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从“解构”开始

2021-12-23陶锋

江西教育B 2021年12期
关键词:偏东解构基准

陶锋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周卫东执教的“确定位置”课例,周老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情境,用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心理的方式来演绎知识,让知识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平面走向立体。另外,笔者读到一篇文章——《学习,一个解构的过程》,对这节课又有了新的感悟:为何周老师要不遗余力地调用学生的已有认知,而不直抵知识的内核呢?原来学习者要掌握一项知识,必须对自己的已有概念进行真正的解构。学生的一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经验是一堵墙,解构就是拆墙,或攻击地基,抑或将解构转化为另一种建构——建一个脚手架、一座桥、一个斜坡或一条隧道。可以说,解构也是为了更好地建构。下面,笔者结合课堂中的几个教学片段来谈谈周老师是如何展开教学解构的。

【片段一】解构前提——调用学生的已有概念

(教师出示情境:茫茫的大海上,一艘船因机器故障无法前行……)

师:发生了险情,观察员应该怎么做?(如图1)

生:定位置。

师:谁去救援?

生:派搜救船。

师:你准备扮演什么角色?

生:搜救船的船长。

(播放第一条语音信息:距灯塔15千米)

师:若图上1厘米表示3千米,危险船可能在哪里?

生:分别在图上东、西、南、北方向5 cm地方画四个点。

生:点并不仅仅在东、西、南、北方向上。

生:在半径为5厘米的圆上。

师:在以灯塔为圆心、半径为5厘米的圆上。(如图2)

(再听第二条信息:30°)

(船可能在哪里?教师提醒学生借助30°的三角板,学生在作业纸上绘出了一些点,如图3。)

师:以东西南北为基准,增加一个信息,还是好多个点。时间紧迫,船到底在哪个位置上呢?

……

【赏析】教学中,周卫东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教核心知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规则性知识,选择“告诉”也不失明智之举。教师循着教材思路,一般教学流程是:首先让学生认识北偏西、北偏东、南偏西、南偏东这几个方向。接着,让学生抓住以南北主线为基准,从名称上记住北偏( )、南偏( )。最后,进一步让学生根据角有两条边的特点,找一找方位的两条边在哪里,准确读出角度。而周老师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地调用学生已有概念呢?原来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综合了比例、角的度量和画角、比例尺等众多知识点,要想准确地描述位置,就必须精准描述确定位置的三要素(观测点、方向、距离),它们缺一不可。另外,知识考查中操作类题型出现较多,学生错误率较高,说明教师直接教好的知识不足以消除学生的错误观念。

学习既是解构也是建构。在这节课中,周老师依次安排了三段学习:距灯塔15千米——30°——北偏东。这样从距离到角度再到方位,顺序不能颠倒,符合人们从一个平面找位置的逻辑顺序——从面到线,从线到点。周老师把确定位置细化为三点,每次探究聚焦一点,各个击破,充分调动学生的元认知,培养了学生观察、猜想、推理的能力,效果不言而喻。知识的获得必须借用学生的已有概念,是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与其已有概念的互动,正如帆板要借助风、板和板的偏移才能前进一样,学习就像玩帆板的人,必须“曲折航行”,才能获得知识。

【片段二】解构的途径——形成认知冲突

(第三条信息:北偏东)

师:请圈一圈,这个点可能在哪里?

生:在x点。

生:在y点。

生:可能是x点,也可能是y点。

师:有争议,一边倒的课堂真没意思!愿意接受挑战吗?给你30秒的时间,举手表决……

师:你是怎样理解北偏东30°?

生:北偏向东30°,在x点。

生:东偏向北30°,在y点。

师:北偏东30°与东偏北30°究竟有什么区别,请用语言加手势比画一下。

生:北偏东先确定北,东偏北先确定东。

师:北偏东就是以北为基准,偏向东30°;东偏北就是以东为基准,偏向北30°。东偏北30°在科学上并不规范,规则规定以南北方向为基准,为什么以南北方向为基准呢?

生:辨认方向时,经常用到北极星,是先找北面的。

生:有的地圖只标北,所以要以北为基准。

生:航海时要用到指南针,指南针只指南和北。所以应该以南北为基准。

师: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的,磁场是南北方向,而东西方向每时每刻在变化。看来船应该在x点上(如图4)。

【赏析】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举出与学生的观点相反的事实,并不能保证学生愿意就此改变观点,笔者在教学时也列举学生的典型错误,为了防止学生弄不清哪面偏哪面,就让学生记忆一条边是南北线,另一条边是观察点与被观察物的连线,这两条边的夹角就是偏的度数。学生暂时能记住,时间长了又忘记了,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知识。周老师在“描述方向时以什么方向为基准”这一问题中,很好地把握了教学节奏,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了讨论。北偏东30°究竟在x点还是在y点,学生的观点有三种,在相互碰撞中形成认知冲突,究竟哪一种正确呢?先有的错误观点因小组同学的共同思考和教师的帮助而改变,促进了正确观点的形成。学生超越了自己的先有认知,印象肯定更深刻。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认知水平。

【片段三】解构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建构

师:作为搜救船的船长,请你告诉我B船在哪里,C船在哪里?(如图5)

生:B船在北偏西55°方向9千米的地方,C船在南偏东25°方向6千米的地方。

师:真棒!还有一艘D船,请一个同学上黑板来指一下,南偏西方向(学生用手掌抹出区域),南偏西45°方向(学生用手指画出一条线),南偏西45°方向12千米(学生用指尖指出一个点)。

师:这样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确定了位置。

师:让我们一起回顾小学六年的确定位置的学习过程:(依次播放PPT:二年级下册——小卉排第几个,四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六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有什么不同?(教师在图上建立坐标轴,如图6)

生:二年级下册是从一维空间来确定位置,而后是从两维空间来确定位置,都要先确定圆心的位置,用方向和距离能确定平面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赏析】教学中,周老师和学生一起回忆了小学阶段学习确定位置的过程,知道了二年级下册是从一维空间上确定位置,而后是从两维空间上确定位置,都要先确定圆心的位置,用两个数量来表示,用方向和距离能确定平面上任意一点的位置。学生领悟到确定位置的知识遵循由浅入深、由粗略到精确的过程,形成知识结构。以上不难看出,建构从解构开始,从而实现更好的建构,新的知识都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重新建构。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猜你喜欢

偏东解构基准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
明基准讲方法保看齐
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
滑落还是攀爬
巧用基准变换实现装配检测
Imagination率先展示全新Futuremark 3DMark OpenGL ES3.0基准测试
落体偏东在惯性系中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