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黑土地应从保护性耕作开始

2021-12-25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张树阁

农机科技推广 2021年9期
关键词:黑土保护性黑土地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徐 峰 张树阁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省梨树县一周年重要时刻,7月22-23日,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在长春共同举办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

本次论坛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推动黑土地保护国际合作,主题为“珍爱黑土、保护黑土”。世界主要黑土国家代表、国际土壤学界知名专家等200多名代表出席,发布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长春倡议。期间,吉林省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对黑土地保护做出重要指示的日子——7月22日定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提醒广大干部群众要心怀“保护”,时刻想着“保护”,形成行动自觉,将黑土地保护进行到底。

本次论坛是首个黑土地保护的国际性论坛,在黑土地保护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巴西、阿根廷等世界主要黑土区国家的农业部长、欧盟农业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等分别通过现场连线或视频方式致辞。各国和国际组织代表认为,此次论坛彰显了中国对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决心,愿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在黑土地的科学研究、保护实践、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合作,共同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论坛共邀请27位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的院士、专家学者围绕黑土地与粮食安全、黑土地多功能性与可持续发展、土壤修复、保护性耕作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涉及保护性耕作的报告有11个之多。其中国外学者12位,国内学者15位,院士2位,均为国内外土壤研究、黑土地保护、保护性耕作方面的知名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是一场丰盛的学术盛宴。

一、我国黑土地保护的情况

黑土地是地球上弥足珍贵的土壤资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特殊馈赠,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天然的生物基因库、调节温室气体的缓冲器,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就是保住全人类粮食安全的“饭碗田”,就是留住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世界黑土分布在四个地区:俄罗斯-乌克兰大平原,北美密西西比流域,中国东北平原,南美潘帕斯大平原。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东四盟所生产的玉米、水稻和大豆分别占全国产量的41%、19%和56%,以占14%的耕地面积,产出了25%的粮食,占全国商品粮的35%,是国内第一大粮食调出区,被誉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耕作方式不合理(搅动土壤、植被破坏、秸秆根茬未还田)以及自然因素(地势波状起伏、水沟侵蚀)等因素,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结构变差成为共性问题,全球黑土数量、质量和生态功能呈现退化趋势。我国东北黑土地退化更为严重,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上升为国家战略,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措施扎实有力,机制不断完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1.规划引领,高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2020年7月22日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考察时指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他指出,探索实施玉米秸秆还田覆盖,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起到防风蚀水蚀和保墒等作用,这种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胡春华副总理近年来连续多次赴东北亲自指导开展黑土地保护工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于黑土地保护,国家先后出台三个重要文件。2017年,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水利部6部委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2021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水利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7部委联合印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2021—2025年)》。

2.科技先行,综合施策。近年来我国通过开展保护性耕作,加强侵蚀沟治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动地力培肥,坚持用养结合、生产生态融合发展,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持续改善黑土地耕地质量,多措并举保护黑土地。在整体谋划的基础上分区推进黑土地保护治理,因地制宜突出保护治理重点,促进各项保护治理措施的叠加运用,提高分区综合治理成效。目前我国黑土地科技创新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建立了一批黑土地保护模式和示范区,形成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国家相关部门已启动实施了一批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中科院与国家有关部门、吉林等三省一区共同谋划发起“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成立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专家指导组,东北四省成立相应的省级专家指导组,因地制宜指导各地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

3.国际合作,携手并进。我国重视与世界保护性农业协会与联盟、亚太保护性农业联盟、世界粮农组织、欧洲保护性耕作协会、各国保护性耕作中心等国际或地区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交流、人才培养,经常性开展学术研讨、技术合作、技术共享,共同推进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打造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保护黑土地从保护性耕作开始

“没有不良的土壤,只有不良的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黑土地保护和健康管理的首要技术,是全世界公认的黑土地保护最有利的武器。美国、阿根廷等国家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几十年实践经验证明,保护性耕作能防沙固土、蓄水保墒、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促进生物多样性。目前阿根廷90%耕地采取保护性耕作。我国从1992年开始保护性耕作研究,2002年在北方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020年聚焦东北黑土地开展新一轮保护性耕作。从2005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就要求“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到2021年第10次提及“保护性耕作”,可见我国对保护性耕作的重视。针对保护性耕作,与会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技术交流,形成高度共识,对我国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深刻感受到,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工程、农艺、生物等技术措施融合互促,完善技术体系,共同推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

1.因地制宜,分区实施。在土壤侵蚀风险大的土壤地区,如薄层与破皮黄黑土、风沙干旱区,大面积推广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模式,尽量少动土甚至不动土,尽量多的覆盖秸秆争取实现全量还田。在农牧交错区,可采用秸秆高留茬免耕播种技术,实现防风固沙。在湿润、半湿润以及粘重的土壤,如草甸土、厚层黑土,白浆土等可采用免少耕(粑、深松、条耕)和部分秸秆覆盖技术。在高纬度冷凉地区可采用条耕和垄作技术, 解决地温低的问题。保护性技术已经成型,很多地方已经非常成熟,目前在部分地区推广慢的原因主要是当地试验示范地块少,技术人员少,技术指导不到位,需充分发挥专家指导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技术指导,加强宣传引导,总结遴选推广适宜当地的用得上、留得下、推得开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确保技术到位率。

2.完善技术,分别施策。目前,有部分学者把免耕播种等同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低洼地等不适宜地区实施单一免耕播种导致作物减产,片面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不利于增产。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是单项技术,是“秸秆覆盖+免少耕”为技术核心的前提下,进一步配套的农艺技术。冷凉地区可实施垄作种植,秸秆量大地区配套秸秆催肥腐化技术,墒情大地区可实施苗期深松,部分地区可实施玉米-大豆轮作,注重利用水肥高效利用、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同时提高播种质量。在保护黑土地的同时实现粮食稳产丰产,让农民有好的收入,得到农民的认可,这项技术就会有持久生命力。要根据气候、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变化,种植、生产模式等内部因素变化,以及信息化等带来的技术变革,改进免耕播种机等机具装备,完善技术模式和配套措施,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时俱进。

3.开放包容,形成合力。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保护性耕作技术需借鉴其他黑土地保护技术的优点,兼容并蓄,联合攻关,形成推进黑土地保护的技术合力。沟道侵蚀损毁耕地、破坏生态,是黑土流失的主要元凶,目前在东北有29.6万条,占耕地面积的3%,采用秸秆打捆覆盖沟道,同时地下埋暗管引流,能有效解决沟道侵蚀问题。土壤压实,一方面是大型机械碾压,另一方面是土壤容重增加,导致粮食减产,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地表径流,加剧土壤侵蚀,解决土壤压实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中威胁作物产量与土壤质量的全球性问题。深松、深翻等深耕技术是当前改良土壤压实的常用手段之一,通过机械扰动打破土壤紧实层、疏松土壤结构。保护性耕作能降低进地次数减少土壤扰动,再加上秸秆覆盖,能有效降低土壤压实的风险。合理构建耕层是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措施,深翻能够翻转土壤,实现表层和底层互换,促进耕层构建。在非水土流失区采用深翻还田和覆盖还田相结合,比如一年深翻+四年覆盖模式,五年一个周期,不仅解决秸秆不易腐烂问题,同时加快耕层构建,提升土壤肥力。

猜你喜欢

黑土保护性黑土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
添加木本泥炭和膨润土对侵蚀退化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法博士之一块黑土地
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措施
腐植酸:盯住东北三省5650 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力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养心暖阁春意煦 时花新句上墙来 养心殿内檐书画保护性修复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