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2021-12-23张红霞刘正阳刘尉叶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467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3期
关键词:脑瘫康复训练稳定性

张红霞 刘正阳 刘尉叶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467000

脑瘫是一种受孕至婴儿期发育缺陷或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可诱发生理发育和肌肉骨骼系统运动发育异常,难以有效控制肌肉骨骼系统产生的运动,可引起平衡障碍、运动失调、肌力低下等一系列功能性障碍[1-2]。康复训练是目前临床治疗脑瘫患儿的常用手段,避免肌肉萎缩、增强肌力、促进运动功能修复、缓解肌张力等,对改善患儿躯干运动功能障碍至关重要[3]。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控制躯干与骨盆部位肌肉稳定姿势,对上、下肢力量协调,创造上、下肢运动支点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4]。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训练能够在患儿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融入康复干预,将各家庭成员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康复训练,促使患儿长期获得系统的康复治疗。鉴于此,本研究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就诊于我院的8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2~4.1岁,平均年龄(2.12±0.34)岁;脑瘫类型:痉挛型双瘫8例,不随意运动型5例,痉挛型四肢瘫12例,共济失调型5例,痉挛型偏瘫7例,混合型3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1.0~4.4岁,平均年龄(2.19±0.31)岁;脑瘫类型:痉挛型双瘫9例,不随意运动型4例,痉挛型四肢瘫10例,共济失调型7例,痉挛型偏瘫8例,混合型2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5]中相关诊断标准;认知功能正常、病情稳定,可听懂简单的指令;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为Ⅱ~Ⅴ级。排除标准:先天性脑积水;精神疾患;遗传痉挛性截瘫;严重的视力、智力、听力障碍;心、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功能不全;皮肤过敏;合并恶性肿瘤或脑部肿瘤;合并严重惊厥、癫痫、遗传代谢异常等其他组织器官疾病;合并重症小儿麻痹症、肌无力、肌萎缩等。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即根据患儿病情康复科医师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作业疗法。如腕指关节训练(折纸、绘画、敲鼓等)、肩肘关节灵活性和伸展训练(套圈、推拉砂磨板、拉锯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睡眠姿势、排泄动作、进食、更衣等),1次/d,40min/次;(2)神经发育疗法。如反射性抑制伸展和屈曲、关键点调节、坐位及立位训练等,1次/d,40min/次。在此基础上,干预组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1)核心稳定性训练。①指导患儿在平衡板上实施四肢爬行位、膝立位、站位、坐位、重心转移训练。②侧卧位和俯卧位抬腿、抬头训练;仰卧位桥式、仰卧起坐、翻身训练;弯腰拾物、站位原地踏步训练;坐位下体轴回旋训练等。③协助患儿坐于Bobath球上,双手置于其骨盆两侧,确保躯干稳定、竖直,Bobath球前、后向移动,以促使患儿实施腰部伸、屈运动,1次/d,30min/次。(2)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训练。①温水洗浴后,将患儿平放于床上,对其上、下肢关节按摩,持续拉伸患儿肢体,并实施上、下肢外展、外旋连续,1次/d,10min/次。②指导患儿行肢体运动和平衡功能训练,如上下阶梯、步行、维持身体平衡、过障、爬、跪、蹲、站、踢腿等训练,2~3次/d,20min/次。③指导患儿实施头部控制训练,如仰卧位拉坐、俯卧位抬头、蛙式竖抱等,1次/d,10min/次。康复师在训练前以一对一的方式与患儿家长沟通,详细指导,使其熟悉、掌握相关动作要点。每月到院复查1次,按照患儿恢复情况,对康复训练方案适当调整。两组均连续干预5个月。

1.4 观察指标 (1)康复效果。患儿无明显双大腿外展困难、偏瘫症状,面部肌肉活动增加,可在无帮助下行走、站立,能够实施简单的日常活动为显效;双大腿外展困难、偏瘫等症状明显改善,面部肌肉活动有所增加,可自行扶物或家长扶持站立为有效;未达到尚无标准,病情甚至呈加重趋势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2)运动功能。干预前、干预5个月后,以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估患儿运动功能,共88项,包括 5 个功能区,即翻身和卧位功能区(17项)、坐位功能区(20项)、爬和跪功能区(14项)、站立功能区(13项)、走、跑和跳功能区(24项),总分为100分,分值高低与运动功能呈正比。(3)平衡功能。干预前、干预5个月后,以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两组患儿平衡能力,包括无支持站立、从坐位站起、从站立位坐下、无支持闭目站立、站立时从地面捡起物品等,共14项,分值为0~56分,分值越高则平衡能力越好。

2 结果

2.1 康复效果 干预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19<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效果对比[n(%)]

2.2 平衡能力、运动功能 干预前两组BBS评分、GMFM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5个月后两组BBS评分、GMFM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高,且干预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BBS评分、GMFM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脑瘫多表现为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患儿站立、行走困难,上肢的运动不协调且僵硬;走路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部分患儿伴有听力、智力、语言能力、感觉等多种障碍,严重妨碍患儿独立的日常生活能力[6-7]。脑瘫患儿完全治愈概率极低,需接受终身治疗,高昂的费用是每个患儿家庭面对的重要难题。康复护理包括物理、作业、言语、音乐文体等手段,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但治疗时间较长,增加患儿家庭精神与经济上的负担。常规康复护理训练相对单调枯燥,易造成患儿发生抵触、厌倦情绪,治疗依从性较差,直接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干预5个月后两组BBS评分、GMFM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高,且干预组BBS评分、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增强康复效果,促进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核心稳定性训练属于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能够针对腰椎—盆骨—髋关节联合体等躯干、盆骨所连接的相关肌群,特别是针对深层稳定肌群的力量训练,增强各肌群间的协调性,能够增强运动和平衡能力[8-9]。核心稳定性训练中提供的不稳定支撑,能够促使神经系统持续接受来自本体感受器传来的信号,如视觉中枢、前庭、肌腱、肌肉、韧带等,激活肢体肌肉的稳定性,对人体平衡起到协调作用,加强躯干深层肌肉的兴奋和募集能力,提高肌群间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中与人体自然的运动更贴近,可防止因片面训练肌力而引起的肌力不平衡现象;以不稳定性姿势运动为治疗原则,促使患儿进行主动运动,由被动化主动,提高肢体分离运动能力。医院内训练模式是目前脑瘫患儿的主要训练模式,因脑瘫患儿较多、相关医疗机构康复医师有限,患儿接受康复训练的次数、时间难以达到要求[10]。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训练能够弥补上述不足,将康复训练充分融入日常生活,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脑瘫患儿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对脑瘫患儿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增强康复效果,改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促进患儿病情康复。

猜你喜欢

脑瘫康复训练稳定性
结构设计稳定性保障策略研究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抬升角对食蚜蝇飞行动稳定性的影响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