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案例呈现

2021-12-23刘颜平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点教学体系

摘要:从文本体式、选文价值、学情等方面来看,目前教学界在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仍需躬身探究。拟以《我的叔叔于勒》这篇经典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为例,从教学内容确定的现状、教材体系、教学点、学生学习体系、文本价值等方面探究其核心教学价值。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点;教学体系;学习体系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看似不成问题,实则不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本体式。一些教师没有把小說研究的新成果作为参照系,只关注环境、人物、情节等因素,忽略了“叙述、结构、情感、虚构等形式要素”,因此教学核心多定义为通过解读人物形象去理解小说主题,因而教学内容的核心落在对“这一篇”的人物形象或性格的分析上。二是选文价值。一些教师只关注文本“原生价值”的开发却忽略了文本的“教学价值”,没有考虑二者的对立与统一。三是学情。一些教师并未切实了解学生已学小说体系中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即没有认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持续发展需求。

综合以上问题,可知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的核心依据应该是课程意识下的“这一篇”在教材体系中小说体式下的最大教学价值。笔者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谈谈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内容确定的现状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是入选语文教材频率极高的经典小说之一,历时几十年,与之相关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获奖课例不胜枚举。2014年姜毅、胡根林指出这篇小说的解读视角正走向多元化:主题阐释走向多元化,人物分析由主要人物拓展至次要人物,删节问题研究,叙述学研究。因此,这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变得更加复杂难寻。虽然余映潮、程红兵、李旭东、蒋洪森等学者在教授此篇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切口,给教坛吹入新风,但在“为什么要这样切入”和“如何确定的教学内容”问题上各成一家,没有在教学界形成共识。就近几年的获奖课例来看,多数教师把教学内容确定为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去理解主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的叔叔于勒》这篇经典小说的核心教学价值并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其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它所在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生学习体系。

二、教与学的体系分析

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其价值便发生了变化,即文章选入教材时编写者为我们设置了一个教学点,但这往往被忽视。这个教学点不应该被单纯地看作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题,而应该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去考虑。

(一)教材体系下的教学点

部编版初中语文共八册,小说分列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中,笔者首先梳理了八册书中所有小说体式的教学点。只有关注了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点,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确定最佳教学点。

在九年级以前,教材编写者没有特别强调阅读中小说体式的要求。九年级上册鲁迅的《故乡》和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所在单元要求学生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体式意识非常明显。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和《变色龙》所在单元要求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教材编写者认定学生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说类别常识,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运用技巧,分析人物的方法更加纯熟,但其理解小说主题的途径并不丰富。

(二)教学体系和学习体系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遇到好的备课资料或好的教学实录就拿来用,却没有去考虑自己之前所教的内容,即忽略了教师自己在整套教学体系中亦形成的教学体系,学生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体系。教师在分析所有的教学点之后,教材内所选的每一篇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都要结合学情、教学价值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

在小说这种文体的阅读中,学生对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性格刻画有了系统性的掌握后,在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很自然地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们可否探究通过其他手法塑造人物、表达主题?”“小说的情节、环境有没有独立的探究地位?”由此判断,学生最需要的不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途径,而是走向小说主题的另一途径——情节。

三、文本教学价值挖掘

《我的叔叔于勒》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教授“这一篇”在整个初中教材中文本本身的最大价值点。其一,学生在对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主题的理解方面有了比较系统的训练,而教材中所节选的小说内容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并不是十分突出,关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虚荣、无奈、辛酸等细节在节选的时候删减不少。其二,学生在理解小说情节的设置方法方面缺乏指导,而情节设置的手法是学生进行小说创作的必备知识。其三,莫泊桑小说情节的设置手法非常值得学习,他精选构成情节的要素,情节细致入微却放大了主题,可谓情节的“一枝一叶总关主题”。第四,这篇小说的情节可谓通体干净,是小说情节设置的范本,对此进行深入学习可为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小说打下重要的基础。

因此,笔者认为这篇小说在教材中的最大价值应该是情节的经典性,应该“从情节中细寻因缘,在语句里深究意蕴”。

四、教学内容的确定及呈现

“情节”这一文学常识概念在小学阶段就已提到,但其涵义与作用对学生甚至教师而言往往是模糊的。教师与学生往往认为这篇小说情节的特点是出乎意料,却不知所以然;考虑到情节设置的技法对学生日常精炼的写作与高中小说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将教学核心内容应确定为:通过分析小说情节的魅力去理解主题。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一)导入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老师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莫言很会讲故事。故事与故事之间如果有了奇妙的因果联系就容易成为吸引读者的情节,小说的魅力与情节设置有很大关系。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情节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阅读整篇小说的初步感受。

2.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请一位同学来概述故事情节。

3.学生交流阅读小说情节的感受。

明确:阅读这篇小说就是一个解开悬念的过程,其中又暗藏解开的因子。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围绕悬念来设置情节的呢?

(三)欣赏情节

1.找出悬念:可是每星期日……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师:你们会产生哪些疑问?

小结:这处情节的出现让学生产生诸多疑问,激发了学生的的阅读兴趣,这就是设置悬念。

2.分析悬念:全班朗读这处细节,品味其语言妙处。

明确:“唉”——含有父亲盼望于勒归来却屡屡没有归来的失望,又有不想放弃等待而等得很苦的无奈,还有盼望于勒归来的焦急。总之,一个“唉”字写出了父亲等待于勒归来时着急、失望、无奈等心理。“竟”——本义是没想到,出乎意料。寫出了父亲似乎知道于勒不会回来,又盼望奇迹出现的心理。“惊喜”——结合小说一二段,写出了父亲希望通过于勒改变贫苦现状的渴望。

小结:这处悬念写出了父亲复杂的情感,而最多的却是急切的盼望之情。父亲为什么这么急切盼望于勒回来呢?

3.展开悬念:分析两封普通家信的作用。

这封普通家信对菲利普夫妇一家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对于勒称呼的改变;炫耀家信;产生盼望的幻觉、甚至计划购置别墅;促成了二姐的婚姻。写出了菲利普夫妇的虚荣、贪婪。

“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这处细节很重要。作者不仅仅写出了菲利普夫妇的炫耀,最巧妙的是通过这个情节把周围的环境纳入到了小说中。读者可以借此想象到整个社会对钱的期待,钱让人的内心扭曲,从而在主题上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

分析:二女儿因为这封信出嫁这一情节解决了菲利普一家的难题,从而才有了全家去哲尔赛岛旅游,即推动情节发展。同时,埋下了引发情节波折的因子。

小结:莫泊桑精选“信”这一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展开悬念,具有重要作用。内容上写出了菲利普夫妇的自欺欺人、虚伪、贪婪,暗示了资产阶级家庭温情脉脉面纱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结构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展开悬念。方法上埋下伏笔。

4.解开悬念:读到这里,读者有各种疑惑,很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又怎样揭开悬念呢?莫泊桑采用了19世纪经常采用的“巧合”来解开悬念,同时使故事发展达到高潮。

明确:设置巧合,即通过出乎意料的因素或场景设置造成人物巧遇之类的情节或细节。

吃牡蛎这一细节生动细致,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了船上的巧遇。

讨论①:在设置巧遇上,莫泊桑先后设置了两个情节,先写菲利普夫妇怀疑衣衫褴褛、卖牡蛎的那个水手是于勒时的情态表现,再写被证实后的情态表现,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细致描写菲利普夫妇各自表现出的情态?为什么不马上写相遇后的尴尬,而是这样设置?”

小结:一个小小的吃牡蛎的情节引起了菲利普夫妇情感上的轩然大波。先写菲利普夫妇怀疑衣衫褴褛、卖牡蛎的那个水手是于勒时的情态表现,再写被证实后的情态表现,更真实地解开了人性的面纱,暴露了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们不禁感叹巧合让故事如此动人。这样可以让情节上出现波澜,同时通过船长的话勾勒出了于勒的经历,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

讨论②:故事到此可以直接结束,莫泊桑为什么安排“我”与叔叔于勒见面的情节?

明确:未成年的“我”还没有被金钱异化,让读者感受到在这个被金钱异化的社会还有人情的温暖与人性的关怀。

综上所述,这篇小说通过于勒的命运揭开了人性的面纱,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被金钱异化这一主题。作者为了批判这一现实,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设置一系列的悬念、巧合,让故事曲折有致,其结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还精选推动情节发展的人和物,使发展合情合理;追根究底,是菲利普夫妇虚伪、贪婪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作者简介:刘颜平(1982—  ),女,山东省东营市广饶滨海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点教学体系
一名教师“守望”七个孩子
沁阳市积极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分析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