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逻辑与实践价值

2021-12-23陆小成

毛泽东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明生态

陆小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是关系民生福祉、关乎美丽中国梦实现的千秋伟业。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类社会发展不仅要利用和改造自然,更要在自然界可承受范围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和运行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以改善民生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核心目标,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断生动实践与创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主张、观念等,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深刻阐释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及其伟大价值,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全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与实践的思想产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出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1)洪梅、韩文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时代价值》,《城市学刊》2020年第6期。。从发展历程看,从倡导改善自然环境、鼓励植树造林、节约资源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出生态文明战略、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脉相承过程。

(一)萌芽期:发展林业与绿化祖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一方面同敌人作斗争,寻求国家和人民的解放,另一方面在同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寻求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做报告时就曾指出,“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毛泽东还对林业、水利、农业等问题深入调查,深刻认识到发展林业、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积累了关于生态建设的许多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重视农、林、渔、副、牧等产业各环节之间的调整,推动这些产业均衡协调发展。1956年3月,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3)《毛泽东论林业(新编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的号召,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国土绿化行动。1958年8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4)《毛泽东论林业(新编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森林绿化的高度重视,在当时自然环境恶劣、生活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生活的重要认识实属不易,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尤为艰辛,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探索期:植树造林与环境立法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积极推动环境保护立法,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5)《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页。邓小平还提出要发展生态农业,强调“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从1983年开始,每年的3月12日被确定为我国的植树节,对于倡导和宣传生态理念,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我国加快环境立法步伐。1978年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首次写入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条款。1979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试行)》,标志着环境保护纳入法律框架,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奠定了法制基础。198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89年12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三)成长期:可持续发展与统筹资源环境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并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还领导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领域投资,加快生态建设,推动人与自然的协调,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统筹发展。1996年,江泽民在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上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7)《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1999年,江泽民在北京天坛公园参加义务植树,同有关方面负责人及新闻记者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解决两大心腹之患。”(8)《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林业与生态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江泽民还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维强调经济与生态、东部与西部的统筹协调发展,强调要将生态法治化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组成部分。这些观点和理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四)发展期:科学发展与“两型社会”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发展、“两型社会”为重要理念,推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进一步向前发展。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6页。。这是在党的全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坚持“三生”的文明发展道路,将“生态良好”作为文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内容,并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统筹资源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胡锦涛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1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63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1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强调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建立主体功能区、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构建集约用地方式、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等,切实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五)成熟期:“两山”理论与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反思传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难以脱钩的困境,反思人类社会过度索取资源能源、高污染高排放发展模式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刻教训,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同时,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明确写入党章。2018年3月,“生态文明”被历史性地写入宪法。习近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把生态理念融入人类文明发展,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形成了体系完善、思想成熟、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早在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余村调研时就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专门撰文,深刻论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两座山’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12)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将绿色、生态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和底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将自然生态优势转为发展优势,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创新道路,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两山”理论、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这在全世界的政党中是首创。中国共产党是全球第一个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执政纲领的伟大政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生态情怀与责任担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生态自然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民生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法治观、生态世界观等丰富的绿色发展内涵。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加快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变,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改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必须坚持绿色低碳的生态经济观,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揭示了生态与文明的内在关联。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13)《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人民日报》2021年3月16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整个过程,创造性地提出“两山”理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推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走向成熟与完善。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而且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等,均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回应不同时代的问题诉求、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嬗变中所形成的理论逻辑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逻辑起点:基于人民导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造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基于人民导向,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特别是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当时自然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恶劣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生活条件艰苦,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快改革开放,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等重要观点,更加体现了以人民为导向加强生态环境的改造、保护、修复,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4)《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经济日报》2013年5月25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就是要求在发展经济、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人民群众提供生态产品、分享绿色福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断丰富、更加成熟、日臻完善,达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新高度。人民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导向与民本情怀。

(二)逻辑主线: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

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是人类社会演进中最基本的逻辑关系。科学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具体问题,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始终的理论逻辑主线。针对不同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回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不同阶段的演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在领导人民与敌人作斗争的同时,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开展伟大革命和生产自救工作,通过艰苦奋斗、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妥善处理农业生产开荒和防范水患的关系,重视植树造林和森林培育,进一步挖掘自然环境的资源潜力,提高生产力,努力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免受自然灾害侵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将生态建设提升到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提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山”理论,强调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甚至只污染不治理的老路,不能以资源耗竭、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统一,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属性,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5)杨孝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新视野》2021年第2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强调人类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重视并科学运用自然规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选择绿色低碳发展道路,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和谐与永续。由人类服从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人类向自然界索取、掠夺到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推动绿色发展,充分彰显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演进中,始终遵循人与自然关系如何处理和调整的这一逻辑主线,深刻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智慧与理论光辉。

(三)逻辑归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高质量发展

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逻辑归宿自然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创造出更高形态的生态文明,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强化生态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质量和生态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在领导人民群众不断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注重提高精神生活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在与自然作斗争的同时,不断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中国人民所渴望的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梦想。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但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先后提出了绿化祖国、植树造林、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伟大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树立“生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良好生态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逻辑及其价值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基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推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创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彰显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科学实践性。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史为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提升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构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新高度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针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态发展实际,构筑了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正确看待和吸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结合当代中国实际生态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态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向前发展(16)洪梅、韩文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时代价值》,《城市学刊》2020年第6期。。另一方面,基于务实、客观、创新的维度,中国共产党结合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使命,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内涵拓展,破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作为理论基础,并进行丰富完善与创新发展,提出了“两山”理论、新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伟大命题。中国共产党基于强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打好打赢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完善生态治理体系,生态文明从思想认识到建设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17)黄承梁:《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党的文献》2019年第5期。,不断指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方向、新航程,构筑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新高度。

(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实践发展的理论法宝,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石,开辟了区别于西方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取得让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用有限的土地和资源发展生产力,坚持科技创新,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使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解决14亿人口温饱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再如,经过60多年坚持不懈开展绿化祖国行动,2019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达22.96%,森林面积2.2亿公顷,国土绿化率大大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直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关注民生、重视生态环境,把良好的生态环境看作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等。这些思想主张,科学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并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和辉煌成就,验证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道路、新模式。

(三)探索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方案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科学指导了中国实践并取得实实在在的辉煌成就和伟大实践成果,这些宝贵经验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与重要启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新的发展路径。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命题,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全球生态建设合作,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向世界宣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展现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大国担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借鉴与理论样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其独特的理论思维和生动实践有力地驳斥了西方长期主张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不相容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库兹涅茨曲线”瓶颈束缚、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18)叶琪、黄茂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当代经济研究》2021年第5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筑起了一道道保护家园的世界“绿色长城”,创造了一个个“荒漠变绿洲”的全球绿色传奇。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力地指导了实践,并影响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程,加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及其国际合作,落实生态环境相关多边公约或议定书,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国际社会加速应对气候变化,对构建清洁美丽的同一个世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要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引,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充分彰显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大国担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治理探索新路径,为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文明生态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请文明演绎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