类历史,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9页。“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27页。

基于上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劳动能力提升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均有特殊作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5页。“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30页。可见,马克思提出科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旨在强调提升劳动的技术含量、提高劳动效率,可以理解为推动实现理论和生产实践、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生产活动不是简单的机械性活动,需要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指导;更强调劳动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即知识成分和理论素养。

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列宁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同等重要,二者相互促进、彼此需要、不能割裂。他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8)《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63-464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1934年,毛泽东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7页。。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发展,劳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都不会发生改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5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1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页。“劳动是财富的源泉”(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6页。“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4页。等,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劳动教育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15)周光礼:《劳动教育 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光明日报》2020年7月28日。,必须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无疑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新发展。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实践基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倡导的教育内容。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不同时代在教育与劳动结合的问题上,其侧重点和价值期待是不同的。这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也凸显了中国实践特色与时代特征。

毛泽东偏重于劳动教育的政治功能,认为劳动教育是无形的政治素养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贯穿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始终,也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毛泽东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195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许多东西单从书本上学是不成的,要向生产者学习,向工人学习,向贫农下中农学习,在学校则要向学生学习,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16)《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1页。他还强调德智体要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7)《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为保卫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他反复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68页。这实际上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分离的局面亟待改变。毛泽东强调劳动教育,旨在通过生产劳动提升人民的政治觉悟,读懂、读好“无字之书”,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毛泽东还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可以多样化,如学校办工厂、农场,开设生产劳动与技术课程,也可以通过学生半工半读,或师生共同参与劳动等方式解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总之,毛泽东的劳动教育思想更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邓小平更注重劳动教育的职业实践性和针对性,强调劳动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1978年,邓小平提出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不断创新内容与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19)《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7页。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现代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新要求,重新阐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他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要做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2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7页。面对当时经济、科技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职业专业化和技术化趋势,邓小平根据学用结合的方针,强调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把文化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专业知识与社会要求相结合,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邓小平强调要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方法上不断创新,“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2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7页。。这实质上是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具体化,也正是他最早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实施的教育思想。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内经济社会生活变动、社会转型加剧,更需要适应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才。因此,江泽民更强调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属性及学以致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功能。面对广泛的社会生活,学生不仅要有文化,能劳动,还要懂得社会和做人;社会知识、社会规范知之甚少,不善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不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缺乏社会责任感,是不行的。他指出:“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2)《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5页。“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23)《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72页。因此,江泽民强调:“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该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24)《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72-373页。与毛泽东、邓小平的劳动观相比,江泽民的劳动教育观,一方面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把劳动教育从单纯的生产劳动拓展为包含很多指标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拓宽了对劳动教育功能的认识,把劳动教育功能从外在的社会功能拓展为内在的全面发展功能。

2003年,《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0302/t20030212_80680.html。的理解和认识。2004年,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83页。2010年,胡锦涛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懂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27)胡锦涛:《在2010 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4月28日。

总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劳动教育做好了,可以更好地实现“以劳立品,以劳树德,以劳修行,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为乐”(28)许立新:《在青少年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及落实机制》,《新课程研究》2020年第18期。的综合效果。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劳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抑身扬心”成为常态。社会只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论学习、应试教育、升学考试,不关心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少家长只关注孩子学习,不在意孩子是否会劳动。学生日常劳动被极度弱化、淡化,劳动甚至成为体罚学生的手段。这导致一些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甚至厌恶劳动,沉迷于打游戏、追剧、追流量明星,幻想一夜暴富、突然成名。伴随而来的是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弱、知识转化效果欠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弱,导致精神意志力和国际竞争力不足、社会责任感不够,等等。这种素质怎么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怎么胜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什么时候才能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产主义进行人才准备?这些状况亟待扭转。因此,以新的思想、理念阐释劳动教育,重构教育体系,成为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问题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意见》明确提出,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以外,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要让大中小学生定期参加日常劳动,包括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各种服务性劳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出力、流汗得到锻炼、磨炼,培养正确的劳动观、涵养良好的劳动品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积极、主动、创造性劳动觉悟以及劳动素养的新时代劳动者。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日益丰富,不仅对于解决当前一些青年人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问题有现实针对性,而且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

(一)基于劳动与美好生活的关系,强调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周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6页。劳动是创造所有幸福的途径。“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30)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页。“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1页。“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3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广大劳动者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踏实劳动、勤勉劳动。”(33)《为共同理想和目标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30/c_1118779218.htm。

人类在运用劳动创造物质世界、改变物质世界的活动中,也创造、改变着精神世界。一代代人通过劳动提升生产生活条件,进而产生并感受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劳动使人深刻认识到苦尽甘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34)习近平:《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4—2018)》,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页。等道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35)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以劳动托起中国梦”(36)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5、14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总之,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和美好生活的意蕴,引导青少年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选择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树立高尚美好的生活理想,形成奋斗拼搏的幸福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保证我国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014年,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节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少先队员们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树立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强健体魄,长大以后通过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38)霍小光、陈菲:《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下去 坚定不移爱绿植绿护绿》,《光明日报》2014年4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8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4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9页。。

(二)基于脑力、体力劳动协调发展的意义,主张总体劳动教育观

众所周知,脑力、体力协调发展,是个体和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前提。当前,随着脑力劳动所占比重空前增加、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极大凸显、复合型劳动成为日常形态的同时,体力劳动的重要性被严重低估,甚至出现否定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的现象。这与曾经出现的重视体力劳动和生产性劳动,把劳动教育理解为单纯消耗体力的教育活动,否定脑力劳动者的劳动付出,不承认知识分子劳动价值的观点完全相反。这两种现象都是错误的,割裂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不仅不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与以往的劳动教育偏重生产实践和生产劳动相比较,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教育观强调劳动的全面性和均衡性。他强调指出:“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4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页。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4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43)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页。,还要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劳动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三)基于身体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劳动教育的基础和融通作用

《意见》明确要求“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这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8页。是一致的。《意见》强调德智体美劳是以劳动为基础和桥梁、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育整体,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首先,劳动是树德之基。人的道德品性需要通过实践磨炼养成,“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4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2页。,即善与实践是一体的,没有实践就不会有真正的善;实践活动不同,也使善的实现程度呈现差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46)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页。人们的劳动情感、吃苦精神、奋斗精神、担当精神、进取精神、敬畏与感恩之心、坚韧的毅力等高尚的品德,正是在实实在在出力流汗、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奋斗、百折不挠知行合一的实践中升华而成的。“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47)《今天,和习近平一起点赞劳动者》,https://www.sohu.com/a/392470716_120206741。劳动关系着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更关系着人的品德修养的提升。一个热爱劳动、勤奋进取的人,不仅懂得“劳动创造世界”的意义,而且将会成长为一个德行、修为高尚的人;相反,一个懒散、怕苦、怕累,幻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人,大多是品行不良的人。

其次,劳动是增智之道。劳动是智慧之源。“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4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6页。作为创造性活动,劳动也是不断积累经验与教训、启迪智慧的过程。人类的知识和智慧离不开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过程。“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49)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0页。“只有在我们被某种感觉触动时,对我们所感受到的东西作一次反省,才能提供这种观念。”(50)[法]孔狄亚克:《人类知识起源论》,洪洁求、洪丕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0页。劳动作为人与世界联系的桥梁,是人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世界的深刻教育实践。持久劳动、深入探索、知行合一是知识、智慧、智力提升的最佳途径。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劳动体现为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青少年要“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5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3页。。当教育回归到劳动实践,创造力被激活,生命力被唤醒,人的智力成长就与生活、经历、劳动紧密地联系起来。正如波利亚所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52)转引自高晓琳:《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3期。。即使是天才, 也只能靠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靠的是汗水。

再次,劳动是健体之本。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中的“劳动”有着身心合一、身体力行、动手操作的含义,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53)《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1/c_1110495130.htm。,也是以“劳”化“身”、以“劳”化“人”的过程。劳动不仅造就了人的语言、直立行走等,而且促进了人的身体成长和健康发展。劳动中,肉体的劳累、辛苦与精神的耐力、毅力相伴,生理的紧张与精神的专注与投入相随,知识的运用与创造性发挥协同作用,是文化、认知对肉体、四肢、精神、心理的激活和磨砺,更是多方面的高度融合、协调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身心解放,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54)刘黎明:《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现代阐释》,《中国教育科学》2018年第1期。。“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88页。同时,根据生物学“用进废退”原理,手脚越用越灵巧、大脑越用越灵活;试验证明,反复执行某一作业会产生全身适应性变化,使机体的器官、系统更为协调。强健的身体是在运动、劳动中练就出来的。经常流汗出力或长途跋涉的人一般比不经常活动的人四肢更发达、身体更健硕,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往往比从事文案工作的人身体更强壮。

最后,劳动是育美之源。人,要创造美、欣赏美,成为内外兼修完美之人,都和劳动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56)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页。劳动不仅创造了美好世界、美好生活,还培育了美好向上的精神追求。“通过人类生产活动经验所进行的严格的人类种属教育,是真正的审美教育”(57)[苏]里夫希茨:《马克思论艺术和社会理想》,吴元迈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70页。。第一,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和人类历史。“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58)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8页。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和劳动活动,感受生机勃勃的历史脉搏,领会劳动精神;通过享用丰富的劳动果实,体会日益丰富的美好享受,获得更多的精神滋养。第二,劳动培育了美好的精神追求。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中体现的勤劳、牺牲、奉献精神都是美的。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深化‘中国梦·劳动美’教育实践活动”(59)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10页。。美好“人格”“人性”“情感”的产生,靠劳动。劳动使人更深刻懂得为什么要珍惜劳动果实、为什么要尊重他人劳动的道理、体会美好情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热爱劳动,既是行为美,也是心灵美。人的美与不美,不能仅看外表,要根据对待劳动的态度判别其心灵是否美。第三,劳动发展了具有审美能力的感官。人的感官能力需要靠劳动提升,包括“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以及其他“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6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1页。器官。马克思曾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6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页。第四,美深植于劳动人民之中。马克思还指出:“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60页。恩格斯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未来总有一天, “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6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0-311页。。那时将充分展现劳动的育美功能。

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随着劳动进程开展得以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这里,劳动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融通功能。只有通过劳动,个体才能把握“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6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1页。。

(四)劳动教育要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担当、奉献品格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6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93页。当前,“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6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8-329页。。面对新时代、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8页。“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6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4页。我们要通过劳动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69)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5页。,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尊重劳动、鄙视劳动、规避劳动的行为,反对一切企图不劳而获、钻营暴富的现象。把一代又一代青年培养成有劳动知识、劳动素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能主动担当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积极创新无怨无悔的建设者、坚韧不拔接力伟大斗争的创造者,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最终指向。这些教育目标一旦实现,人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将大大提升,也将把人向自由自觉劳动本质复归推进一大步。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为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从根本扭转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理论指南。根据《意见》的部署和安排,作为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多渠道协同的长期、系统、全面的工程,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要着力抓好如下工作。

(一)育人“三全”化

《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70)《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劳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时空部署和人员安排需要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顶层设计”,建立人员、过程、方位的“三全育人”系统。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首先,责任主体全员化。关涉学生的全部人员包括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是学生劳动教育的责任主体,都要参与进来,负起相应的责任。其次,时间维度全过程化。劳动教育要贯穿学生大中小学整个教育过程,需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再次,空间维度全方位化。劳动教育要依托不同的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娱乐、交往等。在“三全育人”“画卷”中,大中小学全过程是纽带,只要过程存在,人员和方位就可以相应匹配。过程如有缺失,再多的人员和方位也无法将劳动教育贯彻到位。

(二)实施一体化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作为成长教育的大链条,是不能分割的整体。因此,依据《意见》,实施前要全面研究整体方案,制定详细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规划,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对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系统内容、主要途径、方式方法、评价体系与标准等进行整体把握,形成大中小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最终使学生对待劳动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逐渐出现质的提升;实施过程中,对地方和各级学校要做好具体指导和专业支持,保证整个劳动教育不应付、不重复、不变形,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三)课程分段化

根据《意见》,劳动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各学段课程设置要体现针对性,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需要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规定课时量,不同学段要彰显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差异、活动设计的递进式衔接、工具使用的年龄段区别、考核评价的指标性异同、安全保护的全方位规范等劳动教育要求。“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7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分段课程设置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从小学产生劳动兴趣、中学提升劳动技能、高中形成劳动品质,到大学成长为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劳动者。

(四)实践多元化

劳动教育重在实践。正如《意见》所指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7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劳动教育不是智育,也不能用文化课取代。劳动教育既应包括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学校的课外实践、技能锻炼、集体劳动、生产劳动、实习、实验、公益活动,也应包括在城乡社区、教育培训基地、普通企业公司、矿山农场、高新企业、福利院、野外田园等进行的生产实践、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多元化实践活动。要充分开发实践渠道和用好实践资源,使学生在广泛、多元的劳动活动和生产实践中真正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深刻体验持家之道、适应社会生活、强化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

(五)保障机制化

落实好劳动教育,需要相应的场地、人力、物力、经费、安保等配套支撑和保障。如果缺乏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劳动教育最终会半途而废。因此,根据《意见》精神,必须构建拓展机制、共享机制、统筹机制等保障实践场地,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要;需要立足专兼职机制、内部培养机制、专业岗位机制等多举措保障人才队伍;以中央统筹、地方补充、政府购买等多种方式,多方面健全经费投入机制;还要从安全管控、风险分散、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等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另外,课程建设与完善、管理考核与奖惩,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协同协作等也需要长效机制保障。

(六)组织政府化

劳动教育事关重大,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要强化组织领导,保证认真落实。根据《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职责,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劳动教育督导体系,对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积极争取财政、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力量,推动各项劳动教育措施有效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早见成效。

猜你喜欢

教育观人民出版社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热爱劳动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