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碱地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对东营市垦利区的调研

2021-12-26张秀美宋华锋刘玉明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4期
关键词:垦利产业链农业

张秀美 宋华锋 刘玉明

(1.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委党校,山东 东营 257000;2.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东营 257000)

1.引言

2021年5月26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产发〔2021〕2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了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垦利区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区域,地处黄河尾闾,地势低平,呈东北向西南扇形倾斜。一直以来,垦利区受海水入侵影响显著,土壤存在盐渍化现象,为典型的滨海盐渍土,这种土壤由于盐分含量较高,不适宜传统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垦利区矿产资源储量充足,生物资源丰富,物产丰饶,适合大规模、多产业方向培育发展现代新型农业种类及开发全产业链条。

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盐碱地农业地区——东营市垦利区为调研对象,以该盐碱地域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切入点,全面梳理垦利区开发利用滨海盐渍土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的有效措施;总结提炼该地区的创新发展经验,发现发展瓶颈与不足,旨在为东营市其他地区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提供宝贵的探索性经验和启示,进一步推动东营市域及渤海湾地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积极探索和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融互促的发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示范,为东营市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打开新局面。

2.垦利区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垦利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盐碱地域特征及原有产业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着力探索培育发展黄河口农业全产业链,突出“四劲”发力,坚持全局“用劲”、科技“助劲”、品牌“强劲”、龙头“带劲”,逐步探索建立起集“产业链条全、创新能力强、产业联合体多、品牌影响力强”的盐碱地农业全产业链模式。这一创新发展模式丰富了农业新形态、新功能,提升了产品价值,有力带动了群众收入增长,开拓形成农业农村新发展格局,为推动盐碱地域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2.1全链“用劲”,筑牢产业链条基础。垦利区以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规模化、多元化,将单一种植、养殖生产过程拓展为集选种研发、标准化生产加工、一体化储运销售、专业化品牌打造、文旅体验等为一体的供给产业链。首先是标准化前端生产。垦利区围绕水产养殖、黄河口大米等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制定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推广从品种选育到种植(养殖)到加工标准的一体化建设,对农业公共品牌及其产品实 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贴牌、统一价格销售)。

其次是信息化动态管理。垦利区将物联网贯穿于农业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严控农产品品牌质量,构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对农产品储运、保鲜、流通、销售等环节实施动态监控,实现从基地到餐桌全生产环节全程可追溯,全面提升黄河口农产品品质。

第三是立体化全网营销。引入F2F(农场到家庭)营销理念,打造会员制模式,通过精准化社区营销模式打造“社区消费者-社区服务终端-园区体验”闭环产业链和集互联网营销模式、移动互联营销模式与传统营销模式相结合的全网营销模式。

第四是拓展化末端增值。大力发展文旅休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沿黄资源林下经济,打造集果品采摘、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沿黄精品旅游路线。

2.2科研“助劲”,激发“链主”企业创新。围绕全产业链发展部署创新链,着力引导企业与国内外先进科研院所专家人才联合攻关,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增强“链主”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在产品、技术、管理、模式上全方位突破,给全产业链注入发展新活力,强力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一是搭载创新平台。垦利区通过列支专项研发扶持资金,投入建设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突出发展现代种业、农业精深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等领域,加快培育创新型、高新技术型和科技型企业。二是强化“产学研用”合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扬州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知名院所和专家建立长期“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合作专家定期深入基地指导、培训,协同开展优良品种引进选育、新型种养模式及产业化开发,大力提升了基地内企业与农户科技种植水平和优质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加快了科技兴农的步伐,构建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了农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三是立体多元培养人才。加大农业人才招引力度,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出台返乡创业就业支撑政策。自2018年以来,累计培养高素质农民627人,职业技能培训7300人,创业培训1873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5626人,建立乡村人才储备库296人,有效提升了农业人才群体技能水平。探索推进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工程,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7人,其中农民高级农艺师3人、农民农艺师13人、农民助理农艺师21人。

2.3品牌“强劲”,助推绿色高效发展。提升产品质量,筑牢绿色生态底色,打响品牌,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向高质量发展。一是叫响“黄河口”地域品牌。依托地域优势,垦利区集中打造大米、大闸蟹、海参等特色产业的“黄河口”农产品品牌,“新生净地、天然有机”的产品形象深入人心。目前,全区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181个,生产面积累计26.2万亩。二是推行“黄河口”绿色标准种养。建立盐碱地水稻精确定量、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科学解决土壤受盐渍化影响生产效益难题,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高效作业生产,创造盐碱地水稻节本减排、绿色高效的新生产模式。以品牌建设为契机,筛选适宜黄河三角洲地域特色的高产、优质当家品种,制定标准种养殖操作技术规程,构建盐碱地域绿色生态生产新模式。三是培育多层次有机种养模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探索多种、多层立体混养、轮养、套养等方式,在保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开发滩涂和浅海水域的生产潜力。例如,1333公顷的海参养殖示范基地实现了养殖用水“零排放”;天清湖、红光湿地等构建了高效立体湿地利用模式,以“上农下渔”的高效立体生态初级产品模式实现了“一田两收、一水两用”。

2.4 链主“带劲”,夯实高质产业联合体。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带动优势,推进农业高效发展质量变革,重点培植“链主”企业,发挥集群效应,带动形成高质量农业产业联合体,着力建设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是打造“集团军”。垦利区以黄河口大闸蟹、海参为重点培育渔业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水产休闲旅游食品等渔业初加工和高纯度甲壳素衍生物制品、多维营养生物盐制品等精深加工项目,壮大优势产业。二是集约推介平台。将九大“黄河口品牌标识”授权黄河口融和农业服务专业合作联合社,整合九大品牌优势,统一标准规程管理,委托专业公司对品牌标识进行外观专利和著作权保护,同时集约推介宣传平台力量,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的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生态涵养等新功能附加值,培育和发展农村电商,打通立体综合销售渠道,全方位提升黄河口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结成利益联结综合体。支持“链主”企业带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横”联农场主、种养大户、小农户,“纵”融合一二三产业链条,依托企业技术优势、产业设施优势,开展技术指导、“订单”农业等,促进“链主”企业、农户等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

3.垦利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不足

通过调研发现,垦利区农业产业种类及产品品牌丰富,新型经营主体较多,但发展能力仍然相对较弱,普遍存在“链主”企业带动能力不够持续、品牌影响未达预期、产业链条不够完整、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和原有规模产业结构矛盾未系统解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主导产业链条拉动不足。农业产业因前期投资较大、收益周期长等原因,导致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条拓展领域的投资行为上有所顾虑,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化体系和现代金融体系的意识和主动性较弱,现代化标准生产基地及文旅融合水平较低,冷链贮存、物流网络不完善,致使农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及错时销售等增值链条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供应链条效益增幅不达预期。

3.2精细化加工环节薄弱。垦利区农业大部分为单一产种养殖,只有海参、稻米、莲藕等产业少部分企业具有初加工链条环节,对产品的分级切割、精深加工等方面的附加值挖掘不够,农产品开发、研发能力较弱,中高端市场供给方面略有不足,限制了农业产品的综合增值空间进一步扩大。

3.3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不够充分。农业区块链建设目前仅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追溯监测,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链条融合技术领域存在缺位,大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不够充分,造成产业链条融合不够紧密的现状;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段环节融合方面存在断点,造成产业链条循环不畅、供需相对脱节等消极影响,制约了多层次的利益联结体的形成,弱化了农业产业链条的市场竞争力。

3.4生态环境保护和原有规模产业结构矛盾相对突出。水稻、莲藕、大闸蟹等均为水资源耗量较大的规模产业,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水定产、量水而行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生态用水与农业生产用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约矛盾,产业规模、集群效应将会受到影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迫在眉睫。

4.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垦利区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模式探索的调研,对其培育模式的探索形成、发展困难、制约瓶颈进行了细致、综合分析研究,现对盐碱地域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4.1坚持生态优先,促进高质量发展。突出生态优先原则,厘清农业农村发展与资源、生态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借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大力提高科技压碱、生产质量监测、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核心攻关技术;优化规模产业结构布局,加快构建和完善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生态环境建设。

4.2加大深化改革,攻坚急难险重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实行“揭榜挂帅”试点改革,破除改革中的难点、堵点,重点探索试点工作任务的创新措施,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全面发力培育全产业链。成立以区领导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加大对改革项目投入高、需要多部门统筹的重点任务的支持和协同推进力度,搭建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交流平台,相关部门要充分熟悉改革项目的工作方案、工作目标、计划进度,加强改革监督与督促落实,便于相关部门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和偏差。

4.3融合创新技术,赋能农业全要素。突出破解“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中的人才、科技、数字等要素难题,强化县域大数据中心服务功能,政府加大投资农村新基建项目力度,完善县、乡、村、农企的信息技术基础配套设施,融合农业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互联互通,强力推动区块链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建设,构建产业种类丰富、品牌质量过硬、供销市场畅通、农民效益明显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格局。通过给农业科技赋能、数字赋能,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数字化。

4.4加强政策机制激励,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突出破解农业全产业链条开发中的资金难、人才吸引弱、上级政策落地实效有差距及惠农保险单一等政策服务难题,加大惠农服务机制改革。对延伸产业链条上的项目,建议提供支持惠农补贴政策,激发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积极性;政府引导金融企业深度参与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建议探索出台针对性低息或免息信贷政策;加大农业保险政策开发力度,拓宽农业生产、物流、服务等多环节上的人、财、物保险种类制度改革和服务,增强农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和从业人员保障。

4.5拓展功能配套,塑强多元经济效益。突出农业新功能拓展,加强农业产业经济、生态经济、文化经济、旅游经济、数字经济等多业态融合,进一步开发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让农业全产业链条“多点开花”。做好传统农业在产前、产中、产后、流通、消费各环节上创意和效益文章,加强与休闲、生态、文化、旅游、体验等结合,持续扩大农业产业发展空间,赋予农业领域新的发展内涵。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条向高质量发展,有效增加农业链条效益,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农民同步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垦利产业链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垦利街道:为了群众的安全,人大代表在一线
祝贺《中学时代》杂志社东营市垦利区第一中学记者站成立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